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是农历的立秋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排第十三。同时,也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和申月的开始。乍这么一听,有点乱吧,您甭着急,听我细说端详。
咱先从这字面上说,立秋的“立”就是开始的意思,咱老话儿有“三十而立”的说法,这儿说的“立”也是这个意思。再说这“秋”字,秋是由“禾”和“火”字组成的,有禾谷成熟的意思。所以,这立秋就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这说的就是立秋,它不仅预示着炎热夏天将要过去,秋天就要到来,而且还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了,这收获的季节到了,民间常说的“秋收”,算是最直接的意思表达了!
再从纪年来说,早在公元前
2697
年,中华始祖黄帝就命大挠氏探天地之气,研五行之机,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组合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用作纪历的符号。把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定为一个月,每月大约是
29.53
天,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定位一年,每年大约是
365.24
天,为了使每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就有了闰月之说,这也就是“干支纪法”。
当每年公历的
日间,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返回期间,到达黄经
135
°时,就是立秋节气的开始了。
您瞧,这立秋节气的来历,够悠久吧!
到了立秋,天儿就开始变凉了,但由于咱们国家南北长、所以,因不同地儿的地表和海拔高度有差异,地理情况也就不同,这秋天到来的时间,多少也会有一些差距。
到的最早的,那得说是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了,一般是在
月的中旬;华北地区包括咱北京,怎么也得到
月初;西南北部和秦淮地区那就得在
月中旬了;等到
月初,这秋风才可能吹到江南;如果岭南地区要想炎暑顿消,那至少也得到
月中旬了,赶到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北部,您要是感觉有凉意了,那怎么也得是
月份了。
但这还不算是最迟的,还有更晚的呢!
这就是有“天涯海角”之称的三亚,当它要是听到秋天的脚步声时,那咱北京可就快过元旦了。
您瞧没,中国之大,这气候变化就是这么纷繁多样!光立秋节气这事儿,咱就有这么多可说的呢!
到了立秋,这气候也分三候。民谚讲:“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这第一句是说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少了,这小北风会给人们带来丝丝的凉意;这二一句是说,由于白天日照强烈,夜晚的凉风一来,会形成昼夜的温差,室外的植物上,清晨都会凝结一些晶莹的露珠;这三一句告诉我们,这个时候,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蝉也会因吃的充足,温度合适而得意地鸣叫。这每“候”之间,一般是相差
这立秋的来历和气候特点,咱就聊到这了,接下来咱说说这民间的习俗。
过去有“立秋节”之说,也叫“七月节”。一般是公历每年的
日开始。在周代时,这一天,天子会亲率众卿诸侯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这习俗一直延续了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
“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明承宋俗,到了清代,在立秋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也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再有就是“摸秋”。
这得是在夏历八月十五日这天,夜里人们可以随便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瓜取豆,这就叫摸秋,为什么呢?
这里可有不少的说头呢!
要是婚后未育的妇女,摸了南瓜,意味易生男孩;摸了扁豆,易生女孩;要是摸到了白扁豆,那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有白头到老的好兆头。如果是小孩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把这种“摸秋”也当成是游戏,不是偷盗行为。可话说回来,要是过了这一天,您还去人家田里摸,那就另当别论了。这习俗直到解放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还流行呢,现在是基本消失了,不过还是有点意思,毕竟是人们藉此实现向好的愿望。
还有就是“秋忙会”、“秋收互助”、“秋田娱乐”等习俗,这都是围绕着秋忙在农村搞的活动,毕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老百姓忙活一年了,就等着喜获丰收了,所以搞些活动也是表达喜悦心情。
当然,最普遍的习俗莫过于“贴秋膘”、“啃秋”了,说白了,什么也比不了吃。
经过了炎热的夏天,人们总算是该告别清淡简单的饭食了,这两三个月下来,素的够呛啊!这秋风一起,天凉快了,胃口也来了。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家里做、店铺也卖,人们得吃啊,这就是俗称的“贴秋膘”。
“啃秋”也有叫“咬秋”的,这也是吃。不过跟贴秋膘吃的正相反,立秋这天吃的是西瓜或者香瓜。据说这时吃,可以不生秋痱子,还可去疾。咱甭管传说也好,验方也罢,总之,这也是人们喜庆秋收的一种表达方式。
不过吃是得吃,还得注意少辛、多酸、少吃辣。
适当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
中医养生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这吃好了,喝好了,咱穿衣也得注意。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您得适当增衣,只要咱身体略感清凉而不感寒,那这就算齐活!
吃好穿暖了,休息还得得当,要早睡早起。咱不是瞎说啊!早睡可以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这可以预防缺血性疾病的发生。
再有还得防暑气,小心这“秋老虎”发威。您可知道,今天立秋的时间是阳历
日(星期六)
够精确吧!老话儿说:“秋后一伏热死人”、“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等,还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人”的说法,说到这了,咱还得就“早立秋”和“晚立秋”再解释一下。
这早、晚到底是怎么确定呢?在前面咱说了,祖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长,在民间这“早立秋”和“晚立秋”因地区不同,还真有不同的说法,大致是分两种。一种就是看立秋节时点是在白天还是晚上,如果是在中午
点之前立秋,那就是“早立秋”,如果是在
点钟之后,那就是“晚立秋”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看相对于农历七月份而言,如果立秋的时间在农历七月前,那就是早立秋,反之就是晚立秋了。今年立秋时间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在农历七月前。您看,今年算是有意思了,按前一种说法,那就是算“晚立秋”,如果要按第二种说法,那就是算“早立秋”了。
说到这了,朋友们兴许会感到疑惑了,那今年到底是该怎么定呢?这事儿,我是这么琢磨,不一定对啊。我国是农业国,搁过去农民就是靠天吃饭,又没有先进的技术,所以这些个农谚那都是从千百年的生活中总结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祖先把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圈划定为
360
度,而每运行
度就是
个节气,太阳什么时间运动到哪个位置,那就可以精确计算出具体的时间点,所以,我到是觉得第二种说法在理儿!
这是我这么想啊,没准还不对,希望大家讨论。
不过,好在现在科学是飞速发展,这判断秋天是不是真的到了,可不是光看农历的时间来确定了,那得有科学依据。据气象部门确定,在立秋后,如果连续五天的气温都在
摄氏度以下的话,那就说明秋天是真的到了。
北京这几天,虽说雨水不断,但白天依然还是高温酷热,咱可还得注意补充水啊!也别总呆在空调房里,这一冷一热的,备不住就会引起“热伤风”,不舒服了,您还得往医院跑,况且现在这疫情又有点回头了,全国都处在重点防疫阶段,搁北京更得了,那是严防死守啊!您要是想上医院看趟病,我估摸那可是件费劲的事儿,您说这何苦呢!
嘚嘞,折腾一大篇,说的对不对的,还望朋友们多提意见、多交流。老话说了,抬杠长知识啊!这学习的事儿,可是无处不在。老话还说了,“三人行必有吾师”!这师者,那也是处处皆有啊!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必删)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