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鹿网讯
2月3日—5日,中央电视台7套农业频道《粟稷中国》纪录片摄制组来涿鹿拍摄有关“粟”(俗称小米)的纪录片啦!摄制组先后在矾山镇虸蚄口村、武家沟镇石子坡生态园等地,围绕涿鹿传统年俗贴对联、除夕夜烤旺火、大年初一早晨祭祖先、秧歌角戏曲、传统祭祀和虸蚄口村小米种植等进行了拍摄。
商量拍摄计划
拍摄写对联
拍摄贴对联
拍摄小米土豆粥做法
拍摄烤旺火(涿鹿矾山一带称之为“点照天草”)
小链接:
春节前,农民在小院中央就准备一捆易于燃烧的柴禾、玉米秸秆等,准备点旺火。旺火是在新年爆竹之后点燃,一家人要围着火堆争相烤火,人们认为,如果身体有哪个地方不舒服,烤烤旺火病就会好。“点旺火”,也叫“点照天草”。据说,每年正月初一早晨五点钟,就有“九头鸟”绕着天空飞翔,边飞边“滴血”,这血落到哪家中,哪家就不吉利。因此,家家都点起“旺火”,使它见火立刻逃走。而且旺火越早越好。另一种说法是,点旺火可以使家庭发旺。点旺火时,需要上香、烧纸、响炮来敬神,还有人在火中放饺子或馒头用来敬神,人吃了这饺子、馒头就会一年不生病。
拍摄涿鹿戏曲秧歌角
此次央视到涿鹿的拍摄,将会更进一步使外界了解涿鹿年俗文化和粟类作物种植渊源,对宣传涿鹿、推介涿鹿起到一定作用。
查看拍摄效果
(拍摄现场图片提供:老大)
延伸阅读:
《粟稷中国》纪录片是CCTV-7《农广天地》栏目与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谷子改良中心牵头并联合多方力量,打造的中国第一部有关粟类作物的文化类大型系列专题片。回溯历史,探索未来,穿越四季,走遍中国。《粟稷中国》旨在通过熟悉又陌生的粟类作物,折射农耕中国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脉动。
全片从粟源、粟作、粟种、粟语、粟味、粟魂六个角度分六集来讲述粟的起源,粟对华夏农耕文明的奠基作用,以及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粟所面临的危机和产业的发展。
“粟”俗称小米,古称“稷”,属禾本科,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在我国北方被叫做谷子,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它是从古至今的主要粮食作物,从夏朝开始,先民就开始种植粟,夏商两个朝代的文化,也被称作是粟文化。
中国人种粟食粟。作为北方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粟的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它能果腹,能制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供人享用。在传统产区孕育了众多与小米有关的传统美食。美食的背后,是美食制作技艺的传承,更是承载着地域民俗、乡愁亲情。现代人注重营养健康,小米越来越多的受到喜爱。以小米为原料粗粮细作,涌现出很多美味,纷纷走上高档饭店的餐桌。
粟还可以药用,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的作用,其茎叶又是畜禽的优等饲料,含粗蛋白5%-7%,超过一般牧草含量的1.5-2倍,而且纤维素少,质地较柔软,为骡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猪、鸡的良好饲料。
钳谷穗
成米打包
农户与经销商现场交易
(本组摄影:鹿野山人)
涿鹿种植的“黄粟",株高170厘米左右,穗长30厘米左右,高秆,抗倒伏,分蘖少,无常见病害,穗呈圆筒形或棍棒形,松紧适中,黄壳黄粒,糯性,属于丰产的农家品种。村民们种粟多用来熬小米稀粥和小米饭,也可与土豆一起做成饭食,涿鹿俗称“山药粥”,上好的小米还作为产妇在月子里食用,起到下奶、调和脾胃和帮助恢复身体之功效。
近年来,由于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绿色、营养等,涿鹿谷子种植逐渐多起来。涿鹿县卧佛寺乡南榆林村农民周长青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培育成功“黍谷”杂交种,与常规谷子相比,“黍谷”产量增加,品质改善,并已经在全市进行区域试验种植。自2017年以来,以三道沟龙腾家庭农场为依托,特有高山小米三祖御米种植加工带动小杂粮深加工产业渐成规模。涿鹿县矾山镇虸蚄口村80后“小米哥”侯占毅在村里成立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试种8311品种谷子,闯出一条绿色生态助农脱贫之路。五千年酒史源涿鹿,三祖龙尊小米酒也应运而生。
玲珑枝枝,斗妆金粟。种在涿鹿丘陵地区的“黄粟”就要登上央视了。据悉,《粟稷中国》纪录片将历时两年拍摄,走进13个省份,预计在2019年元旦前后与观众见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24
03-08
03-08
03-08
04-12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