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日报社通讯员叶航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的文化,其中谚语、谜语、歇后语、民歌、童谣等是乡土最生动、最丰富的方言口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田间地头,传唱于黄发垂髫,提炼了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劳作心得,极具乡土特色。是中国存在较早也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比较原始的农具逐渐因废置不用而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有将旧农具扔在露天日晒雨淋的,有干脆一毁了之的。另外,特别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媒体的迅猛发展,新时代的孩子不会讲方言,对老一辈偶尔随口说说的谚语、谜语、歇后语、民歌等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在这种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我们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消逝的速度惊人。所以,我认为农耕文化亟需抢救,应该有人去挖掘、传承、弘扬。
下面就本人从小对农耕文化的体验和积累,加上近年来对农耕文化有关知识的搜集整理,分述如下。首先,让我们通过一首民歌来了解一下,过去的农民一年十二个月大致做些什么事以及他们的生活光景。
正月陪陪客,二月还过得,
三月挨挨饿,四月有麦磨,
五月苦中苦,六月撑破哩肚,
七月打一算,八月有戏看,
九月扒扒柴,十月打打牌,
十一月受受闭,十二月做皇帝。
民歌里的正月并非指整个正月,仅指元宵前。一年当中,真正的富裕生活也就是元宵前吃好、穿好、玩好的日子。“撕了门前纸,客来吃狗屎。”过了元宵,门前写着春联的红纸已经破了。这时,拜年活动结束了,过年的鸡肉鱼蛋等待客好菜也吃完了,元宵元宵,好吃的东西全部报销,此后来的客人便难有好菜招待啦。过了元宵,农民便逐步开始了农田的劳作,首先是烧秧田,一把火,将田埂上干枯的草烧掉。然后拿出农具,该磨洗的磨洗,该修整的修整。
一、农具与谚语、谜语、童谣
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江西的农具主要有:犁、耙、辘轴、浪杆、车仔(秧格)、水车、禾斛(脱谷用)、谷箩、独轮车、竹簟、推板、扒笊、水碓、风车、米筛,另外还有锄头、铁耙、蓑衣、斗笠、扁担、撮斗、谷箩等。
蓑衣、斗笠
我们的先辈将这些农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归纳形成浅显易懂的谚语和谜语,引申到生活和教育之中,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的哲理,让人们在简单机械的劳作之中得到教育,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农具与谚语:
1.利用犁和耙的功能,总结成一条为人处世的谚语,“犁上犁不到,耙上耙得到”,意思是这件事某人帮不上忙,但说不定以后在其他问题上,他能帮上忙,不能势利眼,得罪他。另外还有“驮犁犁重,驮耙耙重”,形容一个人百无一用,什么事也干不了。
2.米筛是舂米的最后一道程序,筛米是将碎米筛掉。那么,米筛上的便是一个个米粒,而米筛下则是细碎的米头。根据这种现象,形容某人说的好,做得不好:话(说)就话(说)米筛上个事,做就做米筛下个事。
3.锄头、铁耙在使用时是大刀阔斧的,不必担心弄坏了。“三锄头,两铁耙”,形容人们说话做事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4.根据蓑衣、斗笠的穿戴部位:“蓑衣披披帊,落在斗笠下。”说明下级要服从上级,晚辈要尊重长辈;也表达下级有本事而被平庸上级压制的无奈。
5.扁担、撮斗和箩在晒谷、收谷和舂米时是同时需要用的,缺一不可,如同秤杆和秤砣不能分离。于是被用来形容夫妻不离不弃相依相随: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扁担、撮斗不离箩。
