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源: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民俗探源: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民俗探源: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民俗探源: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里面非常有节日氛围的一个节气。

在冬至这一天,北方人多会选择吃饺子。俗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每年冬至,北方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一些上班族没时间包饺子,有的买速冻水饺回家煮,有的干脆就去饺子馆吃一顿。

那么,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从何而来?又是因谁而设的呢?

据说这种习俗,是因“医圣”张仲景在冬至的时候为百姓舍药祛寒治病而流传下来的。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稂东人,感于黎民百姓为疾病所困,立志“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著有《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公务之余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很受百姓爱戴。在他告老还乡后,正赶上那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他在家乡白河岸边,看见很多穷苦的老百姓,他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是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人,他看到这情形,感到十分难过,决心为老百姓做点事情。经过一番研究,他研制出了一个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于是,他叫弟子们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乡亲们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的做法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乡亲们每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人们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当然,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各地风俗肯定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是北方人,山东省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南方一些地方,冬至这天,也有流行吃汤圆、麻糍等习俗。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