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书】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倡议书】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倡议书】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倡议书】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清明节,是缅怀英烈、悼念先人、扫墓祭祖的时节。然而群众在扫墓祭祀活动中,极易因集中出行、上坟烧纸、烧香、放鞭炮等引发交通事故、火灾意外情况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避免清明扫墓祭祀活动意外的发生,在全社会营造文明祭祀、平安清明的良好氛围,

政法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文明祭祀,摒弃陈规陋习

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坚持从我做起,自觉摒弃上坟烧纸、烧香烛、放鞭炮等祭祀习俗,树立文明祭扫观,大力提倡鲜花祭祀、植树祭祀、音乐祭祀、撰写追忆文章、网络祭祀以及组织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绿色低碳的祭祀方式,寄托哀思,礼敬故人,营造引导文明祭祀的社会新风。

缅怀英烈,弘扬爱国精神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缅怀革命英烈为重点,在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遗迹等场所和网上祭扫平台,组织开展祭扫、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祭奠英烈活动,引导人们尊重英雄、歌颂英雄、怀念英雄,增强感恩奋进的精神。

厚养薄葬,弘扬传统美德

积极倡导发动身边亲朋好友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提倡对老人多一份关心、多一份陪伴,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老人在生前尽享天伦之乐;老人去世后,不吹吹打打,不污染环境,不沿街游丧,不堵塞交通。做到从简治丧,文明祭祀,让逝者欣慰,生者心安。

安全祭祀,维护公共秩序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做到不在公园、广场、十字路口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摆放祭品、抛撒冥币、鸣放鞭炮。

共同维护节日环境,对在禁燃区内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和违规焚烧的行为积极劝阻、举报。

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错峰祭扫,

提倡绿色出行、错峰出行,文明行车、文明停车,保证祭祀活

文明行车,低碳出行。注重公共和个人安全,不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自觉维护法律法规,遵守祭祀场所有关防火规定,不在山头、林地、公墓内违规用火,确保清明各项活动

安全、文明、有序进行。

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先人。让清明节回归“清明”,需要依靠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希望社会各界和

广大市民

朋友坚持

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做告别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带头人,用实际行动移风易俗、倡导新风,过一个绿色、文明、简朴、安全的清明节。

中共包头稀土高新区工委政法委

2019年4月1日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这一天,从古到今流传下来许许多多习俗,多带着慎终追远、攘灾祈福、平安丰穰的意义,这里向大家列举一些常见的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习俗由来已久,是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或前一天傍晚出发扫墓,扫墓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铲除杂草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其乐融融。也有人特意于清明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郁结的心胸。

吃青团

时近清明,浙江省内有食用青团的风俗,一般选取艾草、麦青等的鲜绿汁液,混入糯米粉中蒸制而成色泽鲜绿的米团子,有股浓郁的艾香味。清明食青团的由来流传较广的是来自太平天国时的故事: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军追捕,乔装打扮成耕夫想要逃回他们的大本营,却苦于没有干粮。帮助他的农民正思索着如何给他带吃的,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摔了一跤,碰了一身绿,顿时计上心头,就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碧绿的米团子,藏在青草里混过了村口的哨兵。李秀成靠吃这冷食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他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再后来,在草长莺飞之时,吃青团就成习俗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花环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编辑:刘莹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

好文!必须好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