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9月23日9时54分,“秋分”接棒“白露”,带人们进入新的时节。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巧合的是,今年丰收节次日,起源于农耕文化的中秋节又将接踵而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丰收之节,喜逢月满之时,犹如天作之合。

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蘇”由草、鱼、禾组成,喻示着花草丰茂、鱼虾满仓、新米飘香,成就了我们千年的锦绣繁华;

大丰、丰县、常熟、太仓……这些古老城镇的名字,传递的是对丰收的满满喜悦,是对丰收的殷殷期盼!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我们派出多路记者奔赴大江南北,采访了一批新老“农人”。

9月22日新华日报3版

盐都粮农:转型升级越干越欢

“预计亩产水稻400斤,每亩最终出米280斤。按当前有机米市价每斤20块算,改种收益相当可观……”又到秋收季,望着头年改种有机稻的30亩地,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种粮大户李明开心地给记者预算起了今年的收入。

味运动庆丰收卢日伟摄

这个29岁的年轻农民近几年共流转进手430亩地。“从中辟出30亩,不用化肥,完全只上有机肥,就是为了寻找一条产粮转型的路子,让地里长出的大米更畅销。”李明的期待与自豪溢于言表,“等这30亩水稻收完便立即送去认证,一旦绿色食品证书发放下来,明年改种面积继续扩大。虽然有机稻亩产没有上化肥的普通水稻高,但每斤价格却是普通稻米的10倍!”

“今年400亩种的是淮稻5号,长势比前两年好不少。”李明告诉记者,“初步算下来,预计每亩能产1200斤左右。相比前两年,每亩多收200来斤呢。今年种粮的纯利润估摸比去年到手的15万还要高……”

丰收的背后,也少不了李明的精打细算。

2016年,鉴于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李明下定决心,在村里牵头成立了“盐城市盐都区润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走机器换人的路子。今年夏季,撒种、上药,李明430亩地只雇了2名农机手,而过去人工操作,要雇近20人。

如今,这位年轻的种粮大户,已一跃成为学富镇广大农民眼中的农业示范户和当地政府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

本报记者李睿哲

昆山花农:美丽事业绿意盎然

9月18日一大早,殷勤就在她的花卉园艺中心对精心培育的满园绿植修修剪剪,散尾葵、鸭脚木、百合竹、绿萝、绿宝……每一种花卉采购回来时她都如获至宝,介绍给客人时则如数家珍。

“我觉得园艺中心一定要兼备观赏区和休息区,让客户走进来就有一种很惬意舒适的购物体验。”殷勤说,“双节”临近,预定的订单已经如雪花般飘来。

在殷勤和20位花农的辛勤耕耘下,园艺中心去年销售高品质花卉盆栽15万盆,加上绿化服务和器具租售,经营收入超过400万元,相比2016年翻了一番,这让大伙心里乐开了花。

大学毕业后的殷勤进入了一家绿化公司学习花卉知识。2012年,殷勤注册成立昆卉生态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和一家10平方米左右的“车库型”实体花店。2015年,她又与花桥天福生态园合作,开设了一个6000平方米的花卉园艺中心,为花卉园艺爱好者提供中高端的产品和服务。“我不光要把花卖给喜欢花的人,还要卖给卖花的人。”殷勤说。

上午8点,做完最后一步绿植养护工作,殷勤看了一眼手机备忘录,想起明后天要赶往浙江收购草花,周五再转赴徐州采购立体绿化新模具,为中秋、国庆节日热卖做准备。

本报记者王建朋

丰县果农:

私人订制全程手工

再过几天便是陈厚武苹果园脱袋、贴纸、采摘的丰收期,“我现在每天最开心的就是走在果园里,认真观赏每个苹果。”背着手、仰着头,是陈厚武在果园漫步的标准姿态。

硕果累累

“普通的种植农户亩均收入也就几千块钱,而我收成好的时候亩均甚至能过万元。”丰县大沙河镇果农陈厚武拥有200多亩的苹果园,陈厚武说,他和妻子均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刚开始很多人并不看好这对大学生夫妻的乡野生活,但现在的他早已是徐州兄弟(大沙河)果业合作社理事长、丰县果园协会秘书长,并多次在省市县举办的果业大赛中荣获金奖。

私人订制是近几年的热词,而陈厚武做私人订制帖字苹果已有10多年了。“每年一到果树开花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客户找上我,他们会提供公司的标志和名称,到了苹果成熟的季节,苹果就成为他们的宣传品。”陈厚武介绍。

