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
春风正来
文/潘小娴
夏至入伏,冬至数九。每年从农历冬至那天开始,逐渐进入越来越寒冷的日子,称作“数九寒天”。于是,每年冬季开始,就有了一种民间习俗,叫做数九,从冬至那一天起算,每九天算作一“九”,过了九个“九天”,即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会结束,春天就要来临。现在见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
550
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民间还流传有一首最广的数九民谣(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冰河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确切而科学地表达了冬至后
天中,气候由寒冷走向温暖的过程。
古人为了消除漫长冬日的寂寞和寒冷,每当冬至入九之后,有文人雅士会搞一些“消寒雅集”:每逢“九”日,相约九人(可以是九的倍数,如十八、二十七等)饮酒(“酒”与“九”谐音)。文人雅士们坐炉旁吟诗作画,其诗词字画亦必应“九”之典,饮酒时亦必以“九”或与“九”相关之事物为酒令,最后则以取九九消寒之意的“花九件”(九碟九碗)便席为餐。而一些富贵之家则喜欢邀集亲朋饮酒,轮流作东举行宴会,以消磨冬日,谓之“消寒会”。此俗唐代即有,也叫暖冬会。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贵事·扫雪迎宾》有记载:“王元宝每至冬月大雪之际……扫雪为径路,迎接宾客,就本家具酒灸宴乐之,为暖寒之会。”清代《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也有关于消寒会的描写:“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大伙儿坐下,赐酒说笑。”
“消寒雅集”“消寒会”之类消磨寒冬的
,适合流行于文人雅士及官宦富贵之家,而民间普通老百姓,则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发明了一种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一边以娱乐,一边消磨严寒,迎接来年的春暖花开。严寒消尽,便是春暖花开的日子。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九九消寒图”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梅花、圆圈、文字三种。
梅花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画九”,就如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而历史上最早的“画九”,相传是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发明的。文天祥在一次抗元战争中被俘,并被押解到大都监狱,这天正值冬至。于是他在墙上画了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既计算着自己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气概。文天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每过一天他就用颜色涂上一瓣,九朵梅花涂完,
天过去,就是大地回春的日子。此事传到民间,人们既对文天祥的高风亮节表示仰慕,又觉九九消寒图别致有趣。于是群起仿效,从而形成千百年流传不衰的消寒习俗。后来人们还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上一副对联“试看图中梅黑黑,便是窗外草青青”,颇具雅趣,因此这种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作“雅图”。
寒梅图,后来还逐渐演变成了不同梅花版本的九九消寒图,比如其中就有一种别有韵致的“女子晓妆染梅”。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以诗咏及此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并且还注解说:“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与佳人晓妆的胭脂相映生辉。
“画九”,还有一种圆圈版本。这种九九消寒图,最为简单,从明代开始在民间流传甚广。在一张纸上,事先画好九九八十一个圆圈,圆圈旁写好日期,从冬至日起,每天依序在圆圈内用笔涂圈。涂圈只涂一部分,以区别不同天气变化。当时民间还流传有涂圈口诀歌:“上点天阴下点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九九八一全点尽,花柳萌芽起春风。”这意思是说,阴天就把圆圈上面一半涂黑,晴天就把圆圈下面一半染黑,刮风就把左边圆圈涂黑,下雨就把右边圆圈涂黑,下雪天只需在中间画一个圆圈。等到八十一个圆圈涂抹完了,便是回黄转绿青草茵茵之际。这种涂圈方式,记录着当天的阴晴冷暖,便于计算阴晴雨雪天数,当一幅“消寒图”填完之后,仿如留下了一张完整的“气象统计图”。
文字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写九”。选择九个分别为
划的字联成一句,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都很富有诗意,比如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而后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划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自冬至这日填墨描写,填墨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阴蓝晴红、雨绿风黄,若遇飘雪则填白。一天一笔划,填满一字便过完一个数九。等到填完九个字,也就数完了九,五颜六色的《九九消寒图》告成之时,春回大地,寒意全消。
“写九”最早是在清代宫廷内出现的,当时宫里还御制“九九消寒图”,后来慢慢传入民间。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时令类》有相关记载:“宣宗御製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电视剧《雍正王朝》也有
这一场景的描写:含饴弄孙的康熙皇帝带着弘历将悬于堂中木影壁上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中空字笔画描黑,他告诉弘历,每天描一笔,字都描黑的时候,春天就到了。
八十一天过去,一幅完整的九九消寒图,让人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恰是整个冬季暖长寒消的最忠实的气象记录,人们用它来印证谚语俗言、预卜来年之丰歉。于是,兼具有趣、实用、吉祥的熬冬游戏——九九消寒图,相沿成习,成为民间雅俗共赏之事。明代刘若愚《郑中志》记载,宫中年年都要由司礼监印制《九九消寒图》。到了清代,九九消寒图在民间大量流行,书肆纸店等随处都有贩卖,当时人们买九九消寒图,普遍得就跟现代人买挂历台历一样,都是在办“年货”。
小时候当教师的舅舅也自制过九九消寒图让我涂抹,有涂圈的,有涂字的,素艳相间地,填满一个又一个,沉静而又寂长的冬天。我涂抹最多的是“写九”,尤其最喜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所传递着的温暖期待:滴水成冰的寒冷日子里,珍重他人,珍重自己,一起满怀希望地等待大地回春。
编辑:上官细语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