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夫讲堂:动则耗,静则养,夏至宜闭关静养 华大夫讲堂:动则耗,静则养,夏至宜闭关静养华大夫讲堂:动则耗,静则养,夏至宜闭关静养

华大夫讲堂:动则耗,静则养,夏至宜闭关静养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初候鹿角解

次候蜩始鸣

末候半夏生

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

,二十四节气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落在了最北的地方——北回归线,

夏至因此成了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

其实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借助影子的变化来感知节气的变化。

据《周礼》记载

,古人用土圭丈量日影的长度,以确定夏至和冬至的具体时间。

夏至一阴生

,很多感应阴气的生物,也纷纷现身了。

所以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

古人认为“麋”属阴“鹿”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感阴气便开始脱落;

蝉始鸣

夏蝉又叫“知了”。雄性的知了也感觉到阴气渐渐要滋生了,就开始鼓翼而鸣。

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炎热的仲夏里,地下的阴气渐渐开始滋生,喜阴的植物开始萌发。

这段时间,夏至的阳气,也不甘落后达到了极致。

阳至盛则阴气生,所以这段时间,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争的时候。

阴气在地底每天生长,阳气被逼而火躁,这就是溽蒸,人的身体容易会开始出现各种不适,晚上睡不香、口干舌燥、心情烦躁等等症状,其实这是身体在感受天地气机,做自我调整。

我们一定要适当地补身体之虚,为阴阳顺利交接助力,以此交接顺,则一年之阴阳顺。

夏至忌熬夜

今天熬一夜,等于平时熬一周

白天为动、为阳、为消耗;晚上为静、为阴、属休养。

夏至是阴阳转换的节点,转换不利极易耗伤元气。

在节气上熬一夜相当于平时熬三夜,而在这么重要的节气上熬一天至少相当于一个礼拜。

夏至这15天午时内(11:00—13:00),宜小睡15-30分钟,这是一年中的一笔“阳气存款”,助你度过一年之虚。

夏至防湿邪

暑湿感冒和皮肤病多发

夏至过后,江南梅雨季正气开启,北方也正是进入高温多雨的桑拿天,湿热之邪将成为主要为患的邪气。人体被湿邪困扰,会出现头晕、乏力、腹泻、烦渴、低热等不适。所以有效预防暑湿之邪,也是在养阳。

荨麻疹、湿疹

预防则应从饮食清淡、居室通风和保持皮肤清凉干爽入手。

饮食清淡,拒绝辛辣,可以有效避免内热产生;居室通风,风能胜湿,可帮助肌肤毛孔保持干爽通畅。

热得散,则可有效避免湿疹和荨麻疹的发生。

对于湿疹,凡皮肤湿疹而瘙痒、流水、潮红者,可用金银花、赤小豆、绿豆、生苡仁各15克煎汤代茶频饮,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作用。

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也可以采取艾灸的方法缓解和治疗,取合谷、曲池、血海、风市、委中穴,各艾灸5-10分钟,可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当然此

艾灸之法

,仅适用于寒湿型的荨麻疹或湿疹。

夏季腹泻

常见的有寒湿型和湿热型两种,多因嗜食生冷或辛辣造成。

针对这两种腹泻,区分的要点是,舌苔白腻、水样便,无明显腹痛,为寒湿腹泻,这时用藿香正气水最对证;

如果舌苔黄腻,伴有口干渴,大便急切,腹痛里急,大便偏臭且粘腻,可以考虑为湿热泄泻,这时用黄连素片效果最好。

夏至,学习古人“至日闭关”

在一年中,

冬至和夏至是一年中阴阳转化的两个关键节点

,天地之气运动较为活跃,人体内阴阳二气开始相争,是一年中人体比较虚弱的节点。

阳气升极而降

,人体的阳气升发在肌表,而内部空虚,身体出现外热内寒的格局,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原因所在。如此致

虚火外浮,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寒湿困里,脾胃虚寒。

夏至一阴初起,真水尚微

,稍微不注意,人就被暑气和焦灼的心火烧干了,晒得像焦枯的草木,个人也会焦躁不安,失眠等等。

阴阳二气,易损耗不易补,不是说吃些什么用些什么就能把立马补到身体里面去。

所以我们要在阳气还足够的时候,就减少开销,在阴气初生的时候,就一点点攒起来。

其实说到底,就是靠养,蓄养阳气,养护阴气。

那么,夏至日该如何养护好阴阳二气呢?