陈厚武忙于果园的同时不忘帮助村民一同致富。他组织了小苹果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帮助50多名农村家庭妇女在农忙时节兼职农业工作,“这些妇女可以帮忙施肥、套袋、采摘等,年收入超过2万元,而且在家又陪伴了老人还照顾了孩子。”

半个月后,陈厚武苹果园将迎来一年一度的采摘丰收季。陈厚武常说自己是个“苹果痴”,担心机械化运作对苹果太“粗鲁”,所以从果树开花到套袋,夫妻俩全程手工作业,“我家的苹果能达半斤重,都一样大、一样的颜色。”本报记者朱璇

东台瓜农:

精品路线助力增收

9月下旬的东台市许河镇许北村,袁志刚正卷着裤腿照料地里的蔬菜。其实,对袁志刚来说,蔬菜种植并非主业。他的主业是种瓜,早在8月,他便喜迎丰收了。

“单今年西瓜这一季,减掉成本开支,利润还能达到50万元左右。”说起瓜,这位年近四旬的瓜农满脸自豪。

袁志刚近年来种西瓜一直以“8424”品种为主,但直至两三年前,他地里的瓜还只能以村民口中的“大众货”卖给当地瓜贩。“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去年。”袁志刚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农超合作”在许北村拉开序幕,除了原先就有的瓜贩外,大型超市的采购员也开始下沉到农户家中,一对一谈“精品瓜”的种植与采收事宜,他们的好日子从此又上了一个台阶!

让老袁乐呵的是,今年夏季,“精品瓜”比“大众货”一斤高出了5毛到1块。“按‘8424’算,同样是八九斤重的瓜,‘精品瓜’单个就比‘大众货’多卖5块钱左右。”眼下,老袁一亩地基本能产瓜六七百个,去掉“精品瓜”种植在人力、肥料、技术和设施等方面投入的增加,每亩仍能比种“大众货”多赚1000多元。“瓜的品种不变,但口感好了、销路稳了、销量升了、回报率‘噌噌’拔高,咱种瓜热情自然更高。”

本报记者李睿哲

高淳蟹农:

合作共赢产业延伸

秋风起蟹脚痒,9月中旬螃蟹开始上市,养殖户们就开始忙了。

见到南京市高淳区青松水产合作社负责人邢青松时,他正在指挥职工包装螃蟹。“从8月开始就有客商下单了。”他说,今年螃蟹又是个丰收年,亩均产出螃蟹75公斤,比去年高出10%还不止,价格也很好。

邢青松的合作社是2010年5月成立的,采取的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去年,合作社为社员推销螃蟹5.72亿元,社员户均增收1.1万元,带动养殖、经销农户10万多户,合作社有“中国水产第一社”之称。“合作社越做越大,我们这两年的主要精力放在拓宽销售渠道上,产品不愁卖。”

除了养好螃蟹卖好螃蟹,合作社还向二三产进军。邢青松说,二产主要是加工业,目前,合作社正与南京和善园食品有限公司、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等洽谈合作,研究开发蟹黄包、蟹黄油等螃蟹延伸产品,提高螃蟹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

三产怎么搞呢?邢青松说,主要是发展渔业旅游观光。合作社已投资3000万元建设游客体验中心,建成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生态观光园区、钓鱼捉蟹区等五大功能区。

“养螃蟹、卖螃蟹这些年,我是农民增收的见证人。”邢青松说,现在的固城湖螃蟹已经是同行业中的知名品牌,他的合作社中,大多数社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他们现在是开着轿车下蟹塘的!”

本报记者朱新法

高邮虾农:

同奔富路共做善事

“现在正是罗氏沼虾捕捞丰收的季节,目前已出售了今年总量的三分之二。”9月19日,戴大喜望着不断打捞起的罗氏沼虾,心中满是欢喜。2000年,他与3位养殖户谋划创办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18年的时间累计带动农户1560多户,养殖面积达到7800多亩,户均收入近8万元。

开心的虾农

“我们成立合作社就是要带领大家致富。”高邮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戴大喜介绍,今年,合作社研发并投入使用功能性饲料,在虾的饲料中人工添加菌种,提高虾对饵料的吸收率。

“2014年到2016年,我们合作社里40%的农户获得了较高收益,不少农户亩均收入万元以上。”戴大喜对合作社为农户带来的实际收益十分自豪。

合作社成立以来,戴大喜和他的团队持续关注公益事业,每年都捐资捐物。自2014年开始,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6名,累计捐赠助学金7万多元。

