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6520字,巧了,谐音“就我
”,读完或需
22分36秒87毫秒
,是读。如果看,你来试试——另,点击⬆️
,隔三差五向你投递好看报纸)
青樱与少年郎,凭栏而望,终究梦一场。
长达87集的《如懿传》,终于在10月15日剧终了,腾讯视频该踅摸下部“花魁热剧”了。这部2018年度大剧,起初是千呼万唤始不出,播出前经历了一些风波。最终播放时,又赶上另一部在爱奇艺独播的《延禧攻略》,同是清廷剧,难免拿两剧衡量,延禧剧下线后,对两剧的评说才告一段落。
相比热热闹闹的延禧剧,画风深沉,备受关注的《如懿传》播到80集往后,才觉出点儿意思。一部电视剧好不好看,关键在剧本。几年前光线老板王长田曾讲过,“我最需要一个好故事”。其实说的就是对好剧本的渴求。
剧情无聊透顶逊于甄嬛传
似乎也只是在近几年,人们眼皮子夹编剧的次数比导演多了起来。开始学着明白导演重要,但
编剧更重要
欧美影视工业体系中,编剧地位很高,对一部剧有更多话语权。中国的编剧等混到这个地步,需要多长时间还不知道。等什么时候观众的审美,投资一部影视作品的逻辑,制造一部剧的流程及水准都更加成熟,编剧这根横亘其中最重要的鱼骨,才会更坚硬吧。
上面铺陈一段,主要为说明,《如懿传》整个故事——无聊透顶。
整个剧本,确实不算是好剧本。沥沥啦啦、拖拖沓沓4089分钟,掐头去尾,整个故事的“躯干”、“腹部”只是在啰啰嗦嗦聚焦到女人的肚子、皇帝的龙床。
片面、狭隘、阴戾,这种曾诟病于《甄嬛传》的老毛病,在《如懿传》中更甚,加上剧情过度膨胀延伸,多个人物同样命运的重复,使剧缺乏环环相扣的紧凑、逻辑;人物性情的雕刻粗糙、体察把握不精准,在众多群像中,没有几个鲜明特征,是故事塑造人物的大忌。
《如懿传》、《甄嬛传》剧本作者都是流潋紫(吴雪岚),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古汉语的底子在《甄嬛传》中体现的更多,《如懿传》对白古文拗口化相对少些。语言还是小事,剧本是剧本,电视剧是电视剧,单就电视剧来对比,《如懿传》并没有为《甄嬛传》起一个高潮作用,曲线是下滑。《如懿传》导演汪俊,《甄嬛传》导演郑晓龙,剧本、制作班子都不同,放一起比较也没多大意义。
很难说是导演导的不好还是剧本不行导致《如懿传》口碑一般。《如懿传》整个演员造型、拍摄画质、画面氛围并不差,虽说极个别角色发型、服饰造型比较怪异,主角如懿、皇太后等服饰装扮的精致程度还可以。使用如懿扮演者周迅原声呈现,一开始引无数吐槽,看到最后其实也早已习惯,也都不是大问题。
但这种宽容式稀里糊涂,对各种问题概括为“不是大问题”,这部剧就很成问题,导致的后果就是真的不好看。
霍建华,镜头喊你看观众
一条鱼端上桌,据说最会吃鱼的人,会挑鱼脸颊的肉来吃,这块小却精致的鱼肉,最有韧劲儿,而要分辨这条鱼是否新鲜,最直观的,是挑出鱼眼。
对演员而言,眼神的表现力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鸽子对梅兰芳大师的贡献,那就是为了练眼神。
对一部剧而言,演员如同一条蒸鱼身上的眼珠,剧好不好看,挑大梁的是演员,而且不分大小演员。如果一部剧有大角儿顶,其他的小角色糊弄、不出彩,也会给剧的品质打折扣,只是杀伤力没有大角儿凶猛。
皇帝扮演者霍建华,能看出很认真,其本人在杀青后表示很难出戏,深陷剧情,为如懿悲惨命运,在片场忍不住痛哭,以至于无法拍戏,等情绪稳定才能继续。甚至霍建华后来在别的场合见到周迅,也会回想起如懿,情不能自已。这些都说明霍建华是个认真的演员,可以看出他的表演确实认真。但是,只用“认真”形容一个人的表演,好像本身是在说,这个表演不是很够味儿。
抛开演员自身,皇帝总是一副面孔,难得有情感爆发时,而且也很少看镜头。镜头其实是观众的眼睛,如果演员很少直视镜头,观众很难窥见角色的内心。而霍建华表演的皇帝,极少直视镜头。
