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武夷山,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当时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武夷山的茶业发展还刚刚启动。但对于一个爱茶人来说,逢山必寻茶,却是一种本能。因此,这次的行旅还是让我有了对武夷山茶的初步了解。武夷茶有岩茶和洲茶之分。山崖上产的茶称岩茶,山下坡地上产的茶称洲茶。武夷山的岩茶中又数"大红袍"的名气,但可惜当时这种好茶,还是很难品尝到的。
二十多年前,老首长去福建检查工作,回京后托另一位领导给我带来一罐武夷山名茶"大红袍",说是我喜欢茶,这罐茶是特地带给我品尝。打开纸盒,茶罐口是用一圈宣纸封口,上面印着初制人、精制人、监制人的字样,并有印章盖的印,可以看出这罐茶,的确是一罐难得的精品茶。这罐茶,让我对"大红袍"的情感一下热起来,茶叶虽然早已品尝完了,但空罐我却一直珍藏着,仍然保留着对"大红袍"的那种记忆与眷恋。由此,也重新开辟了我的武夷山寻茶之旅。
"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自清代以来,被誉为"茶中之王",母茶树生长在九龙窠一座陡峭的岩壁上。所处的峭壁上,刚好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因此岩顶的泉水自罅滴落,终年不断。泉水中还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茶树下的土壤尤其润泽肥沃,"大红袍"的成茶也就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九龙窠石壁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系民国第33任崇安县长吴石仙任上所题。据天心老茶农苏炳溪介绍,字于抗战胜利后(他时年18岁),由马头石匠黄华友(又名黄华有)所刻。黄华友本人在1949-1950年任天心村农会主席,其儿子孙子现住岩茶村,其孙子告诉笔者大红袍字是他爷爷当年所刻。
母树大红袍原有4株,1980年创建九龙窠茗丛园时补植了2株,现共有6株。据说这6株大红袍母树属于不同的品种,上面四株,第一株名"北斗",第二株名"奇丹",第三株和第四株名"菜茶";下面二株,第一株名"北斗",第二株名"奇丹"。
说到武夷山的茶,人们必然会提到"岩韵"二字。岩韵,即是名词,也是形容词,它是人们今天评审武夷山茶的一个专业术语,也是是衡量武夷山茶品质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如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髄,水为灵韵的名山。武夷山的山水石一体化环境,综合了土壤、气候、生态的独有特性,也影响了岩茶品质的因果关系,其孕育出的武夷岩茶也就必然是茶中的精品。而大红袍母树身处崖壁陡峭,得天独厚让人称绝的泉水滋润,更是给大红袍戴上了武夷岩茶的皇冠。
今天你来到九龙窠,在大红袍的母树下面有柱形石,上面镌刻着贾平凹的《大红袍记》:"山是九龙窠,倚天独石,半壁之间,有岩层如线,由东向西斜来,隐显渗滴,西边忽一石皱款款下倾,变成臂状,如层线收握,落上为掌,长出六株茶树。茶树饮露沐风,日晒雾浸,枝干粗拙,叶形娥眉,芽色紫红。这就是大红袍母树,在此已经数百余年了,本是平常之物,坚持得久了,使岩骨花香,成为神灵。今母株高在石台如同佛龛,六株分列坐若圣贤,而无性培植的茶丛已遍布山间,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制作工艺使茶品活、甘、清、香名盛天下。大红袍成了武夷岩茶的象征,更是武夷茶人的精神。"读了这篇简短的文章,人们就可以基本了解大红袍母树的历史溯源及其现况。
大红袍的历史尽管不算很长,但它的身价可是不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记载:1917年大红袍每两(50克)价16块银元,这16块银元当时可买粮二吨。1998年8月,20克母树大红袍拍卖价达15.68万元。以后更是逐年递高。另外,还据陈嘉庚先生《南侨回忆录》记述:“闻每年采取之茶,除省主席留用外,余则贡献中央政府诸要人。”(注:可能是是由当时的刘超然县长所告知。)史料还有记载:1941年,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将军暗地里送给马寅初先生半两“大红袍”。顾介绍此茶特别优异,“冲至九泡仍不失其味…在满渣时,庙中住是这样分配这4两大红袍的:一两献皇上,一两献巡抚,一两献县官,留一两自己享用。到了民国、则以一两献总统,一两献督军一两献县长,留一两自用……实不相嚇、我得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之便,一年半载才弄到几两“大红、…我使以一两献校长,自享一两。”而有趣的是马寅初的态度是:“既不饮用,也不丢弃,饮之不义,弃之可惜,留着它警戒子孙吧,并说,此茶如能推广,扩大产量,使百姓能享受,岂非佳事!”