《易经》里言简意赅,讲要

“至日闭关”

古人看来,

动则耗,静则养。这个阴阳交接的阶段,闭关静养,就能减少阳气的耗散,保护好阴气微弱的萌芽,让身体状态得到调整,平心静气迎接整个岁月的交叠。

夏至这一天,我还特别推荐大家抄抄经。

我前阵子上网买了一些抄经的字帖,把以往玩手机的时间拿来临摹了。

当自己真的安静下来,专心于每个笔划时,那一刻,真的觉得日子简单,纯粹,没有任何的烦恼、杂念、忧愁、不忿。

(最近的成果嘻嘻

在习字中,连这闷热的空气,也能感受到清凉自在,气定神闲,越见心明如镜,越见心静如水。

在抄经中收摄心神,绝对对得起这闭关静养的日子。

一年中最虚之时,补心气为重

人在阴阳转化的过程中,身体五脏六腑都会做出调整,呈现较为虚弱的状态。

夏至与心气相通

,心气虽最旺盛,同时也最易被耗伤。

尤其到了三伏天,“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暑易伤气

,加上人体的心火外泄得厉害,大量出汗,耗气伤津,都是在损耗心气。很多人会有

乏力、气短、多梦、心烦意乱

等现象。

而小麦,在《本草再新》就记载,具有

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四大作用。

小麦是心之谷,它入心经,能降燥热,补虚、养心、安心神。其冬种夏收,得四时之气,补心气的效果很强。

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一个方子,

甘麦大枣汤,就是用小麦、大枣、甘草三个简单的食材,即可养心调肝,滋养阴液,充足心气。

今天华大夫讲堂教大家做一个甘麦大枣粥~

·甘麦大枣粥·

【材料】白糯米150克,小麦100克,红枣10个,甘草10g,食盐或红糖适量(三人份)。

【做法】

红枣去核切丝。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转小火煮1小时后,煮至粥粘稠,调味即可。

糯米味甘、性温,能

补中气、健脾胃、止虚汗

,把不该流的汗都守住。而

甘草,甘入脾,温中补气。

这里可以用生甘草,生甘草刚好能清夏日火气,缓慢而柔和,不会伤胃。

这样热乎乎的喝一碗,鼻尖后颈都密密地冒出一层细汗,就会感觉心满意足,百暑顿消,整个人都精神爽朗,气力充足~

抓住夏至养阳的好时机~

夏至虽阳气最盛,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它仅仅是拉开了盛夏的帷幕。

“夏至三庚数头伏”

,意味在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三伏天,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懂得养生的人从夏至便开始计算三伏的日子。

这段时间人体的阳气与天地阳气内外呼应,谓之“天灸”,就像是老天爷在给我们做艾灸,是大补阳气的大好时机。

那么如何通过夏至,计算三伏天呢?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

(庚日,是农历算法中一个月的第7、17、27天。)

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三伏”。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2020年三伏天,共40天

初伏:2020年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2020年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2020年8月15日——8月24日

虽然离三伏天还有一段时间,但不妨在小本本上记下这三个重要的日子,提前做好大补阳气的准备~到时晒背、晒伏姜,记得统统都提上日程啦~

朱镇华教授提醒大家

夏至养生,“三避”为先

夏至已至,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此时温度高,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损伤。夏至养生应遵循“三避”原则,即

避暑、避湿、避寒,

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

朱镇华

中共党员、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湖南中医、中西结合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门诊时间

:周三上午、周六上午

本文资源部分来自网络,感谢

设计、排版:

华小编

监制:朱镇华大夫工作室

投稿邮箱:16009435@qq.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喜欢记得在看

分享转发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