可以看到皇帝侧偏着头长吁短叹,微微蹙眉,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永远一副面孔。所以,认真,只能是觉得出认真,但没挖掘出角色的巨大冲突。
可能演员自己觉得痛彻心扉、非常认真了,但是,看戏的人还是觉得没有冲击。所以,
腹黑学总在教人要“喜怒不形于色”,这一教导对演员而言,简直是一碗毒药。
演员,是一定要喜怒形于色的。
即便是一个场景需要展现一个角色的隐忍,但隐忍也绝不是五官毫无表情,仅内心波澜起伏。哪怕五官不动,面颊的青筋、汗毛都要有所表达。想抬杠,汗毛怎么表达?去看看张涵予、陈道明、陈宝国,这几位都是会动汗毛的演员。
回过头看霍建华的不看镜头,当他演内心戏时,也会脸颊收紧、赤红,这些都是基本的表演,不看镜头更是认真的实证,说明演员内心已经为戏走心。但,残酷的是,表演是非常看脸的职业,镜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放大镜,演员必须要比普通人更敏感,要些许夸张,镜头前才能调试出最好的展示角度。
很显而易见的例子是,
话剧舞台出身的演员去演一回电视剧,一眼就能看出他是搞话剧的,因为话剧在实体舞台,观众可能坐的很远,他们需要更为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来展示。
尤其是话剧演员的眼睛,滴溜溜转的半径更大、更活,就是为了与观众形成交流。而表演影视剧,眼睛的灵活度要比话剧演员砍掉一半,但显然,比起普通人还是要高出很多,这才叫演员。
正是由于这些差别,话剧演员在参与影视剧表演时,不可掣肘于过去的舞台表演经验,要明白过于有张力并不是一个好的影视剧表演方式,需要把握一个度,做好话剧与影视剧表演风格的分割,才能适应新的舞台。
而影视剧演员去表演话剧,常给人张力不够的印象,也是情绪调动与肢体夸张不足造成。
虽然都是戏剧表演,不似其它行业隔行隔山隔那么远,但还是“我们不一样”,需要一个演员揣摩、适应、割舍、突破。
不要用“精灵”判了周迅的刑
对于主演周迅四十多岁演绎少女如懿不合适的说法太多。剧情肯定会走到角色的几十岁,难不成十几二十岁再换个小演员?往前有刘晓庆,再往前有潘迎紫,谁还没在几十岁演过青春豆蔻?
其实对女演员,不要太过苛刻,难道上岁数的女演员注定就没有展示天地?但“不要太过苛刻”是句废话,因为世道就是很苛刻。美人迟暮,总归是难以避免的憾事。
银屏,永远是年轻人的舞台,很多残酷的现实,都很真实。
人们认为真实就是价值,不会去管是否残酷。
人物造型如果成功,可以帮助演员逃避观众对年纪的质疑。而真正有演技的演员,也要清楚自己在什么样的年纪、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观众心理预期,根据这些综合因素,为自己选择角色。
其次,中国对女演员的审美,很大程度上受男人心理、视觉、观念的影响。
这种在意男人对女人的评判,不仅仅影响到对女演员的审美,也影响到剧本的创作,这就属于动了根儿的东西。
用现在流行语讲就是“颜值决定一切”,荒谬,但存在即道理。
女为悦己者容,这句出自战国策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豫让之口的一句话,前半句是“士为知己者死”。千古绝唱,如今,
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血性几乎荡然无存,但女为悦己者容却是从不曾改变
因为,
为知己者死,是一项综合性因素的活动,成了,功也,不成,义也,是一件充满变数,但荣光的事情;而为悦己者容,是女人的天性。天性难控,即便近代史也有女性觉醒、崛起的历史贡献,但只要女人妆容为悦己者这一心理不变,就难以跳脱对男人驯服、从属的一种天性。
这天性也未必是束缚,夫妇和睦还得指望这个呢,但假如,琴瑟和鸣仅依赖于女人容貌,那么,夫妇和睦不了。
