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中国自古“坐月子”的习俗,其实是民间注重产后身体康复的优良传统。如果“月子”坐得不好,将对以后的生活不利,甚至留下终身的疾患。故从中医的角度认为妇女产后,宜遵循“易阳通元”的基本原则来调体祛邪,调和气血阴阳,以促进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和康复能力,保障机体恢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着手:
(本段文/张瑞雪)
预防为主,扶正避邪
产褥疾病发生之后进行治疗,哪怕当时痊愈,对健康也有所损伤,有的还会留下后遗症,因此需预防,防微杜渐。在萌芽阶段,最容易解决,在未生病前就给予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足,则抵御外邪能力强,病邪难于侵犯人体,疾病则无从发生。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产后气血脏腑虚弱,诸邪易乘,需匡扶正气,谨避邪气,预防为主。
2.形神兼养,动静适宜
“阳气养神”(增),而“神能御其形”主导脏腑功能、气血津液运行。故以养神为主,养形次之。而“神蓄于形”,形体健康则精神饱满,功能正常。所以产妇静养心神之余可适当进行形体锻炼。
“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产妇日常生活中保持动静适宜。动过度则伤精气;过安逸则气机闭阻,气血瘀滞。适当活动则可以使气血流通,从而增强脾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尽快恢复。产妇可根据个人体质、环境、恢复情况来制定运动计划,循序渐进。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上相对安逸状态。产后应心神宁静无躁扰,防止情绪过激,静养以恢复气力和精神。
3.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经络是联系脏腑,气血运行的通路。血脉流通,则脏腑气血功能得以正常运行,病不得生。畅通经络的关键在于激发经气,气的升、降、出、入推动脏腑功能,故经络通则气血行。产妇若气虚血瘀、七情过度,均会导致气机失调,表现为气机不畅、气滞或气逆等,影响血液运行。产后瘀血内阻,亦可通过逐渐活动筋骨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身体正常新陈代谢。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化血生,气推血行,产前母以脐血携氧(阳)气等养胎(增)。产后气血随冲、胃之脉上化为乳汁,伤津耗血,常使正气不足;而产后“阴血骤虚”造成气血两虚或阳气虚浮。故需调和气血,以维护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4.调养脏腑,重肝脾肾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精微,排泄糟粕。产后气血亏虚,脏腑虚损,却面临哺育重任,需尽快调理恢复。
肝主疏泄,主藏血。女子以肝为先天。产后调养肝脏,使肝血充足和肝气畅达有利于气血复原。产后须制怒,避免久视以免伤肝,使肝不藏血,有失疏泄。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枢纽。主运化,主统血。脾胃的强弱关系到乳汁的充沛与否,产妇正气的盛衰,寿命的长短。调理脾胃在于忌饮食不节、寒热不调、五味偏嗜;忌过逸、忧思,思则气结,影响脾升清和胃降浊的功能,因而不思饮食,脘腹胀闷。
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为人体生命的本原。肾主精,精有化气血、化神的功能。神主脏腑气化,调控机体气血津液代谢。而产后房事过早、劳繁过力、惊恐过度伤肾精,应忌之。
5.因人因时,谨守禁忌
因人而忌,即须根据产妇体质、疾病缓急与证型遵守相应的禁忌。痰湿体质产妇若滥用滋补,则痰湿凝滞,不仅容易导致乳母形体肥胖,还会影响乳汁分泌,引起缺乳。产后疾病证型的不同决定饮食、用药禁忌不同。气血亏虚避免耗气伤津的药食,血瘀者忌寒凉辛热,饮食过咸等。
因时而忌,应根据产后时段调整产后禁忌。产毕、产后七天内以及七天后养生禁忌内容有所不同。产毕七天内属新产,应忌油腻难消食物,清淡为宜。有的养生禁忌贯穿整个产褥期。
6.趋利避害,顾护乳儿
产后乳母饮食、药物、哺乳等方面须顾护乳儿的健康。不当饮食、药物会影响母乳成分,影响婴儿。科学正确健康的哺乳,母子均获益。对乳母而言,哺乳引起子宫收缩,促进子宫复旧,防止产后出血;月经延迟,预防缺铁性贫血。哺乳降低糖尿病、心脏病风险;降低生殖系统癌症如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降低产后抑郁风险;早日恢复孕前体重,母乳喂养过程中母子皮肤频繁接触,有利于亲子感情培养。
对于婴儿而言,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食物,不仅可以为婴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保证婴儿生长发育,而且母乳中还含有许多免疫球蛋白,能够增强婴儿的抵抗力,促进婴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但是乳母患有疾病或服用对幼儿有毒副作用药物时应避免哺乳,以免使小儿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撰文:春杏
审编:司煜
修改:张瑞雪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7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