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阳历7月7日,阴历五月二十四,小暑。
小暑,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标准的说法是“气”,属于量的积累,未形成质变。
往年的小暑在阴历六月初,而今年却在五月下旬,七天后,就是7月13日才入六月;第三候开始,即7月17日,就是夏至后的第三庚,庚戌日,三伏天的开始。
宇宙星象
“夏至后十五日,斗指丁为小暑。”咱老祖先伏羲,从头开始就建立了天地人的观念,“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了解自然,顺应天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现,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地球法则孕育而成,宇宙是老大,“六合”的核心是北斗七星,北斗的指向就是地球节气的“指南针”。
严复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对抗自然,就一事实上会挨打,科学家说了,从1500年至今,地球上对抗自然的生物已经灭绝了200多万种了,许多名贵中药,都成了自然保护品种了,中风脑梗必须用的犀牛角,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顺应自然,因时之序。
《黄帝内经》说:“其生五,其气三”,“五日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四时一岁。”五天是变化的基础,就是量变的过程,所以叫“其生五”,形成了一个候,当然这个时间点不是随便找的,而是有严格的起始,每一候又是一次质变,三个候就形成了一个节气,六个节气的量变完成了一次质变,于是改变了气候,形成了我们说的四季,节和气是两个概念,节是质变,气又是量变,能量的积累过程。
|杏华饮|
地球受太阳和月亮的影响,所以有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三历合一,是太史公的主意,他老人家的主业是负责历法天相,提醒纠正皇帝执政的,别总以为他和汉武帝矛盾深刻,哥两都是套路,如果全听司马迁的,中国绝对没有这么大的版图。我们常说的公历和农历,一个以太阳为标准,一个以月亮为标准,起初叫做“太初历”。而二十四节气是标标准准的太阳的产物,今天太阳在黄经105度,日躔井十三度,就是在二十八星宿井木犴旁边十三度的位置,井木犴是南方朱雀的第一个星宿,《史记天官书》中就提到:“东井为水事”,井宿由八颗星球组成,它的形状就像水井,所以才有了这个姓的,至于木犴,则是五行和性格了,井宿五行属木,犴则是野狗的意思,为啥是野狗?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转到我们的南方。
中国的二十八星宿,和西方的十二星座,其实就是认识、称呼、角度的不同,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天体的任何一个星球,这个井宿,在西方十二星座称为双子座,有意思的是西方星相学则把6月22日至7月21日出生的人并入巨蟹座。
《黄帝内经》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太阳月亮对于地球已经是顶天的领导了,但是他们仍然要受星辰的制约手领导,这就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吧。
《黄帝内经》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日月星辰的影响,不只是穿一件衣服,吃一碗饭,还会干预到我们的简单养生和治疗,针灸,是针刺和艾灸两个意思的组合词,就必须参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进行,不能想当然,不然想着是前门驱虎,结果却是后门迎狼了。小暑后,减少针灸,有出血的可能。这就是岐伯说的“法天则地,合以天光”了。想扎针儿,破皮出血,就得知道气流适合不,简单吧,飞个机,狙个枪,都得知道风力风向风速呢,何况是往身体里加入物质呢。不伤就是养,别整那个“饮鸩止渴”,“引狼入室”。
|福临汽水|
五日一候
“五日一候,三候一气”,量变的积累形成了质变。小暑有三候:第一候,温风至,呀!天太热了,是说从今天开始刮风都是热的,其实,古人的本意是说凉风又来了,物理学上温差导致的空气流动才能形成风,夏至一阴生,尽管是温风,也是阴气始生的结果,所以古人说“风主凉”,小暑是热极而温。风,今年的特产之一,说明温差一直存在,《黄帝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避风是健康的保证,别吹个口歪眼邪;第二候蟋蟀居壁,蟋蟀得阴气而生,这一候可不是专指蟋蟀,还包括蜻蜓、知了等等,都开始频繁活动了,小暑的阴气远胜于夏至,虫才活动呢;三候鹰始鸷,又叫“鹰始学习”
节气卦律