跳脱了为男人妆容而悦己的女人,洪晃算一位。洪晃出身名门,言谈豪放,尤其是很多年前与几位女友人刘索拉、李勤勤等拍电影“啃鸡爪”的片段,已经奠定了“姐就这样”的风格。电影上映是2005年,直到2006年还有媒体发文章毫不手软地击打一位无辜女士的容貌,称“陈凯歌前妻惨不忍睹”。其实人家出门也打扮,悦己者不都是心上人,还有商务伙伴、朋友等,打扮俊俏,人际关系更春风得意,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之所以拿洪晃举例,一方面是她就没打算靠容貌活,另一方面其人的很多做派,显示出她同样没打算依附男人的价值观而活
。再说了,洪晃当过演员。感受一下洪晃在电影《一步之遥》中的表演,回答闺女(周韵扮演)问“您这辈子真心喜欢过谁吗?”时说:
女演员,或者女人,最忌讳的是刻舟求剑。以为在年轻时一招鲜吃遍天的演绎方式,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继续使用。
但其实,这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自我突破,如果无法突破,刻舟求剑就是一种本能而已,因为改变是件很困难的事,除非是自行改变,悄无声息,不受自我控制地发生改变。但发生改变的,又往往是女演员非常不愿意改变的容颜渐衰。当然,演员驻颜有术,但这和真正的演技无关。
几年前在联合国驻华使馆见过周迅,当时是为海地七级地震赈灾捐助做新闻发布会,
周迅受邀而来,一袭黑衣,裹着小小的身影。印象深刻的是,周迅的眼中泛泪,回答提问时,亮晶晶的眼睛认真地看着对方,几度哽咽。
当之无愧的精灵。
就算周迅色衰,中国人对她的喜爱也宽于时间,周迅也不是局限于扮相的女演员。
但,“精灵”这一原本很高的评价,其实会圈住一位演员,画地为牢。
人无法去当一辈子的精灵,无限重复当年幼嫩可爱的太平公主,只用一双眼睛就能勾魂摄魄。这眼睛总有一天会上下眼皮子铺上皱纹,皱纹也许无法阻挡眼睛的灵动,但是,演员的成长之路,需要不断打破自身固有东西,体验不同角色人生。
可能是精灵,也可能是一个很惊艳的怪兽,才符合“演”之道。
周迅所获荣誉太多,年轻时灵动眼神唤醒了太多人,人们舍不得仅凭一部《如懿传》来评判周公子的演技。或许是受了这部拖沓剧情的拖累,“如懿”这一角色,不能说好看。
一个剧本本身价值观低,无文化沉淀,处处透着腐朽观念,导致剧质量不高,这些不是演员能决定。
比起过去类似经典剧《康熙王朝》,同样是清剧,历史、权谋、立意,《如懿传》不能比,这也是编剧短板,不擅长去创作更正统、人性饱满的高级趣味剧,只沦陷到众女人争宠,渲染阴毒狠辣、争权夺利,价值观畸形,实在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影视的渴求。
人们对影视剧是有填充自身知识、智慧需求的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编剧非常强的原因,他们能够提供这种营养物质。
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剧本更扎实,影视也更好看。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就经过了文学价值的考验、出版的考验,像《茶馆》、《红楼梦》,这些故事本身就有无限价值,故事的完整性、人物的刻画,都非常饱满,拿去改编成剧本,拍摄成影像,只要尊重原著,或稍加点润,就成了不俗的经典,所以还是剧本最重要。
目前很多剧本的创作过程,不是一位编剧操刀把关,是好几个编剧凑一起,你写一点,我写一点,最终观众觉得影视剧缺乏逻辑、风格有差、摸不着头脑,一句话,不好看,也就不足为奇。
有些剧本确实从文学作品这一出版物改编而来,但出书是编剧出于保护版权的考虑,先将故事成为出版物,拿到版权,最大程度呵护住属于自己的版权,避免他人偷故事、打官司。这与好故事其实都没有太多关联,反而说明影视剧市场不重视版权的乱象一直没得到解决。
渲染男权,加重单身狗恐婚?
