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细化考题预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明确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
.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面图上判断某地风向。
气压带风带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知道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能够绘制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结合案例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类型和特点的影响
常见的天气系统
运用简易示意图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会从气温、气压、湿度等方面概括天气特征。
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分析不同类型锋面的天气特征。
结合示意图分析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及其相应天气状况。
用案例说明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判断
从不同的时间尺度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
学。科。网
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气候的特点及分布规律,根据气候特点了解气候判读的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本是专题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在历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均占有一定比重。
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于考查对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判断和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特点和成因,以及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成因,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多面性和重要性,气象灾害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本专题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天气系统的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分析,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成因的考查。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等压线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风向图、气压带风带图等为载体,以大气形势图、区域图、数据材料作为命题背景,将气候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从能力上看,主要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2016高考复习过程中应注意:(1)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等压线(面)图的判读。(2)以重点区域气候要素分布图为背景,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特点及成因。(3)以天气系统图为载体,考查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影响。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1.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
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概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气保温作用原理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把地面辐射释放的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保温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
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大棚或温室里。秋冬季节,北方农民用人造烟幕的办法,可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4.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5.热力环流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或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二、全球性大气运动规律
(1)赤道地区由于受热多空气上升,极地地区由于冷却空气下沉,可以知道低纬和高纬环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因素形成的动力环流,所以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2)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随太阳直射点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3)海陆分布使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复杂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块状,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冷高压(如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热低压(如亚欧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上图就是不同季节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季风环流的示意图(虚线箭头表示高空的大气运动方向)。南亚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而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西南季风。冬夏季风势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三、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世界和我国降水量的变化及旱涝灾害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复习关键是把握锋面活动的特征。
锋面系统
准静止锋
:Z§xx§k.Com]
主要区别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学科网
ZXXK]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Z.xx.k.Com][
气团势力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势均力敌
移动方向
冷气团的移动方向
暖气团的移动方向
来回摆动
锋前锋后
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锋面力度
雨区位置
锋前锋后均有,锋后为主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雨区范围
天气图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
在我国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2、气压系统
气旋(低气压)
反气旋(高气压)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流与风向
气流形式(北半球)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
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
顺时针辐散
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逆时针辐散
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
气流与天气
气流运动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晴朗干燥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3、锋面气旋和近地面天气系统图的识读
锋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活动)在中高纬地区。在近地面天气系统中,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就是锋面气旋系统,它的识读方法如下:
1.无论是气旋还是反气旋,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从高气压区斜穿等压线吹向低气压区。
2.锋面只形成于气旋中,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低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高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地方的连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3.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气流的前进方向,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4.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以上图为例,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半部分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半部分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推理出锋面B、D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故为冷锋;锋面A、E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故为暖锋。
5.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
四、掌握四个基本原理
1、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两个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形式
削弱特点
大气成分
易被削弱的辐射
常见的自然现象
吸收作用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紫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大量
等气体,使气温增加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云层、水汽、较大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辐射都可能被反射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发生散射时具有选择性,向四面八方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可见光中的蓝、紫色光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天已明亮,日落天不黑
(2)大气的温室效应
2、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
(1)山地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造成气温沿等高线分布变化,在等温线图中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等温线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低周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引起水分和热量的垂直分布,从而造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而背风坡降水少,则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两海岸气候呈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4)非洲赤道地区东侧的东非高原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主要是地势高造成的。
(5)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洲东海岸、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这四个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都不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而是由于四地都处于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暖流流经沿岸的影响所造成的。
3、理解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垂直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
气温的水平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②南半球等温线要比北半球平直;③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冬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海洋向高纬度凸出,夏季相反,这是由于海陆热容量的差异所致;④在大陆和海洋的内部,由于大气运动、洋流、地形等下垫面状况的不同,气温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异,在海洋上,如果有暖流经过,气温比周围偏高;在陆地内部,由于地形的不同,气温的分布状况也不同,山地比周围平原地区气温低,盆地(谷地)比周围地区气温高;迎风坡与背风坡气温也有差异。
4、降水的类型与降水的世界分布
(1)降水的主要类型
(2)降水的世界分布
五、气候的形成、分布、特点和判读
1.气候的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决定该地区所处的热量状况,而热量状况又决定着发生在地面和大气的其他现象和过程,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大气环流:一方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与交换,调节热量和水汽分布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有使气候复杂化;
下垫面:地面状况不同,其热容量、反射率就不同,地面获得的热量也不同;如在同纬度地区,由于海陆分布不同,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不同的气候;对气流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另: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2.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候的分布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将世界气候分布理想化、模式化,并与气候成因建立内部联系,下面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4.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5.气候的描述技巧
(1)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①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②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部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六、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太阳的异常活动。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即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