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里有这样一句:夏满芒夏暑相连,这其中的暑相连中的暑就是指的大小暑,那么,小暑是什么意思呢?在小暑里的养生我们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在大暑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在小暑期间,是一年中热的开始的时候,所以称为小暑。
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deg;时,小暑节气开始。俗话说:&"ldquo;热在三伏&"rdquo;。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ldquo;夏至三庚数头伏&"rdquo;。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ldquo;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rdquo;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诗经&"middot;十月》中描述小暑的字句有&"ldquo;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rdquo;文中提到的八月即是现在农历的六月,这也是小暑节气的时候。
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有&"ldquo;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rdquo;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ldquo;六月节&"hellip;&"hellip;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rdquo;
《群芳谱》载&"ldquo;暑气至此尚未极也。&"rdquo;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农谚曰&"ldquo;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rdquo;。
人们经常会说&"ldquo;热在三伏&"rdquo;。其实节气上早有规定,通常在夏至后的第三天便已入伏,其中首个10天为初伏,初伏最早距离夏至仅20天,最晚的也就是30天,小暑离夏至差不多也就在16天左右。
&"ldquo;小暑过,每日热三分&"rdquo;,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ldquo;伏夏&"rdquo;,即&"ldquo;三伏天&"rdquo;,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ldquo;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rdquo;、&"ldquo;小暑大暑,上蒸下煮&"rdquo;的说法。
&"ldquo;小暑之时,雨热同季&"rdquo;,雨与小暑有着相依为命的关系,金代诗人庞铸《喜夏》诗云:&"ldquo;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rdquo;
&"ldquo;大暑小暑,灌死老鼠&"rdquo;,入伏以后,暴雨形成的洪水称为&"ldquo;伏汛&"rdquo;。
俗话说&"ldquo;伏天的雨,锅里的米&"rdquo;,伏汛会对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响。
有&"ldquo;小暑南风,大暑旱&"rdquo;、&"ldquo;小暑打雷,大暑破圩&"rdquo;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
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在江南,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ldquo;倒黄梅&"rdquo;的天气信息,&"ldquo;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rdquo;,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故农谚说&"ldquo;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rdquo;。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农谚&"ldquo;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rdquo;,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ldquo;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rdquo;
小暑节气气温高,雨水丰富,阳光充足,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大秋作物基本播种结束,农村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因此说&"ldquo;栽秧栽到小暑,打的不够喂老鼠&"rdquo;、&"ldquo;小暑插秧不生根,收割一亩打半升&"rdquo;。
田间管理除浇水外,主要是锄耧培土,农谚说:&"ldquo;耧禾不拢堆,庄稼长不快&"rdquo;、&"ldquo;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rdquo;、&"ldquo;拢堆如上粪&"rdquo;、&"ldquo;没有堆,刮风下雨两分开&"rdquo;。
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应适时防治病虫,做到&"ldquo;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rdquo;。
小暑期间,一方面要加强防洪防涝,一方面要做好抗旱救灾,&"ldquo;小暑不受旱,一亩打几石&"rdquo;,小暑期间的庄稼急需要水,多浇才能满足高温下作物生长需要。
南宋才女朱淑真《夏萤》写道:&"ldquo;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着雨藏花坞,随风入画堂。
儿童竞追扑,照宇集书囊。&"rdquo;树林间、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乐园,夜幕降临之后,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
小暑养生
一、小暑里关于:温补扶正护佑脾胃
(一)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
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ldquo;针所不为,灸之所宜。&"rdquo;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1、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
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的一句话:&"ldquo;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hellip;&"hellip;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rdquo;这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
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2、助人为乐足三里
从中医经络学来看,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合穴即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治脏腑疾患,尤其擅长治疗腹部疾患。足三里穴可谓是一个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
《四总穴歌》中有这样一句口诀说得好:&"ldquo;肚腹三里留。&"rdquo;也就是说,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问题都可取它来治。
不仅如此,足三里穴还是一个长寿大穴。若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还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
现代人平时应酬特别多,饮食无规律,夜生活过于丰富,再加上平时工作压力大,因此胃肠方面最容易出问题,如胃痛、胃胀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刺激足三里穴。
(二)、腹泻克星有天枢
天热出门在外,或贪食冷饮,或饮食不洁,常导致腹泻。李志刚说,有些人一腹泻就吃止泻药,殊不知,很多肠道传染病发病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
此时若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会隐藏真正的病因,延误治疗。这时针灸穴位便体现了优势。腹泻病位虽在肠,但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的,一旦其中一个出现问题,都会牵连肠腑,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而发生腹泻。
若是因不洁饮食或感受寒冷发生腹泻,可以通过简单的穴位疗法来缓解。其中,天枢穴就是一个代表。天枢穴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吸收到肠胃里面的营养物质,就在这里开始分清与泌浊,营养精微被吸收了,糟粕之物则排出,可以说它是一个中转站。
天枢穴在肚脐旁2寸处,为胃经要穴,也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能治疗很多疾病,如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月经不调等。
一般来说,便秘用摩法,即用手掌摩此穴周围,顺时针揉,以助肠蠕动;还可用两拇指点按天枢穴,尤以左侧天枢穴为要,从而促进排便。而腹泻属于寒性,可用灸法。灸时躺在床上,两天枢穴各灸20分钟,同时再灸神阙穴(即肚脐)数分钟。
除了天枢穴外,还可灸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穴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对缓解腹泻也很有功效。腹泻时,我们还可以用生姜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进行艾灸,可以治疗过敏性结肠炎。
小暑吃什么
一、炒鳝片:补中益气除风湿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介绍说,暑天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炒鳝片一般比较常见,由于鳝鱼腥味重,所以要加入葱、姜、蒜和尖椒、料酒调和。或者在炒前用沸水烫一下,洗去血污,减轻腥味。
二、河蚌汤:清热解毒滋阴明目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夏承志介绍说,长期呆在空调房里会使眼睛分泌泪液的速度降低,再加上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自然就容易出现&"ldquo;干眼症&"rdquo;。对于这类上班族而言,不妨吃些河蚌汤。
夏主任介绍说,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的功效。
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但是,河蚌买回家后,用清水养2-3天,待其吐尽泥沙后再吃。
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比如河蚌汤就是很多人喜欢的美食。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汤其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总结:小暑养生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了,可是在小暑养生方面人们还是在不断的探索,其实每个人在小暑中养生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属性是不一样的。希望大家能吃文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