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夫讲堂:处暑之养生有道 华大夫讲堂:处暑之养生有道华大夫讲堂:处暑之养生有道

华大夫讲堂:处暑之养生有道

本文为本站整理,需转载或侵删请下方留言联系小编。

处暑养生有道

处暑,即为“出暑”

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

如“一场秋雨一场凉”,

“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

“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

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描述。

处暑: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有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鹰乃祭鸟

,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天地始肃

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禾乃登

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

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

因而,

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

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秋三月,养生总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

立秋,是阳气一年生长收藏四种变化中“收”的开始

而处暑是立秋后第一个节气。

万物已经经历了一个夏季茁壮成长的万物,该成熟的也都成熟了,如今到了收敛生性的时候了。人亦是如此,挥洒了一个夏天的汗水,是时候变换步伐,抓住秋天的时光,收敛身心了。

“秋三月,此谓容平。

容,盛也。农民在春天播下的种子,经过一个夏季的阳光普照和悉心照料,庄稼在秋季早已成熟,是时候收割盛装起来了。这就跟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一样,在经历前半年的努力后,付出终于开始有所回报。

因此,在这个时候,

已经不是卯足劲往前冲的时候了,而应收敛这股冲劲,欣喜从容的接受自己的收获,归纳总结自己的失误。

因此,人到了秋天,应是一种从容平和、不急不燥的状态。

当然,如果你在前半年偷懒了,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就像农民错过了天时,这个时候再来下功夫,也是一场空,心情则惶惶不可终日,就要开始悲秋了。

养生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春夏没有下功夫好好养护自己的身体,那么积累下来的恶果,就会在秋冬爆发了,

这时候身体也就吃不消,秋天怎么会好过呢,又怎么做到“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天气以急”讲的就是,

秋天的气是一种肃杀之气。

借此肃杀之气,中国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后就在秋后执行,所以会有“秋后问斩”成语。

秋天以后,太阳就开始渐行渐远了,这时候看地上就会有慢慢出现,开始是白白的露水,再冷则出现白霜,天气也一天天爽朗起来,让人觉得天地间都明朗起来,因此叫“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我们说过夏三月要“夜卧早起”,到了秋三月,则要“早卧早起”。

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

经历了节气的转变,由夏入秋,虽白天还是热气腾腾的,但到了晚上,就能明显感觉风是凉的,

早点入睡,可避免寒气入体。

另外,立秋一到,阳气便日渐衰弱,为了不让阳气耗散的太快,人们应该慢慢减少活动强度和活动时间,特别是晚上,

要靠睡觉,来收敛我们的阳气。

心神安定下来,减缓

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春天要养生,夏天要养长,秋天就是养收。在夏天人们都用足了劲去折腾,也耗散了人体的精力、气力。

到了秋季,就把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慢慢收回来,收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这个时候就多往家里跑,和家人聊聊天,或

趁着秋天肺气能量生发的这股劲,多做深呼吸,清清自己肺气和肺里面的浊痰、黏液,这样会感觉到呼吸、吐纳更加清净。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只有应秋天之气,

让身、心、神处于“收”的状态,才是秋天该有的养生之道,

如果你忤逆了秋气的升降规律,该收的时候不收,就如同秋天不收谷物入仓,冬藏就没有机会把粮食变成“精”,这时就会得一种病:飧泄。

“飧泄”是什么?就是晚饭没消化就拉出去了。肺与大肠相表里,伤了肺,就伤了大肠,人就会经常拉稀。再者,肺为肾之母,肾主二便,肾失封藏之职,也会拉稀,人很快会虚弱下去。

处暑养生

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处暑后防晒不可忘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天文专家提醒说,处暑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较大,这个时候公众不要因为天凉快了就忽视防晒,千万不要被“秋老虎”伤了皮肤。

在户外时间长了,肌肤容易出现红肿、刺痛、水泡、脱皮等现象,这是遭受阳光毒晒而留下的纪念品。肌肤晒伤要赶快实施抢救,首先不再增加皮肤过度负担,以舒缓、镇定发红发热的皮肤为先,再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养品,才能加速细胞修护、再生,缓和皮肤晒伤的症状。

处暑时节防“秋乏”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秋乏”是人体要休整了。

预防“秋乏”三步曲:

一是睡眠充足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

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也可以适当午睡。

二是饮食清淡

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

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不吃油腻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

三是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以早晚为好。

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登山、散步。

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哦。

(嘘,别吵醒了甜美的梦)

秋来“伏”不去,

宜健脾祛湿,滋阴润肺

秋气收敛,和此时的湿热淤阻,很容易体内郁热,引起病邪。处暑时节是

是阴气和阳气、暑热和凉风、湿和燥最激烈的搏斗期。

处暑后第一重任,就是养护好脾胃,把体内藏着掖着的暑湿赶出去,中土运转给力,则肝胆肺胃升降有序。

另外,

秋天燥气当令,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

燥邪每从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等呼吸系统病证。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

因此,秋季第二重任,则要滋阴润肺。

健脾养胃之品我们常说,

例如赤小豆、薏米、山药、芡实、茯苓等;

滋阴润肺之品,

有芝麻、核桃、蜂蜜、银耳、百合等。

如果既想养得脾胃,又想润肺滋阴,今天华大夫讲堂教给大家适合这个节点的小粥方。

山药百合大枣粥

【材料】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个、薏苡仁30克、适量大米

【做法】

将上述食材,加上大米适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

功效:山药具有补脾和胃之功能;《本草纲目》记载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的功效。大枣、薏苡仁健脾和胃。这些食物合用,有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

这个粥的做法还特别简单,味道也很鲜甜,是我初秋最钟爱喝的粥了,此时不用大补,小补最补~

处暑到了,

一年又去了一大半。

你收获了你想要的了吗?

END

来源:网络

组稿、设计、排版:华小编

监制:朱镇华大夫工作室

一个有温度的

中医科普平台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