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清明既蕴含着生机勃发,万物更新的欣喜与感怀,
又是一个慎终追远、追思先祖的日子。
对于清明,我们既要了解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更要知道它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清明的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是最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而清明还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插柳
古有农谚“植树造林,莫过春明”清明时节,春雨纷纷正是树苗生长发芽的好时机因此,人们就有了清明植树的习惯,更有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教民稼穑而“戴柳插柳”的民间雅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编成帽子、插在门楣、屋檐古人折柳寄托哀思人们也相信插柳可以辟邪。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祭祖扫墓绿色文明祭祀
一束鲜花祭奠故人,一株绿树寄托哀思
每逢清明节,我们都要祭祀先人,缅怀祖先。而清明扫墓则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情谊表达最好的体现。扫墓习俗从唐朝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人们铲除杂草,休整墓碑,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慰藉祖灵,祭奠已故亲人。
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在祭祀时,通过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俗表达思念之情。但这样的方式会造成污染环境、树木减少,还带来火灾隐患、纸灰清理麻烦等负面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低碳生活观念深入人心,
应国家殡葬管理条例和省民政厅要求,
近年来逐渐推行环保祭祀,成都市各陵园,殡仪馆等,
园区内一律
禁止焚烧和燃放冥币、香烛、纸钱、烟花鞭炮等丧葬用品,
杜绝在公共场所焚香烧纸,大力推行文明健康安全的祭祀方式,倡导绿色环保文明祭祀新风尚。
院山公墓在此温馨号召市民,清明期间文明祭扫,为已逝故人献束鲜花,鞠躬敬礼,追忆哀思,把对故人的思念永远留在青山绿水间,既祭奠亲人又绿色环保,既庄重节俭又传递思念。
清明之际,院山公墓特别推出多种祭祀服务,
为家属提供便利及心灵上的慰藉。
同时受疫情影响,许多客人无法前往院山祭扫,
院山公墓还开通了代祭祀服务,
详询请拨打院山官方客服热线:966188
更多服务内容请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
(点击上图查看院山公墓祭祀服务)
清明既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走向新生的日子。
春回大地,生机勃发,
我们带着对逝者的思念,迎候生命的生生不息。
作为生者,用心过好这得来不易的日子,
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