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其实不单是个名词,还是个动词。
“教”,指的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边界在哪里。
“养”,指的是给孩子足够的爱、安全感与自由。
有些家庭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想吃什么?买!想喝什么?买!
这是没有边界;
然而过于苛责,强行压制,又缺了“养”的亲情味儿。
关于吃零食这件事儿,把握这个原则,我觉得就不会错了~
——凯叔
作者|李核桃
看到一个令人难过的新闻。
杭州一个15岁男孩,跑步时突然摔倒在地,不能动了。
送医后发现他左侧肢体全瘫,右侧颈内动脉闭,颅内大面积脑梗死,有脑水肿死亡的危险。
青春年少,正值身体活力最好的时期,怎么有这么严重的突发病?
父母说,孩子爱喝可乐,每天至少1瓶,心情好时能畅饮两三瓶!
那么大面积脑梗死与喝可乐有直接关系吗?
毕竟,男孩空腹血糖不低、糖化血红蛋白也处于临界值。
可男孩尿酸也偏高,而高尿酸往往意味着痛风、肾病。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男孩的中风?
有学医的网友留言:
罪魁祸首是长期高糖摄入造成的机体代谢异常。
很多家长知道,可乐喝多了影响身体健康,但想着偶尔喝1瓶也没关系。
殊不知今天喝1瓶,明天喝1瓶,日积月累。
当量变达到质变之后,蓄积在体内的蜜糖就化为荼毒孩子健康的“砒霜”,日复一日地荼毒着孩子的健康,直至有一天将孩子击垮!
最伤孩子的,不是一瓶可乐,
是每天一瓶可乐、蓄积在体内的千百瓶可乐。
所以,我不反对孩子吃零食,但以下3种,孩子再喜欢,家长也要帮他控制“量”。
含“笨蛋脂肪”的食物
笨蛋脂肪,顾名思义,吃了让人变笨的脂肪,它危害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又称反式脂肪、反式脂肪酸。
美国一项调查发现,
大量摄入这种脂肪的实验者,在单词记忆测试方面是最差的。
每个家长都渴望孩子健康聪明,但孩子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吃掉很多。
比如下面这些食物:
这些食物配料表上没有“笨蛋脂肪”,甚至“反式脂肪”字样。
而是用“植脂末”、“氢化植物油”、“植物奶精”、“植物奶油”“代可可脂”、“精炼植物油”、“人造油脂”等看似绿色健康的字样代替。
看似无碍,实则副作用很大。
·性早熟
宁波有个女孩,6岁乳房开始发育,7岁半就来月经了,典型的性早熟,终身身高难突破1米5。
原因在于她平常喜欢吃红烧肉,又爱吃各种快餐,薯片、巧克力不离嘴,奶茶当水喝,长期高脂饮食就诱发了性早熟。
顺式脂肪的代谢周期是7天,而反式脂肪的代谢可达51天。
长期大量食用反式脂肪难以排出,多余热量蓄积,便加速了肥胖,肥胖又引发内分泌紊乱,极易导致性早熟。
·糖尿病、脂肪肝等
而且,腹部是最容易堆积脂肪的部位,内脏脂肪会增加更快,久而久之,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病的几率增大。
浙江金华有一个男孩,不到5岁就重达62斤,幼儿园体检中发现肝功能异常,送医检查后发现得了脂肪肝。
原因就在于他每天吃4~5顿饭,尤其钟爱炸鸡腿、炸薯条,经常吃得满嘴油。
老一辈的观念认为,孩子能吃、能喝、胖乎乎的,这是好事。
殊不知,长期大量食用反式脂肪不仅危及健康,还影响孩子的性格。
·性格
美国反霸凌网调查发现,超重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被霸凌对象,肥胖儿童更容易被同学起外号。
还有调查发现,
经常食用含反式脂肪的人更具有攻击性、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鉴于反式脂肪的种种危害,国家卫健委建议:反式脂肪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克。
控脂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看食品成分表,熟悉反式脂肪的各种别称。
而且,即使“反式脂肪含0克”的零食,也要让孩子少吃。
有关规定,
每100克食物反式脂肪只要低于0.3克,可标注为0,
0不代表没有。
二是少吃高温油炸、反复油炸食物,如炸鸡、薯片、春卷、油饼、油条等。
这类食物不但含有大量反式脂肪,而且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产生毒性较强的聚合物,油在反复炸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致癌因子。
最重要的是,各种营养素会随着高温被破坏,营养价值很低。
三是控制肉类、食用油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果。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来源于肉、蛋、奶、食用油等。其中肉和油更能增香,深受孩子的喜爱,所以这两类尤其要注意量的控制。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建议,畜禽肉每人每天食用50~75克,鱼虾肉75~100克。
食用油,推荐每人每天25~30克即可(约2~3汤匙)。
同时引导孩子多吃新鲜蔬果,这两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脂肪的排出。
高盐食物
高盐食物,并不仅仅指“味咸“的食物。
孩子经常吃的方便面、油条、火腿肠、海苔、饼干、豆干、薯条、辣条,乃至蛋糕,都属于高盐食物。
之所以吃起来不“咸”,是因为加入了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而使其“鲜美可口”,很容易让孩子上瘾。
这就会对人体造成双重伤害。
一重伤害来自于添加剂。
成都有一个小女孩,从小喜欢吃方便面、火腿肠。
结果她5岁就得了肝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住院半年后去世。
原因就在于添加剂。
比如方便面中的
防腐剂山梨酸钾
,公认的低毒添加剂,即使含量在安全范围内,一旦长期过量食用,也会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再比如火腿肠中的
保鲜剂亚硝酸钠
,长期大量食用可在体内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而肝脏是人体最敏感和脆弱的器官,一天摄入一点添加剂虽然无碍,但潜在伤害会在五年、十年后爆发。
河南有一个10岁男孩突然出现“肝衰竭”,转氨酶超出正常值近30倍!
