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生,还需养“心”,做好这几点,健康一夏 立夏养生,还需养“心”,做好这几点,健康一夏立夏养生,还需养“心”,做好这几点,健康一夏

立夏养生,还需养“心”,做好这几点,健康一夏

天气逐渐炎热

马上就要迎来夏天啦!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

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这个节气

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

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立夏,太阳达到黄经45°时,它预示着春季向夏季的转换。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后

我们岭南地区也真正的进入夏季了

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

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夏季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这个时候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每天早早起身,保持情志愉悦,切勿发怒,让精神气之精华适应夏气,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这才是夏季养生之道。

四时之夏与人体的五脏的“心”相通应,五行属火,需顾护心脏的生理功能调节,否则容易“伤心”,立夏养生关键也是在于顾护阳气。

养生需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从饮食到生活起居

起居生活

1、适寒温

立夏是春夏两季的交换,风寒尚存,天气忽冷忽热。大家莫要贪凉穿衣太少,需随时增减衣物,以防寒气入侵体内,可随身备薄外套一件以防气温骤变。

2、调作息

立夏以后昼长夜短,人们一般睡得晚起得早,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适当的午睡能弥补睡眠不足,保持精力充沛,还能够调整人的情绪,并且对于预防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有积极的作用。

精神调摄

夏和心,在五行属火,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夏季炎热,心火过旺,易出现烦躁易怒的情绪。

尽量保持心情舒畅,情志豁达,自我调节、制怒平和。

可通过自身的爱好来调节情志,放松心情,比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

运动调养

立夏时节,

建议每天进行0.5-1小时户外运动,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可选清晨或傍晚,天气比较凉快的时候进行。

方式以散步、慢跑、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慢运动”为主。因为剧烈的运动容易导致出汗较多,容易损伤阳气。

饮食调理

立夏气温开始上升,汗出较多,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

,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还可多吃豆制品、奶制品、鸡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达到强心的作用。

中医认为:夏季主湿,脾喜燥恶湿,湿气困脾,导致脾气运化失常,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他病。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立夏之后,气温一天天上升,各种细菌也迅速繁殖。在高温高湿与细菌的双重作用下,各种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

下面这几种疾病,在夏季非常容易发生,在立夏过后务必要做好预防疾病的措施。

高发疾病之一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在夏季高发的婴幼儿传染性疾病。

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该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在每年五一以后开始发病,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发病率越来越高

。主要的原因是高温引起病毒大量繁殖,而婴幼儿由于卫生意识薄弱,接触了带有病毒的东西可引起此病。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特别是室内的游乐场所;还要注意卫生,给孩子勤洗手,以此来预防手足口病。

高发疾病之二

红眼病

红眼病中医称之为“天行赤眼”。

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季节性疾病,在眼科疾病中比较常见。

由于天气湿热利于细菌繁殖,夏季是红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流行季节。肠道病菌引起的红眼病最多,流行性感冒病菌等也会导致红眼病。虽然红眼病的传染性极强,但对视一般并不会传染。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

所以,预防措施如下:①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揉眼,实行分巾分盆。②要对游泳池、理发店等公共场所严格卫生管理,加强消毒工作。③对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播。

高发疾病之三

胃肠道疾病

夏季各种细菌迅速繁殖,非常容易污染食物,随着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引发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肠炎、食物中毒、菌痢等。预防这类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少吃生冷之品,尽量避免食用隔夜食物,隔夜食物一定要热透,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进入立夏后

天气逐渐炎热

养生也不能忘记噢!

蔡牡丽

主治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及不孕不育临床诊疗工作10余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尤为擅长治疗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盆腔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先兆流产等疾病。运用中医中药手段干预调整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状态。现任深圳市中医药学会脉学专委会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体质专委会委员;深圳市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针灸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养生深圳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点击关注我们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内治未病科

撰稿:蔡牡丽

初审:

邱建文

编辑:

新媒体团队

复核:

马晓群

审核:李怡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点一下“阅读原文”即可挂号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