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燥湿交加,谨防“伏邪”,试试食疗与功法 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燥湿交加,谨防“伏邪”,试试食疗与功法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燥湿交加,谨防“伏邪”,试试食疗与功法

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燥湿交加,谨防“伏邪”,试试食疗与功法

燥湿夹杂重防病

夏秋交界时,易出现温燥。在这个过渡时期,经过了夏季,湿还存留在体内,而外界环境已开始出现燥,人体就容易受到这种冲突的影响,出现各种不适。这时,得根据情况治湿或治燥,如果出现既有湿又有燥的情况,则要治湿与治燥兼顾。

清解暑热防“伏邪”

立秋前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选择一些可清热化湿之品来清解暑热,以免“伏邪”入秋。

穴位养生

立秋时节还处于长夏季节,往往余暑未消,既有秋老虎发威又有频繁降雨,易导致湿气过重。湿为阴邪,易伤人的阳气,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邪之一。

在我国传统的五行养生理论中,一年被划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长夏”季节对应于五行当中的“土”和五脏中的“脾”。湿气困于脾,会使脾的功能下降,因此在立秋节气养生可选取脾经、胃经、任脉上的穴位进行保健。

1.阴陵泉

定位:

位于脾经上,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揉按穴位5-10分钟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日2-3次。

功效:健脾利湿。

2.丰隆

定位:

位于胃经上,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

操作:

用拇指揉按穴位5-10分钟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然后温和灸1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周2-3次。

功效:

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3.关元

定位:

位于任脉上,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操作:

用拇指揉按穴位5-10分钟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然后温和灸1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周2-3次。

功效:

培补元气,利湿止泻。

4.中脘

定位:

位于任脉上,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操作:

用拇指揉按穴位5-10分钟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然后温和灸1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周2-3次。

功效:和中止呕,温胃止痛。

食补就是宝

饮食养生

立秋之后,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西红柿等。

立秋的养生原则是

“养收”

,要做到

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

药膳推荐

①罗汉果茶饮

食材:

玉竹5克,罗汉果1/6个,陈皮2克,百合5克。

做法:

将以上食材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5分钟,即可饮用。

小贴士:

本茶饮适合长期抽烟、熬夜人群的饮用,具有滋阴润燥、顺气化痰、润肠通便之功效。此汤偏寒凉,寒咳者不宜(气虚、阳虚体质者不推荐)。

②美容养颜汤

食材:

黑灵芝20克,枸杞5克,生晒参10克,石斛5克,瘦肉100克。

做法:

将以上食材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煲40分钟,调味即可分次食用。

利湿健脾食疗

荷叶山楂薏米粥

原料:

干荷叶10克、山楂10克、薏米20克、大米50克。

做法:

1.先将干荷叶洗净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冷水,煮开,去渣取汁;

2.再将淘洗好的山楂、薏米、大米放入煮好的荷叶汁中,按常法共煮做粥食用。

功效:

消暑利湿、健脾和中。

温馨提示:

由于夏季暑热潮湿,很多人脾胃功能减弱,立秋饮食上要注意饮食要避免冷食,不宜过饱,少食油腻的食物,注意保护脾胃。可以多吃粳米、小米、糯米等健脾胃、益气的食物。

洋参麦冬茶

洋参麦冬茶

原料:

西洋参3-5克,麦冬6克。

做法:

将西洋参用300ml左右的沸水冲泡,焖5分钟即可。

功效:

益气润燥。

秋季吐纳健身法

具体做法:

清晨,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反复30次。

功效:补虚益损,调畅气机。

鸣天鼓

具体做法:

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双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60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如此连续开闭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做3回,每天可做3次。

功效:

调补肾元,强本固肾。

你若喜欢,点个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