医院专家团队对他做了所有检查,问遍药物、化学毒物、中药、保健品等可能引起肝损伤原因,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最终判定是辣条中的添加剂所致。
辣条中的色素、香精、甜蜜素等摄入过量,会对肝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很多路边摊的辣条甚至是小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吃多了还可能导致腹泻、肠胃炎等肠道疾病。
第二重伤害,来自于盐分过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吃盐不要超过6克,4岁以内的孩子不超过3克。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肾脏病、心脏病等都与食盐量过度有关。
而一包辣条含盐量多少呢?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郭晓薇介绍,
一包辣条就有11克盐,孩子吃一包辣条,相当于把两天的盐都吃进去了。
1包辣条、1袋薯片、1袋饼干,均不至于伤害孩子肝脏、肾脏、血管,但:
(1包辣条+1包方便面+1根火腿肠+1包饼干+1袋海苔+……)×每天呢?
孩子会拒绝吃一勺盐,但经过添加剂的增色、增味,精美的外包装诱惑,他们就流口水了。
高盐食物看似不容易被孩子接纳,实则防不胜防。
每当孩子闹着吃零食的时候,家长要养成观看成分配料表的习惯:
一看添加剂的种类,添加剂种类越少越好;
二看含钠量(1克盐约等于400毫克钠),含钠量越低越好。
同时让孩子远离各种腌制品。
清淡饮食的习惯,应该从小养成。
高糖食物
很多人对糖的危害还停留在导致肥胖、引起龋齿上。
事实上,嗜糖之害,甚于吸烟。
天津有一个15岁男孩,有一天突然出现恶心、呕吐,意识状态也越来越差。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昏迷、呼吸急促等危重症状,抢救了4小时才脱离生命危险。
他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会迅速发展为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而导致他这一系列危重症的罪魁祸首,就是他
“常年以碳酸型饮料代水,饮用过度”。
不是喜欢吃糖的孩子都可能会得糖尿病,但摄糖过量的孩子,显然更容易出现健康隐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博士李建平介绍说:
“小学生每天摄入35克糖
(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含糖量≥54克)
,生长激素就会停止分泌2小时。”
日本一项研究则表明,糖代谢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维生素B1,而缺乏维生素B1易出现疲乏、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神经系统障碍。
而且糖代谢还影响钙的吸收,长期高糖饮食直接影响儿童骨骼发育,患小儿骨折、佝偻病、龋齿等概率提升。
世界卫生组织因此建议:
10岁以下儿童,每天摄糖量不超过45克,10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不超过50克。
怎样控糖呢?
一是有意识地减少糖的摄入。
比如烹饪时不加糖,少放酱油、各种酱料;
二是学会看食物的成分表。
有些零食虽然没有“糖”的字样,但添加了大量代糖,如阿斯巴甜、麦芽糊精等。
三是警惕“隐性糖”,少吃饮品和
食品。
有些食物虽然吃起来不甜,却是“含糖大户”。
比如柠檬汁等饮品,商家为了中和其中的酸味,放入了更多的糖。
《我是大医生》测量发现,
一杯柠檬汁含方糖量可达22块,约为110克糖,远超出人体的正常摄入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
“日常生活中的高糖食物,主要来自酸奶、各种饮品(包括鲜榨果汁)、焙烤食品。”
所以家长要严格控制孩子对饮品和焙烤食品的摄入。
前不久,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文件,明确规定:
学校“不得对中小学生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饮料”。
国家卫健委也明确提出“三减三健”专项行动,
号召全民
减盐、减油、减糖。
饮食安全无小事,尤其是正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
吃得健康的孩子,方能长得健康,才有精力、有能力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拥有美满的人生。
托尔斯泰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饮食习惯,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父母爱喝可乐,孩子也很难控制自己对饮品的欲望。
父母爱吃烧烤,孩子大概率也喜欢吃烤串。
父母爱点外卖,孩子大概率也会爱上重口味美食。
父母先管住自己的嘴,才有可能管住孩子的嘴。
所以,大朋友们!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下手里的可乐、烤串、炸鸡吧!
最好的教育,不仅在一言一行之间,也在一粥一饭之间。
“食育”教育,从健康饮食习惯入手,从控脂、控盐、控糖开始
饮食健康的家长,才能养出饮食习惯同样良好的孩子。
你的口味,终将影响孩子余生的百般滋味。
别忘了文末
【点赞】
【在看】
——End——
作者:
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
关注【凯叔讲故事】
5000万用户的共同选择
好好吃饭
点这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