由于喜爱武夷山的岩茶,因此廿多年来,有空闲时间,我也喜欢一次次地重回武夷山,一次次地重走寻茶之路,来体验武夷山岩茶带给我的心灵感受。一次一个熟悉的朋友,又说到大红袍。他说,九龙窠的大红袍是副本,正本大红袍仍然在天心永乐禅寺的后山崖壁上。说者无心,我却听者有心。因此,回家后我反复查遍了手头几十部武夷山的方志和地志,以及一些茶史资料,都没有查到一点有关天心禅寺大红袍的线索。
武夷岩茶的历史悠久,而大红袍则又是武夷岩茶中之佼佼者,据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出版的的《蒋叔南游记》中尽管有数处提到武夷山大红袍,如天心岩九龙窠(即现在有摩崖刻“大红袍”3个字的一处)、天心岩一处、珠濂洞(也有人叫水濂洞)一处,但遗憾的是,这些游记和调查中都没有交代大红袍的具体品质特征及具体地点、属哪个寺庙、是否是同一品种或同名不同种以及茶树特征。林鳆泉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文中也提到马头岩的磊石、盘陀有叫大红袍的,而他记录大红袍采制全过程的却是九龙窠那3株。
但天心永乐禅寺和茶以及大红袍的紧密联系,许多资料却是言之确凿。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与,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由于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种植茶叶成为天心寺的主要收入。
明洪武以降,朝廷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为贡茶所花费的时间,改龙团为散茶,天心岩(山北)一带的茶叶开始代替御茶园(溪南)的茶进入贡茶行列。这时的天心寺已有研制出了一整套制茶工艺,而且还发现了茶的入药功能。明初举子丁显进京赶考,路经天心寺,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寺僧所救,以茶药之,遂得救,后高中榜首,以状元大红袍披茶树以示感恩。从此“大红袍”之名不胫而走。据说,早时大红袍为寺院所有,清代陆廷灿《续茶经随见录》说道:“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
根据《瑞岩实录》等有关史料记载,唐末诗僧贯休禅月大师曾三次访武夷,在天心寺挂单,并在那里巧遇扣冰藻光禅师,二人以茶论禅、参禅悟道,使“闲云野鹤”的贯休,在品茶中顿入色空不二、法界一如的境界,瞬时,扣冰古佛的禅茶公案在话头里得到解密。天心禅茶不但承担了弘法中以茶为媒的功能,而且成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明代徐柳不但崇佛而且嗜茶,游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时,茶过七巡而意犹未尽,诗心大发,万千感慨跃然纸上,以洋洋洒洒的《天心禅茶疏》盛赞天心扣冰古佛和禅月大师援禅如茶、融茶于禅的茶禅之缘。天心禅茶始见于经传。
最近,我又一次来到武夷山,这次我执意地拉着一位交往密切的茶人朋友,要他带我去看天心永乐禅寺的大红袍。这位朋友告诉我:正本的大红袍母树在永乐禅寺后山的“龙口”,现九龙窠悬崖上的几株大红袍应被称作“副大红袍”,边上的“大红袍”三个字是1941年为保护真正的母树而刻上去的。天心寺的大红袍茶王就在新建的观音殿后山,从观音殿右边的小路进去再登上山脊往里走到头就到了。我们来到寺后远望龙口,只见山势陡峭,几百米的山脊,倾斜度几乎在70度左右,十分险峻。根据《瑞岩实录》等有关史料记载,唐末诗僧贯休禅月大师曾三次访武夷,在天心寺挂单,并在那里巧遇扣冰藻光禅师,二人以茶论禅、参禅悟道,使“闲云野鹤”的贯休,在品茶中顿入色空不二、法界一如的境界,瞬时,扣冰古佛的禅茶公案在话头里得到解密。天心禅茶不但承担了弘法中以茶为媒的功能,而且成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明代徐柳不但崇佛而且嗜茶,游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时,茶过七巡而意犹未尽,诗心大发,万千感慨跃然纸上,以洋洋洒洒的《天心禅茶疏》盛赞天心扣冰古佛和禅月大师援禅如茶、融茶于禅的茶禅之缘。天心禅茶始见于经传。
