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编:陈明、张印生
【方药】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解说】
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运用】
一、咳嗽
医案:男性,30余。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视无异常。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
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
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江苏中医1959,<2>;12)
: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
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査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
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6>:37)
:《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嗜睡多由阳气不振所致。邪传少阴经,阴寒过盛,阳常不足,故少阴病有“但欲寐”一症。本案舌脉之象,显露少阴阳虚,用麻辛附子汤以振阳醒神也。
三、寒痹(坐骨神经痛)
陈明光医案:游某某,男,53岁。专程来城治病,经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理疗、针灸、中西药治疗已三月余均未见好转,遂由某医生介绍来诊。患者素禀体弱,常居寒湿地带,腰髀连及腿足抽掣痠痛难忍,遇冷加重,入夜尤甚,不能步履,脉沉细涩,舌质淡、边缘呈瘀点,此乃一派阴寒之症候。拟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之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生麻黄12克,黄附片10克,细辛9克,鸡血藤膏9克,红花4克,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自觉疼痛减轻,能外出散步。余守上方加䗪虫6克,取其瘀寒并祛。连进5剂以资巩固。(江苏中医1982,<2>:37)
按语:腰属少阴肾府,髀属太阳膀胱。本案腰髀痛,遇冷加重,入夜尤甚,舌淡,脉沉细涩,系阳虚不能卫外,寒湿乘虚侵袭肾与膀胱,经脉闭阻不通而致。本方以麻黄开太阳之寒,附子、细辛以温少阴之阳。又虑“初痛在经,久痛在络”,故加红花、鸡血藤膏化瘀通络,䗪虫走窜直达病所,以搜邪气。
四、哮喘
傅国光医案:钟某某,女,46岁,1948年6月3日诊。患哮喘十年,每因寒冷或气候骤变而发病,此次因劳动后汗出着凉而起。诊见:恶寒,无汗,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咳痰清稀。舌苔白滑,脉象沉迟。辨为冷哮。由素体阳虚,气不化津,冷痰壅聚,内伏于肺,遇感而发,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10克,细辛6克,附子10克(先煎30分钟)二剂。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早晚二次温服。
6月5日复诊:药后哮喘见平,诸症亦退,后以金匮肾气丸加味调治而愈。(江苏中医1985,<10>:36)
:恶寒、无汗,太阳有寒也;苔白滑、脉沉迟,少阴阳虚也。寒邪外袭,肺肾虚寒,气冷津凝成饮,上干肺娇,而发哮喘。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温里,宣肺平喘。
五、水肿(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刘景祺医案:鞠某某,女,55岁,1982年2月16日初诊。患“慢性肾炎”已十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十年前患感冒,咽喉痛,后全身浮肿,腰痛,当时诊断为“急性肾炎”。近来浮肿较剧,胸腹膨起憋胀,气短,手背、眼睑及小腿均有凹陷性浮肿,纳呆,全身无力,腰痛,怕冷以背部为甚,下午低烧37.5℃,尿常规化验: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而尺部独浮。此太少两感之证,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细辛3克。服3剂,全身浮肿及胸腹膨胀消退,气短大减。尿常规:蛋白(+),白细胞(一),红细胞(一)。又服6剂,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半年无复发。(《经方验》1987:115〜116)
:本案既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表证,又见水肿、腰痛等少阴里证。故用麻黄解外以“开鬼门”;附子温肾阳以复膀胱气化而“洁净府”;细辛辛温,专走少阴,能行水气而润肾燥。三者合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
六、失音
王琦医案:李某某,男,56岁。夜班一旬,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乃至失音,视其咽部微红不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证属暴瘖。盖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乃寒邪直犯少阴使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
麻黄9克(先煎去沫),制附片9克(先煎),细辛2克。服药2剂,咽痛已愈,声音亦扬。(《经方应用》1981:332)
:《灵枢·忧恚无言》云:“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至,故无音。”治宜温散之麻辛附子汤,正如《张氏医通》所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七、痘疹内陷
方舆輗医案:男孩,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痘皆没,但欲寝,绝饮食,脉沉,热如除,宛然有少阴病状,因劝转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于是潜心细诊,觉沉脉中神气犹存,乃作麻黄附子细辛汤服之。
翌日,痘再透发,脉复,气力稍振,起胀灌脓,皆顺利,结痂而愈。因思此儿本无热毒,不过寻常之痘,以多用葛根加大黄汤,发汗过多,大便微溏,致有此变化,此皆余初年未熟之咎也。(《经方应用》1981:333)
:患儿痘初发,因误用葛根加大黄汤误汗误下,虚其阳气,以致邪毒内陷少阴而见欲睡、脉沉之象,且痘旋隐没,所好沉脉中神气犹存,阳虚未甚可知,故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透邪,病获转机。仲景未言此方能治痘,然施于此等见证,其效如斯,所谓“有是证即用是药”是也。
本文摘自《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出版。主编:陈明、张印生。
推荐阅读:
麻黄可用于皮肤病、腹泻
国医大师王琦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方
两位国医大师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
五四特刊|国医大师朱良春寄语青年中医
五四特刊|黄煌教授寄语青年中医
国医大师朱良春:蒲公英的四大应用
张志远:从民间中医那里学来的几首秘方
颈肩腰腿痛良方:独活寄生汤,名不虚传!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
胡希恕:大柴胡汤及其加减合方
胡希恕先生讲咳喘的治疗经验
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疗哮喘经验总结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非原创文章,版权归权利人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友情提醒:本公众号所载任何处方,仅供执业医师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看病,读书,永远在路上!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