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冒出来两颗痘,早知道昨天不吃小龙虾了。”脸上长痘痘时,我们时常对着镜子将其归咎于「吃辣」。
事实上,目前没有有力证据证实,辣椒会加重痘痘。
而高碳水、甜食等高升糖指数的食物,才是“痘痘患者”明确需要忌口的。
《生命时报
》(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
邀请权威专家,提醒你长痘时需要少吃的食物,并送你一份自我护理手册。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副教授王永春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博士董正邦
甜食是怎样让你爆痘的?
痘痘在医学上叫做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不良饮食的确会导致痤疮,也会加重过敏症状。
北京朝阳医院皮肤科博士苏日娜表示:
目前已明确证实
糖类的摄入
会影响体内雄激素的活性,诱发或导致痤疮加重。
甜食包括各类甜点、饼干、蛋糕、蜜饯等,这些食物会使体内血糖上升,促进肝脏分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
IGF-1不仅可以促进毛囊皮脂腺开口的过度角化,也会影响二氢睾酮(一种雄激素)水平,因而能刺激皮脂腺分泌,加重痤疮。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建议,痤疮患者在整体膳食上要注意少吃甜食,尤其是要控制精制糖的摄入,面包、蛋糕等超高血糖反应的食品最好不要吃了。
日常主食可以适量搭配粗粮、杂豆等升血糖指数较低的食物,比重最好能占到一半。
除了甜,3类食物也会让你长痘
除了甜食外,爱长痘的人群还要当心三种食物。
奶制品
一项针对563名受试者(10~24岁)的对照研究发现,喝牛奶同样会增加痤疮风险,特别是脱脂牛奶。不过,研究没有发现痤疮与奶酪或酸奶的关系,容易长痘的人不妨喝酸奶。
另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IGF-1和乳清蛋白,都有可能对部分人的痤疮有恶化作用。
不过,并非人人对牛奶都有反应,不妨自己做个试验:
坚持一个月不喝牛奶,远离添加奶类的食物,也不喝乳饮料、不用乳清蛋白粉等产品,看看皮肤会不会改善。
如果有效果,需注意减少乳制品摄入,可以用豆制品来代替补充身体所需的蛋白质。当然,脱脂奶、羊奶也一样不能饮用。
高油脂食品
有些人认为,吃辣长痘是因为辣椒是刺激性食物,但忽视了辣菜通常也是高油高盐的菜品。
高油脂食品有大量饱和脂肪,易刺激皮肤分泌更多油脂。建议长痘人群少吃油脂高的肉类以及油炸类食品。
此外,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食用油中欧米伽6占比较高,过多食用也会加重痤疮。
一些比较优质的花生油,欧米伽3的比重高,欧米伽6的比重低,对减轻皮肤长痘症状,可起一定作用。
酒、咖啡、浓茶等
这类饮品由于能使交感神经兴奋,也可以通过神经调控的方式促进皮脂分泌。
其中茶与咖啡的长痘效应相对不明显,而喝酒由于常常需要一些肥甘厚味的下酒菜相伴,容易诱发或加剧痤疮。
总是躺枪的“辛辣食物”到底用不用戒?
虽然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证实辣椒加重痤疮,但临床上,医生一般还是会建议患者少吃辛辣,毕竟辛辣食物常常也是高油脂食物。
除了饮食因素外,皮脂分泌过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等也会诱发或加重痤疮。
痤疮患者的自我护理手册
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容易加重痤疮,做好以下几件事有助皮肤恢复。
管住手,不要挤
很多人长痘后,常用手去挤,误认为这样可以快速治愈痘痘。还有人挤痘纯粹是为了“一时爽”,管不住自己的手。
自行挤痘可使真皮内炎症结节瞬间压力增大,破溃后炎症向真皮内扩散,容易留下色素沉着。
鼻子到两侧嘴角的区域称为“面部三角区”,挤压这个区域的痘痘,细菌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颅内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不管你是哪种类型的痘痘,当它出现时,你最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管住手,不用去挤。
正确清洁皮肤
选适合自己肤质的、具有控油作用的洁面产品,但不要过度清洁及去角质,以免皮肤屏障受损。
洗脸时不要大力揉搓,洗完脸及时护肤,减少使用彩妆等引起皮肤毛孔阻塞的护肤品。
外用药治疗
对于轻度痤疮可以外用药治疗。
粉刺,可以使用含有维A酸类的药物外用;
炎症痘痘,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软膏外用;
对于较多的炎症痘痘,严重的囊肿、结节类痤疮,可口服异维A酸,同时结合抗生素、外用药及物理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药物及物理治疗都需经医生指导,不建议自行购买药物。
规律生活,避免熬夜
熬夜时,紧张的情绪会促进立毛肌收缩,加速皮脂排出。熬夜也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出现紊乱,引起痤疮。
注意规律生活,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暴晒等,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频繁化妆。
多吃水果蔬菜
范志红表示,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类黄酮等,长痘人群最好多增加这些抗氧化物质的摄入,改善饮食结构。
学会调节心情
避免经常焦虑紧张,通过社交、运动等方式充分放松身心。痘痘消了后,可能会留下痘印,想要消痘印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
长痘期间别用手抠;平时做好防晒,能减少色素沉积,缩短痘印消退时间。
如果痘印比较严重,也可咨询医生后,采用果酸换肤、点阵激光等方式进行治疗。▲
本期编辑:郑荣华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
“在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4-02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