“今年我们还要开拓西南市场,采取直供直销的模式。”戴大喜说,目前合作社的销售区域已覆盖苏浙沪皖、东北三省、成都和重庆等区域。

本报记者朱璇

农业专家创新给力地里生金稻田传喜讯

“更待菊黄佳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丰收九月,在洪泽有机稻米生产现场,拔节孕穗的水稻长势喜人。洪泽大米,从“长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地大米,以极其严苛的工艺,打响了“苏”字号农产品品牌,这其中倾注了水稻栽培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的不少汗水。

这些年,李刚华跑遍了省内农场各大种植区,示范农用机械操作方法,讲解机械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把服务送到农户家、送到水稻田。在李刚华的微信页面,记者看到他与各地农技员和种植大户的聊天列表均被置顶,“每个种植大户的情况不同,掌握的技术不一样,需要精准化服务。”他这样告诉记者。

上月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李刚华等人完成的“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荣获2017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两年前,包括史宇杰在内的7位华西年轻人怀揣梦想,奔赴日本学习水稻种植,但这几个不曾有过务农经历的大学生,种出的水稻参差不齐,一时踌躇无措。去年,他们联系上李刚华,在育苗、施肥、水分管理方面少走了许多弯路。“今年我们华西村的育苗体量有了很大提高。”电话里,期盼丰收的史宇杰信心满满,兴奋地向李教授报喜。

本报实习生万晨本报记者吴琼

农机冠军技术助力有滋有味家家谷满仓

金秋时节,金黄色的稻谷飘来清香,各地农民正热火朝天忙着收割……而溧阳市竹箦镇王渚村的陆建新望着自家的700亩稻田却并不着急,而是埋头于检查、修理停在院内的十几台久保田收割机。

“我采取的是稻麦轮作的种植方式,5月底收完小麦,6月10号才插上秧苗,所以属于晚季稻,得到10月中旬才开始收割。”陆建新说,上周才刚刚使用无人机对稻田进行喷药植保,机械化操作一个人一分钟就能喷完一亩地,看着航拍视频里的稻谷形势喜人,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谈起农机,陆建新更来了兴致,“我种粮食全因为喜爱开农机,只要开上农机就觉得特有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2010年,在政府的指导下,陆建新联合另外5位农机手,共同出资122万元,成立了溧阳市建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除了服务自家的700亩地,还同时服务周边的大小农户。”陆建新说,开农机一年能挣40多万,粮食收成也能挣个80多万,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比起经济上看得见的丰收带来的满足感,今年陆建新还收获了另一种“丰收”的喜悦。7月29日,以“耕耘新时代,收获新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农机手大赛江苏省选拔赛在无锡举行,陆建新与其他近千位农机手同台竞技,以211.09分的总成绩摘得桂冠。“能拿到省里的冠军特别开心,希望在11月份的全国总决赛中也能取得好成绩,为家乡争光!”陆建新说。

本报记者王建朋

把更多“三农”发展成果献给“丰收节”

周静文

从今年起,我国将每年的秋分日确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丰收节恰逢中秋节前一日,两个佳节次第而来,让全社会分享丰收的甘美、团圆的幸福。

春华秋实。秋分时节,蟹肥菊黄,气象清明,丰收既望。“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将丰收节定在秋分节气,让节气时令成为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是传统价值的现代回声,既是对先人智慧的致敬与传承,也体现了生态发展观等新的时代内涵。丰收节的设立,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鼓励,也有发展方面的考量;不仅是一次节庆,更是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礼敬、对新时代“三农”发展的礼赞。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创设丰收节,有利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感,必将推动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化传承来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千千万万农民的智慧和汗水,才换来瓜果飘香的丰收。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李刚华,在一线奋斗的扶贫队员,闯荡市场的新农人,经营电商的农二代……诞生于“希望的田野”里的故事精彩纷呈,激荡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音。“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属于农村、农民,也属于城市、属于全体中国人。

中秋三五夜,稻香说丰年,回归传统就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更有“三农”顶层设计和战略层面的重大考量。当前,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仍较为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农业成本上升和价格天花板挤压导致增收难度加大,农业资源开发强度高而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脱贫攻坚也正在由“摘穷帽”逐渐向“奔小康”转变。归根结底,办好丰收节,就是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精神驱动、文化激励和舆论支持。

本版统筹杭春燕

编辑:许海燕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欢迎加入我们的“369伙伴群”,

投资、理财、点题、发问……

专业小编期待您的加入!

qq群号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