我们一行几乎是爬行着,才攀上几百米的崖壁。到了崖顶,只见几株近2米高的茶树生长在山凹里,三面都是高耸的崖壁,茶树上方刻有“茶王”二字,茶树枝叶繁茂,树根上长满了青苔,这里阴凉潮湿,日照时间短,很适宜茶树生长。
当我攀上崖壁,抚摸着这棵向往多年的大红袍茶王树,不觉一阵热流涌上心头!这棵武夷山真正的大红袍母树茶王,隐藏在天心永乐禅寺寺后的悬崖峭壁上,为什么一直被寺内秘而不宣?这次得朋友帮助,能一睹真正的大红袍茶王的真容,此生足矣!兴奋之余,不由出口拈诗一首《寻踪大红袍》:“天心禅寺峭壁岩,大红袍藏彩云间。攀顶登峰千百尺,为暏奇茗敢援天。莫说前行崖无路,何惧艰险拨紫烟。久痴九曲溪茶水,今遂夙愿醉人间。”
攀崖看到真正的大红袍茶王后,回到家中再次翻阅方志和茶书史料。在1943年出版的台湾著名茶学者林馥泉写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话:“笔者在山,尝愿避免人云亦云之主观,拟对斯茶作比较精确之调查研究,以材料奉告世人。曾费大心神,幸得机会,一睹大红袍之真树(寺僧因游客对大红袍,每不爱惜,任意采摘,故以另一茶名-此茶即称奇丹,生于九龙窠半崖上,由坑脚凿石为阶;攀登而上--代之,真正之大红袍则知者极鲜)”。由此,我才知道了天心永乐禅寺的大红袍为什么要秘而不宣的原因!
目前,市场销售的武夷山的大红袍茶很多,这些茶的母本茶树,基本都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研所和福建农科院茶研所,从九龙窠大红袍母树剪取枝条,经过几十年时间,釆用扦插繁殖或无性繁殖种植方法逐步发展起来的。经科学检测,母树大红袍和无性糸大红袍的各项化学指标数据,都没有明显的差别。无性大红袍基本上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茶特性和特征。最近十年,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了中国茶业的蓬勃发展。"大红袍"通过科技手段,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这几年,友人赠送的"大红袍"也逐渐多起来,我也就有了更多的品味机会。
"大红袍"的外形条索比较紧结,色泽显绿褐鲜润,冲泡后的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有着"绿叶镶红边"的美感。"大红袍"最突出的是它的香气馥郁浓烈,香气持久,滋味醇厚,饮后齿颊间留存幽雅的桂花香韵。当然,大红袍的精湛品质,除茶树品种的优良之外,主要是得力于其传统制作的精妙技术工艺。
首先是"大红袍"茶叶的采制,是很有讲究的,青三红七绿为界,过轻过重都不适宜,香气显,红边适中就可以杀青,这样烘焙足火,才能保持原有的茶味。岩茶大家姚月明曾说:"做好青是形成三红七青(绿)独特风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环节。"舍此就形成不了大红袍绿腹红边、岩骨花香的独特品质。
在大红袍及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十个环节中,焙火工艺占了四个,这在中国的制茶工艺是很奇异的。大红袍的焙火工艺有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是茶叶的干燥和去水分,又叫"走火焙";中层次是使茶叶达到足干,含水率降至5%左右,这种焙火又叫"足火";高层次是在足火基础上,通过闷盖炖火,低温久烘,促进茶叶的香气,去除苦涩及杂味。中国的茶学泰斗陈椽先生称大红袍的焙火工艺是最高技术!当然,大红袍制作工艺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程序流程,缺一不可,但同时又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我曾不止一次的呆在武夷山的茶舍,体验这种制作过程的美的感受,体验这种心灵与大红袍茶的美的融合!
