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至:“燥”邪当令,养生要注意这些 寒露已至:“燥”邪当令,养生要注意这些寒露已至:“燥”邪当令,养生要注意这些

寒露已至:“燥”邪当令,养生要注意这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是指寒冷。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这时的天气明显变冷了,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多了,因而称为寒露。从寒露开始,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

从中医角度上说,这时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

。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

史书记载“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

寒露养生原则

早卧早起

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要注意早睡早起,不要熬夜。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适当“秋冻”

夏天人的毛孔都是张开的,而秋天渐渐冷了,毛孔也开始收缩。如果天气稍冷就急着加衣,皮肤未经严寒的锻炼,抗寒能力不强。这时适当地冻一冻,让身体逐渐适应低温环境。另外,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受风,也容易感冒。

秋冻有一定讲究,

比如脚、肩部、肚脐以及腰都是不能被冻的

。“俗话说,病从寒起,寒从脚生。”即便是锻炼自己的抗冻能力也不能让脚部受凉,尤其是女性要特别注意,脚部受寒很容易导致子宫、下腹部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经期提前或延迟,严重者还会造成痛经或月经不调。肩部受凉后会致使上肢血液循环不畅,让人明显感到肩部酸痛,颈椎僵直,甚至头晕。如果肩颈长期受凉,就易造成颈椎病,易发肺部疾病。

有五种人不宜秋冻:

消化道溃疡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易导致胃痉挛,使原有的溃疡病复发。

脑血管疾病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使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慢性肺病患者:

秋季的寒冷空气会对呼吸道产生不良刺激,引起过敏反应,寒冷可诱发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痉挛,造成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心血管疾病患者:

人体要抵抗低温就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搏动加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缺血、缺氧,造成冠状动脉痉挛,附壁血栓脱落,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关节炎患者:

风寒湿邪是造成关节病变的主要诱因,寒性凝滞,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此,这类病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的保暖,不适合“秋冻”。

重视收敛阳气

时逢寒露,天地之间收令大行。要想养生,就应该重视收敛阳气,借天之力帮助人体把浮暑之火收归肾水里面。收敛于肾水中的暑火,即是阳根,是来年春天阳气生发的源泉。这个阳根越旺越足越好,所以,要借寒露时节天地敛降之力,多多地收敛暑火。收的越多,意味着来年的生机越旺盛。

重视润燥,以养肺阴

秋天肺金当令,其气为燥。燥气过盛,则易伤肺。故此时当养阴润肺,以防秋燥。

寒露时气候干燥,燥邪易伤人体津液,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舌燥咽干、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等症状,故此时宜食用一些性质平和且具有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

寒露养生方法

防寒暖足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这就是指在北方寒露一过,大家不能再光脚穿凉鞋了,以防“寒从足生”,导致呼吸道、胃肠道不适;再有大家就不能穿短袖,单衣了,要穿长衣长裤,早晚加个外套。

适当运动

寒露时节温度适宜,空气质量较高,正是从事室外运动的好时节,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快走、骑行、爬高等等。

寒露前后就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一天约上数位亲朋好友,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户外赏菊,可以公园散步。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舒畅心情,还能锻炼体质,有助于健康。

预防秋燥

预防秋燥,可以喝大米粥。大米色白,性微凉,亦能润肺养阴,可除肺燥。还可以选择服用秋梨膏、养阴清肺膏、龟苓膏等滋阴润肺之品。

预防秋燥,还可适当吃些水果,比如梨、甘蔗、荸荠、香蕉、枇杷等,都有润燥效果。若有脾虚泄泻,或肺寒咳嗽而痰黏者,则不宜多吃上述水果。或者,可把水果切碎水煮了温服,亦可适当缓解其寒性。

补阳气

说到补气,

当属第一。提到补气很多人会想到人参,但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补得太猛烈,一般人还真消受不起。

而黄芪相对比较温和,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是最常用的补气药。

黄芪的五大功效

补中益气

黄芪不止可以健脾补气,而且能补五脏之气,出现了气虚症状时,就可以用一些黄芪来调理。

升阳举陷

脾主升,如果脾气不足,就会下陷,出现内脏下垂、子宫下垂、崩漏下血、脱肛等症。黄芪可以补足气,让脾气能正常上升,避免出现下陷的情况。

补气益卫

卫气就是保护体表的气,黄芪不仅能补内补中气,还能补外,也就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经常感冒的人可以用黄芪来预防。

利尿消肿

医圣张仲景就曾在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提到用黄芪来治疗风湿水肿,针对气虚引起的水肿,黄芪有很好的疗效。

托毒生肌

如果身体气血不足,出现了疮痈溃破后久不收口,或者手术后伤口难以愈合,用黄芪有很好的作用。

零零医app

寻找黄芪粉~

1.本文内容不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医生面诊,仅供交流学习。

2.文章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