(二)农具与谜语
根据农具的形状、功能,发挥想象,总结出耐人寻味,妙趣横生的谜语,取到启迪智慧的作用,如:
1.穿牛鼻子的牛桊(juàn):“生在山上竹叶青,死在凡间肉包心”“古怪古怪真古怪,一头细来一头大,中间在肉里,两头在肉外。”
2.扇谷子的风车:“上有张良灌斗,下有罗成练兵;中有孔明用计,韩信吹散百万兵”;“远看一匹马,近看没尾巴。肚里四把扇,嘴里吐黄沙。”
3.晒谷子的竹簟不用时卷起来放在家里,晒谷子的时候扛出去露天摊开,夕阳西下时收谷回家:“在家圆圆,出外四方。日头下山,要回家乡。”
4.一年到头没有停歇的水碓,只有到除夕那天才没有人去舂米:“日赚钱,夜赚钱,三十年夜吊颈过年。”
(三)农具与童谣
1.水车:叽咕路噜叽咕噜车水,不车水,田会干,车起水来脚会酸。
2.砻:砻米絮嗦,等米下锅。砻得熟,好煮粥;砻得生,好煮羹。大个吃,细个争……
二、耕作与农谚、谜语
耕作是指从事农耕,泛指农事,包括水田耕耘,旱地种植。总体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耕作技术措施。本土谜语有“一丈二尺长,二十四个结。两头冰冷,中间发热”,说的是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时令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每个时令都对应一项农耕生产的步骤。在本土人人朗朗上口,个个耳熟能详的谚语、谜语中提醒人们什么时候该种,什么时候该收。有种植前的准备、植物的成长过程、耕作的场景、收成后的景象等。如:
(一)耕作与农谚
1.懵哩懵懂,清明浸种。二月清明晏(迟)浸种,三月清明早浸种。
2.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3.处暑栽二禾,不够饲(喂)鸡婆。
4.七藠八蒜,九油十麦。(农历七月栽藠头,八月栽大蒜;九月秧油菜,十月秧麦子)
5.进九莫种,出九莫壅。(进入数九寒天便不要种植了,刚刚出九,暂时不要施肥)
(二)耕作与谜语
1.春上四月去,九(进九后)中十月归。遮起青绿伞,带着外孙嬉。(谜底:种芋头,收芋头)
2.去就半边月,转来月团圆。子也圆,孙也圆,子子孙孙中状元。(谜底:种大蒜,收大蒜)
3.远看青山盈盈,近看绿水滔滔。临到姩(女儿)要行嫁,还要禾秆(稻草)扎腰。(谜底:拔秧)
4.三头两尾,七脚落地。太公钓鱼,咒天骂地。(谜底:犁田)
5.四四方方一座城,里藏兵马外藏人。城里杀得纷纷起,城外徛(站)着两举人。(谜底:禾斛打谷)
三、农作物与谜语、歇后语、对歌
农作物是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两大类。可食用的农作物是人类基本食物的来源之一。“千事万事,吃是大事”,表达了人与食物息息相关,一日不可或缺的关系。古代农民将农作物的某些特点、特性等编入谜语、歇后语、歌谣里,趣味盎然。如:
(一)农作物与谜语
1.远看一根竹,近看花绿绿。交得千眼仓,装得万担谷。(谜底:芝麻)
2.一尖尖,二圆圆,三打伞,四划拳,五光棍,六棍光,七生毛,八生疮,九子红艳艳,十子双对双。(谜底:辣椒、南瓜、芋头、生姜、葫哩、黄瓜、冬瓜、苦瓜、茄哩、豆角)
3.小小东西,白肉黄衣。生在田里,住在仓里。(谜底:谷)
4.空心树,空心丫,空心树上挂喇叭。(谜底:蕹菜,即空心菜)
5.麻麻面,蹙蹙嘴,十个见哩九个喜。(谜底:花生)
(二)农作物与歇后语
1.半夜时吃黄瓜——不知蔸表
2.黄豆腐兑米——各人各喜
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4.园门上个茄哩——得碰
(三)农作物与对歌
三脚班是本土农民在农闲时喜欢看的戏种,剧中描写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生产,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活跃于乡间村镇。演出范围不仅遍及江西,还出省到福建、浙江等地。其中《秧麦子》里的夫妻对歌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如:
问:什么出来一撮毛?什么出来一条槽?什么出来三角棱?什么出来五寸长?