在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有一段关于大红袍的采制记录,文字尽管有些多,但看一看也可知道大红袍的釆制之难度。
“大红袍釆制记录-民国卅年五月十七日
茶树地点:天心岩九龙窠。
采摘时间:上午8时30分。
茶青重量:2斤4两。
晒青筛数:分摊4筛。
哂青时间:自9点30分起至10点30分止共计1小时。
晒青翻拌次数:9点53分翻拌一次。
晒青温度:由32.5C升至35.5C。
凉青筛数:有四筛拢作两筛(是时茶叶颇为柔软,以手握之,仅微有响声,用手平举叶柄,则叶之前端与两边向下垂)。
凉青时间:自10点30分起至10点45分止共计15分钟。
凉青温度:25C。
茶青进青间时间及筛数:10点45分移入青间,由两筛拢作筛,并拢时摇动十二转,是时茶叶已无烧气。
青间温度:21.5C(至夜深尚无变动)。
茶叶在青间放置之时数:17日上午10点45分移入青间,至18日上午1时25分取出交炒,共计14小时40分)。
做青次数:共计7次。
第1次:12点27分,仅摇16下,未曾用手,惟叶摊放于筛中面积缩小,在筛沿内3寸左右,是时茶叶与进青间时无甚差异。
第2次:下午2时8分,约摇80转,亦未曾用手,是时茶叶已微有发酵现象,能看出一、二片边缘有似猪肝色之紫红色。
第3次:4点45分,先摇一百转,然后用双手握叶,轻拍20余下,拍后复摇四十余转,是时发酵程度增加,嫩叶边缘多现紫红色,并略恢复生叶原有之生硬性。摊放面积大小如前。
第4饮:8时5分据40下,未曾用手,茶叶有半数成所谓绿叶红镶边且颇硬挺,推放面积再缩小,约在筛沿内5左右。
第5次:9时10分,摇144转,
茶叶形状与前无异,惟更坚梗耳。
第6次:10时45分,先掘1转,然后用双手握叶轻拍30下,再摇50转,拍30下,又摇50转,是时茶叶已全部坚挺,叶边绉缩,叶心凸出卷成瓢形,并有-股香气,芬芳馥郁。摊放面积更形缩小,直径约市尺七寸。
第7次:12时正摇60下,做35下,是时茶叶红绿相间,香气益浓。18日上午1时25分,处理适度,取出交炒。
妙青时间:初炒分半钟,翻拌86下,温度估计约140C左右(因时间来不及未用温度计)复炒20炒钟,解块两次翻两转,温度估计约100(因时间来不及,未用温度计)。
烘.焙:初烘20分钟,翻3次,温度80C。复烘2点10分钟,温度68C。
成茶重量:八两三钱(茶头焙茶在内)。”
人们对大红袍的喜爱,也在茶人中嫣生出许多泡饮大红袍的技巧与方法。而我品饮"大红袍",却一直喜欢用"工夫茶"的小壶小杯,我认为这种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感觉品尝到"茶王"的韵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的大红袍名称,已经不再是原来单纯茶的名称了,它的含义更广泛更具有广义的象征意义。2007年10月,母树大红袍最后一次釆摘,制作了20克茶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保护大红袍母树,武夷山不再制作母树大红袍。但当地政府为更有效地促进茶产业发展,将大红袍的名称作为武夷山的代名词,作为软文化的象征推出。
因此,目前市场的大红袍茶叶,也就有需要有不同性质的区分:一是母树大红袍,即指天心岩九龙窠石壁上的6株母树大红袍,目前市面不再有这种商品茶叶;二是品牌大红袍,指武夷山正岩产区的正岩茶;三是纯种大红袍,指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推广的茶树,有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奇丹、雀舌几个品种。奇丹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红袍,因茶树早春萌发的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过去老茶农说的纯种大红袍,一般来说都是指奇丹。据岩茶大家姚月明主编的《中国名茶志·福建卷》:北斗及九龙窠的大红袍,是上世纪60年代从大红袍母株上剪穗扦插培育而成的,当时成活三株。从母树大红袍剪穗扦插育苗移栽到北斗峰的品种称北斗一号,北斗二号是指1976年从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成功,移栽到九龙窠的品种。雀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母株的有性后代中选育而成的,属无性糸、灌木型、小叶种;四是拼配大红袍,也称"商品大红袍",选用几种岩茶合理拼配的大红袍茶,实际是大红袍品牌的一种延伸。由于品种选配和比例极为讲究,所以茶厂将自己的拼配方法视为机密。
现在市面的"大红袍"很多,但品质差异很大。我想,如果你喜欢"大红袍",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品尝中,慢慢积累体验,学会如何去选择好的品质,去细心领会"大红袍"给你的美妙感受!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23
10-2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