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中医‖传统医学从未让我失望 行走的中医‖传统医学从未让我失望行走的中医‖传统医学从未让我失望

行走的中医‖传统医学从未让我失望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中医是“慢郎中、见效慢”的观念,其实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想法,中医在很多方面也是很有优势的,觉得慢的:觉得治不好的,可能就是没有辨证论治准确,只要辨证论治准确,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医从来都不慢的,而且可以攻克一些疑难杂症,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论是张仲景、李时珍时期的医学,还是近现代的郑钦安、李可等人,都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提出自己更多的想法和理法方药,治法治则,病因病机,我们的中医从来都是不同于西医,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孙思邈在《千金备急方》里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我们中医人,是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操作中成长起来的,不要觉得自己是菜鸟,什么都不会,我们都是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是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在此,分享三个自己亲自治疗的案例,不当之处,予以斧正,共同学习。

毕业回家的第一天,家父自觉身重乏力,背部肌肉紧张,胃肠稍感不适,恶心、嗳气,舌淡苔薄白,脉滑,刻下思之可以用拔罐发痧治疗,于是

取自制紫草油(配伍以通经活络等药物制备)少许,采用玻璃火罐,取少许紫草油涂于背部,先闪罐多次至皮肤微红,后循经络走罐多次至淡红,定罐15分钟,共计8罐。

家父做完以后便觉得症状减轻,身体清爽些许。如果按照

西医的角度来看

,首先是处理胃肠道的问题,可能予以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其次输注电解质来维持体内液体的平衡,第三,可开具腹部CT/MRA、腹部B超,血常规和大便常规来筛查疾病,最后可能是单纯的处理胃肠道的疾病,而不处理背部肌肉紧张和乏力的问题,这里是西医的短板。一套下来,患者肯定会有一些想法,比如,做了这么多,没有将我的背部肌肉紧张和乏力的感觉解决,对这一次治疗根本就不满意等等问题。在西医院急诊科的时候,在门诊日子是看到很多乏力查因或者是乏力待查的病人,最后收治以后治疗大同小异,结果都是没有解决病因。在我学习的

扶阳学派里,过多的输注液体是不行的,属于外来物质且性质寒凉,容易浇灭体内的火或者是阳气,慢慢的改变一个人的体质,变成一个“小寒人”,如果是拿中药来治疗,使用寒凉药物如石膏、知母等时,可以适当的配一些温热的药物如干姜、肉桂等来互相抵消或者克制药物的性质,达到治疗疾病又不破坏机体原本正常的情况,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也是中医的独特魅力之处。

中医的火罐治疗适应症范围甚广,总结大约如下:

适应症:

内科疾病

:感冒、咳嗽、肺痈、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呕吐、反胃、呃逆、痞满、泄泻、便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阳强、风温、暑湿,秋燥等。

外科疾病

:红丝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等。

骨科疾病

: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

妇科疾病

: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闭、痛经、白带、黄带、赤带、妊娠呕吐、产后缺乳、产后腹痛、人工流产综合症、脏躁、阴挺、阴吹、阴痒、不孕症、产后大便困难、产后发热等。

儿科疾病

:小儿发热、小儿呕吐、小儿泄泻、小儿厌食、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百日咳、腮腺炎等。

皮肤科疾病

:缠腰火丹、银屑病、牛皮癣、斑秃、湿疹、瘾疹、风瘙痒、漆疮、疥疮、蛇皮癣、皮痹、白癜风等。

五官科疾病

:针眼、睑弦赤烂、流泪症、沙眼、目痒、目赤肿痛、目翳、远视、近视、视神经痿缩、鼻塞、鼻渊、鼻鼽、咽喉肿痛、乳蛾、口疮、牙痛、下颌关节紊乱症等。

禁忌症

1、高热、抽搐、痉挛等。

2、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

3、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应用。

4、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拔罐注意

1、刮痧拔罐结束两小时内不能冲凉,喝冷饮,两小时后冲凉要用热水。

2、刮痧拔罐过程中不可开空调,风扇,避免空气对流。

3、过饱过饿过喝不可刮,饭后一小时刮痧、拔罐。

一个微信上的朋友,有一天发微信说,

两周前不小心打扫猪圈时着凉,咳嗽已经咳了3个星期多了,自服咳嗽糖浆无效,夜间睡下去之时稍咳,遇烟味、多言则剧,痰白呈泡沫状,自觉恶心,不欲饮水而觉渴,胸口似物阻隔,小腹部胀,无发热汗出流涕等症,舌淡苔白,根部白稍腻。

于是,看到她的讲述,我反应过来的是在《伤寒论》里面小青龙汤的描述: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很多的讲述都是符合小青龙汤的条文,于是我也是给她用小青龙汤原方:

麻黄9g桂枝9g白芍9g干姜9g

细辛9g半夏12g五味子12g炙甘草9g

煎药不方便,于是用颗粒剂,药店购买自服。服用第二天后,她和我说效果很好,咳嗽只是偶尔的咳咳,我让她再继续服用一天看看,第三天回复我说,不咳了,晚上也是好睡觉了。

小青龙汤的里证可因表证传里而致,但更多见的是素有伏饮,因新感引动所致;且病邪不易速去,故里证较为主要。小青龙汤证如不重视驱除里饮,单解表则病不能愈,且易耗伤肺气;单治里,则表寒不尽早散解,反入里助邪,于病不利。

也分享一个张长恩老师的医案。

马某,男,28岁。1984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述前天外出遇雨淋湿,回家后洗澡着凉,次日身体沉重不适,无汗而烦躁,自服姜糖水也未出汗。刻诊:身体疼重,四肢尤甚,时轻时重,烦躁无汗,稍有发热,口不渴,眼睑微浮,舌苔薄白,脉象浮缓。诊为水湿困表,里有郁热。拟发散水湿、内清郁热法。

麻黄12g,桂枝6g,杏仁9g,生石膏15g,生姜3片,大枣4枚。

上方服3剂而愈。

小青龙汤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剂,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五味子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禁忌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回家的时候,也是遇到一个自家的亲戚,

右踝关节疼痛伴肿大,其余无不适,舌淡苔薄白,脉滑。

让我放放血,抽抽水,我使用5ml注射器试试看能不能抽出液体,试试两个地方,抽出不同量的液体,我一直以为在骨关节之间会存在液体就不停的抽,试了第三第四个位置时候就抽不出来,于是就怀疑不是存在骨关节之间,试试肌肉之间,抽出来的液体很少,只是一滴两滴的抽出来,于是还是用针灸针治疗,

针刺阿是穴,解溪,太冲,照海,昆仑,公孙,涌泉,左右列缺(先左后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的"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合谷,偏瘫穴(王文远的平衡针),重子、重仙、灵骨(董氏奇穴)

配以艾条熏之,熏30分钟,留针30分钟,结束后于公孙、列缺处强刺激20秒,刺激处有她自己的反应和跳为主,

让病人感受到酸麻胀,她和我说也是有这种感觉。于是她还是不放心,要开点中药吃吃,于是想到防己茯苓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到,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在防己茯苓汤化减,具体的处方如下:

防己30g黄芪30g茯苓45g桂枝15g

泽泻10g白术20g猪苓25g薏苡仁25g

干姜20g白芍15g赤芍15g炮附子20g

伸筋草20g大枣5枚(厚)生姜5片

玉米须15g炙甘草9g

5剂,水煎服,一次一剂,一日三次。

收到反馈,踝关节活动便利些许,肿消稍许,症状较前减轻。

防已茯苓汤,具有益气通阳,利水消肿,通阳化气,表里分消之功效。主治脾肺气虚,水湿停留。治“皮水”,症见四肢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肿胀如鼓,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尿毒症等疾病。方中防己味苦辛性寒,散在表之水湿;茯苓味甘性平,淡渗利湿,导水下行;黄芪味甘,温阳益气,助防己去在表之水湿;桂枝味辛甘性温,温阳解肌,既助茯苓通阳利水,使在里之水从下焦而去,又助黄芪固表通阳;甘草调和诸味,补中以助黄芪补脾制水,又协桂枝通阳解肌。诸味相协,以奏温阳健脾,导水下行,通阳化气,表里分消之功。

加减化裁

浮肿明显,加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车前子;下肢肿,身重乏力,加大腹皮、木瓜。小儿肾病综合征应用防己茯苓汤加减,药用茯苓、防己、黄芪、大腹皮各6克,桂枝3克,炙甘草2克,陈皮、焦白术各4克。肿甚者加猪苓、泽泻、玉米须;大量蛋白尿者,重用黄芪,加太子参、菟丝子、补骨脂;阳虚明显者,加仙灵脾、巴戟天;阴虚为主者,去桂枝加女贞子、丹皮、生地、枸杞子、山萸肉;伴咳喘者加葶苈子、杏仁。

以前自己攻的方向是针灸这一块,学习针灸越深入,会越能够感受到针灸的独特和魅力之处,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也是深深的能够感受到针灸的好处,简、便、廉、验,一直以来的感受到针灸的强大,学习和临床应用都没有让我失望。对于中药,以前不是很自信,大三以来慢慢应用以后,也渐渐的感觉到中药的强大,大四开始读经典、用经典,很多时候看病脑里浮现的是经典里面的条文的内容,不说是完全的背出来,还是可以记得条文里面的一些内容,然后就以方测证,辨证论治,很多时候针药并施可以是治疗很多的疾病。不管是针灸还是中药,学习以后发现,我们最终的归途是回归经典、使用经典,很多现代医家提出的新观念、新看法,都是从经典里面走出来,不论是屠呦呦前辈使用的青蒿素治疗疟疾,还是抗击今年新冠,中医药都发挥着它的魅力,不论是在候车室里拿针灸针刺穴位并拍肘关节救治心绞痛的老年患者,还是在动车上按压穴位治疗心绞痛的武汉大学张伯达,都诠释着中医的魅力之处,中医,传承了5000年,在不同的时期、历史阶段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医的传承,我们要继续努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