《如懿传》这个故事有没有慑动心魄的内容呢?有。
那就是——
对“少年夫妻老来伴”终不达愿的悲哀诠释。
世间女子,无一不望与心心相印之人,自相遇一刻,此生不离,不离心、不离身、不离灵魂。这种极致却也朴质,简单却也艰难,感动却也感叹的愿望,最是初心天然,也最难实现。因为地藏经曾讲过人就是“性识无定”,人是会变化的,中间有太多变数,这些人统统按佛教说法是“一切众生未解脱者”。那些可以打破变数维护了最初愿望的,就真的是少年夫妻老来伴了。
从青樱与四阿哥,到如懿与弘历,前一刻,凭栏寄望,共述心事;后一刻,断发碎心,离宫隐匿。这就是她的一生了,也是他的一生。
对于每个女人而言,致青春的方式也许就是告别残忍男人。
皇帝三宫六院,女子再多,哪怕日日“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对众女子无一专心,但这么多女人的“一刻”也汇成了皇帝的“一生”,皇帝也是人,也会衰老。等到年老,欲望降低、人困神乏,清脆果子再也嚼不动,回望一生,最念念不忘的并不是那些也从未拿他当回事的莺莺燕燕,而是曾事事以他为重,真正爱过他的人。
如懿多次重复过的一句话是“臣妾从未谋算过皇帝”,后宫之中,不缺阴毒,甚至阴毒是正常,因为后宫不正常,不正常的环境下,还要人正常,这是很难的要求。唯一可以做到的,是爱。
是真正爱皇帝这个男人,什么地位、权势、利益,统统不重要,最重要是这个男人,唯如此,才会去牺牲,才可以坦然为自己辩白“从未谋算”。
可惜,皇帝并不信。
看不到爱自己的人为自己悄然做的一切,所受的苦难,是感情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爱,且深爱一个人时,必然是真性情待对方,而无丝毫掺假。
如懿如此。
可如懿这样的人,往往会“忤逆朕”,往往为了追究真假是非,得罪了“龙颜”,皇帝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性格,他的九五至尊决定了必须刚愎自用。
当两个人,都因为盛怒,蒙了双眼,在先君臣、后夫妻的封建腐朽制度下,用力想要说服对方,冲突不可避免,结局一定是分。
皇帝有一回与如懿争执,也诉出自己的为难,称这宫里哪一个不是算计“朕”,表达了自己活着也不容易的心情。导致人人都感觉活着不易的原因是体制啊!一提到体制,经常是提到某个社会问题不好解决,于是总结一句,体制问题啊!用到如懿和皇帝这里是不是有点滑稽?其实并不滑稽。
如果一夫多妻是体制设计问题出了错,那么现代夫妻不存在体制问题,一夫一妻。但人们还是会认为,一夫一妻限制了人的天性欲望,也存在体制问题。
其实根本就是人的自私心理作祟。无德而有法,幸好有法可依。这是解决之道,也是够悲哀。但现代人基本上觉察不出悲哀,这可能是另一种悲哀。
不是古人洞穿一切,是古往今来,理是通的,古人也是血肉之躯,譬如,他们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电子设备,但他们在他们的时代,所接触到的现代化东西给他们带来的“现代化感觉”,那感觉是不打折扣。而人活着,感觉最重要。
来看看纳兰性德那首最著名的诗“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如何表达对不可长相依的遗憾感受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甄嬛为维护家族,重新利用皇帝拯救甄氏一族,同时给腹中皇弟的私生子一条活路,摘了在凌云峰戴的尼姑帽,流着眼泪对镜梳妆,感叹“不过以色事人”。其多舛命途、动容无奈,以色事人之感慨,引发很多女人共鸣。
将女人的感情、爱情观,定义到“色”字上,其实是对女性的侮辱,也是反自由的错误观念。
同时,从剧情看,固然女主角有诸多不幸,但也不能忽略女主角身上的一些恶,不幸的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没有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义”字丧失了。
如懿这一角色,其实把“义”字捡起来了,如懿受了许多苦,虽然也使过一些惩治恶人的手段,但在情理之中。
感情只有存在“义”,才是更高贵的感情。不以占有对方,更不以求索地位为目的,任凭风吹雨打,默默去牺牲,最终实在无法忍受,也是带着当初的纯粹离开,这就是“义”。
义就是,你可以背叛我,但我不会背叛你;你可以去过你认为的幸福,我虽然内心无比遗憾失落,但只会希望你长久安乐。所以,义是忍,而且是不告诉任何人的忍。
义是当看不见如懿这个人,哪怕这个身影已经走出深宫,但青樱对弘历初相识的感情,永远都在。
没有牺牲的爱,叫什么爱呢?
但剧本畸形之处在于,皇权暗示的是男权,皇权是男权的极致表现,这种权力之下必然产出爱情的委屈冤魂,这是一种极度的不对等。而好的感情,能走一辈子的感情,最需要的是条件是:对等。彼此认可。
最终虽然一切真相大白,皇帝看清了身边的妖魔鬼怪,知道如懿还是那个如懿,只有她是最真心真意,时光已逝,皇帝只能手捧装有自己白发与如懿断发的盒子,回忆青樱。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份无法确认年代,估计是唐宋左右的“放妻书”,书言: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妇峨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虽是一份分手宣言,却读不出冰冷刺骨,甚至还能感受出官人几分怜惜、疼爱。果然用今人的话说是,如何分手,最见品格。
三年前中国单身人口就已经达到2亿,单身狗庞大的群体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民政部给出的离婚率也更是高的可怕,从2015年起,据说每年有800万人离婚恢复单身,壮大单身狗群体。《如懿传》扛起打压真挚爱情的大旗,这面旗帜下,估计横躺了不少单身狗,他们更加恐惧婚姻。
人生若只如初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4-24
03-08
04-24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