答:大麦出来一撮毛,小麦出来一条槽,荞麦出来三角棱,禾穗出来五寸长。
四、时令农谚
农民有个口头禅叫“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便能五谷丰登,这就叫年岁好、好年岁。该冷的时候要冷,该热的时候要热,“不寒不热,五谷不结”,如果到了农历四月还不热,“四月不打扇,早禾看不见”,上半年便没有好收成了。“冷死个早禾,热死个迟禾”,晚禾栽下去后,如果天气还持续高温,下半年的收成也就完蛋了。小时候在课文里看到“春雨贵如油”,很是不解,因为南方春雨绵绵,气得人们愤愤地说:“天晴千日无厌,落雨三天都嫌。”有时候,天不遂人愿,该下雨时不下雨,不该下雨时偏下雨,“清明要晴不得晴,谷雨要雨不得雨”“正月雨涟涟,二月无水沤秧田”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下半年最怕的便是干旱。
1.头伏雨,十个新谷九个米;末伏风,十个新谷九个空。
2.七落金,八落银。(农历七月最需要下雨,八月也很需要。)
3.天晴耘禾当得粪,落雨耘禾不如睏(睡觉)。
4.过哩霜降,有青禾无青谷。(霜降过后,如果禾还未变黄,便没有收成了。)
5.雷打秋,对半收。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秋天打雷,收成减半;冬天打雷,天寒地冻,会冻死很多牛。)
五、勤劳的农谚警句
勤劳,是指辛勤劳动,努力耕作,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农谚“天上跌钱下来也要起得早”说得更实在,更通俗易懂。异曲同工的本土农谚也告诫着我们要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1.春争日,夏争时。
2.六月不晒背,十二月有得悔。
3.“三早当一工”“早饭不早,不算好老。”
4.“夜不迟工”“夜饭不夜,不是作家(耕作人家)”
5.赚钱在年边,攒劲在夜边。
农民与土地的感情最深。“人靠土养,土靠人种”,“人不哄地,地不哄人”,所以父辈常常告诫儿孙:“宁可勾头求土,不可仰面求人。”因为“锄头底下出黄金”。
勤劳的农民深知“田里地里勤勤哩去,亲戚朋友朗朗哩走”,前句说的是做事的道理,因为“园下园,打得一个人旋”,“种田作地无别巧,精耕细作肥要饱”;后句说的是做人的道理,虽然“不走不亲”,“脚不走,嘴不肥”,但走人家做客毕竟打搅别人,去的次数少还不要紧,经常去,人家便不高兴了,俗话说:“三年来一回,剿(抹)盘(桌子)剿凳;三日来一回,拍盘拍凳。”
“栽一株禾,望一株禾”,形容既然动手做了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将事情尽能力做好,不能把半途而废。农民栽下一株禾,便寄希望于这株禾,隔三岔五的,看着庄稼的成长,农民是打心眼里的高兴。日日有盼头,年年有希望,“种田不知老,今年望着明年好”。
农闲时,夏天的月下、冬天的灯前便是农村孩子和老人的游园活动场地,猜谜语,诵儿歌,念民谣是大伙最快活的游戏。其中有以诙谐的语句讽刺懒汉图享受,怕吃苦的歌谣,如:
早间飘飘凉,情愿昼间熬个蛮。
昼间日头晒,情愿摸个夜。
夜间蚊虫咬,还是明朝天光早。
有因懒致穷的《十二月的懒鬼》:
正月个懒鬼去拜年,一包馃子一包呀烟。
懒鬼吃哩三杯酒,天边话到地边打一转;
二月个懒鬼去耕田,打起黄牛抢上前。
黄牛走哩三脚路,搕着火来吃筒烟;
三月个懒鬼去浸种,打开仓门没有禾种。
听到隔壁仓门响,懒鬼发急拿箩张;
四月个懒鬼去栽禾,拿起黄秧田塝坐。
过路君子来借问,躬得腰酸背又驼;
五月个懒鬼来过节,懒鬼的粽子呒(没)裹得。
闻到别人个粽哩香,懒鬼就想拿碗张;
六月个懒鬼去割禾,懒鬼个田里稗草多。
别人割禾装满箩,懒鬼割禾撮斗驮;
七月个懒鬼来尝新,新鲜猪肉斫半斤。
闻到别人烧酒香,懒鬼拿碗淘米汤;
八月个懒鬼去捞沟,懒鬼个田沟柴蔸多。
驮起锄头跌了柄,斗起锄头又想睏(睡);
九月个懒鬼去斫柴,摸起禾担呒(没)草鞋。
走到山上凿到脚,赶快下山讨草药;
十月个懒鬼十月风,包头扎脑怕冬风。
望望灶前靡有柴,懒鬼冷得不愿动;
十一月个懒鬼大雪飞,只见懒鬼着破衣,
别人身上着得暖,懒鬼身上冷兮兮;
十二月个懒鬼来过呀年,摸摸身上没有钱。
别人屋里吃鸡肉,懒鬼屋里吃碗粥。
以反面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懒鬼贫困潦倒的生活和悲苦的结局,从而树立勤劳致富的理念。
(声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可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鹰潭日报社全媒体编辑:赵立萍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