《易》经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并不是迷信玄学,而是大数据的结论,我们今天的大数据所要目标,就是建立可以预测未来的体系,“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易》经是通过已经建立的大数据模块,预测未来的科学。
我们的祖先把二十节气和易经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块,小暑就属离卦六二,黄离,元吉。
我们祖先的标准化是从“律”开始的,律分为六律六吕,律为阳,吕为阴,它们以黄钟为基础,对应着阴历十一月,为一阳生之时,小暑平常年份,是在阴历的六月份,所以叫做“六月节”,律形成于月亮影响的阴历,六月是音律是“林钟”,“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建立一个紧密联系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理念深入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自然合人,人就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
圣人说:音乐是用来修养德行的,能够修养德行的音乐才是正音,品德端正的人创作的音乐才能帮助自己和别人养生,音乐养生得合律。
不妄作劳
六月在《黄帝内经》中为脾月,是由夏季往秋季过度的一个月,古称为季夏,就是小三呗,夏天的最后一个月,离卦就像一张大网,而井宿八星也是一张大网,知道中国文化的厉害了吧,所以,小暑,咱这部大手机无论开机与否,都会自动入网,养生家说小暑以后,做事保持低调平和,别得瑟,别过量运动,出汗亡阳,咱可是在天网的监视之中。
游泳可是夏天的专利,庄子说:“富贵者,不以养伤身。”游泳解暑降温也有讲究,《养生仁术》说:“勿专用冷水浸手足,防引起狂邪之风犯之,令人疯病,体重气短,四肢无力。”听着就可怕,病都是日积月累来的,“初虽不觉,久必成疾。”在文言文里,“疾”是小毛病,“病”才是大问题。古时候很少大病,是因为很少有能从小病滑过去的,大部分都被预防和治疗了,等得了大病再治,“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黄帝内经》提倡治未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凤还巢|
现代科学也发现,小病没有治好,就会被“隔离”在体内,不能自动“修复”,经过很长时间的和平共处,直到“隔离”区壮大了,混成模样,就会对人体展开“革命”,那个时候,可就真的要了命喽,昼夜节律就是这么说的。
小暑,少上山,雾露重;少下河床,有突发洪水的危险;不伤树木,不剪草、不伐树,古人称为“修已德”,不过成熟的果子还是可以采摘的,物壮则老,老就是成熟,成熟就必须离开母体。
小暑能出汗,但不适合过度运动,一怕中暑,二怕汗出亡阳,冬天骨头疼。今天的错,明天还。
起居有常
小暑后十点前睡觉,四点左右起床,顺应天道,这可是“昼夜节律”,科学家的成果,诺贝尔的大奖。太阳是最重要的大道,阴阳的总把头。
不能在湿地睡眠,不能洗澡后睡眠,不能露天睡觉,这是《琐碎录》上说的,“暑月不可露卧,勿沐浴当风,慎贼邪之气侵人。”就是避风呗,都怕湿,其实风才是“百病之长”,无风不起浪。三乙主张开空调,但要微风,25度左右,不能直吹身体,空调比自然界的风好控制多了。睡眠一身汗,夏天是因为天热,冬天就会形成盗汗,那可是精血。
衣服有时
《礼记》中有专门记载皇帝的行套:“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路,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一切都是红色的,这套装备,早在仲夏就开始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天子居太庙”。皇帝的行为是全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同的气候衣服也有变化,所以,古时候的天子在小暑还有另一套装备,“一辈子衣苑黄,服八风”,穿黄颜色的衣服,这套服饰非常适合今年的天气了。
总结古人的意思,心血管功能不理想,脾虚体寒之人,可以多穿红颜色的衣服;大部分人可以穿黄色的衣服。
小暑以后,湿热的气候会增加,湿热气候,女性身体伤害最重,有些女性会因为气候的原因出些故事。衣服以轻薄为主,随手还要带一件预防“不测风云”的风衣,尽量避免受湿,做人以稳重为主,尽量避免被人轻薄,还预防突然降温。
|茗可茗|
三日一沐,五日一浴
说到解决湿热,就要提到传承几千的“六月六,洗大象”了,大象,大概是曹冲称象才来到中国中原的。可以推测这句的时间来历了,洗大象是指泛,意思是给动物洗澡。
六月六,是疏导治水大获成功而建立王朝的大禹的生日,普天同庆。
明朝有位喜欢调戏妇女的唐寅唐伯虎,号称“四才子”之首。有一年三月三也是古代固定的洗澡之日,有位粉丝从外地来看唐伯虎,恰逢这位老哥洗澡呢,不能相见,是不是觉得奇怪,一个洗澡,怎么就影响会客了呢?有那么长时间吗?真长,洗澡这事也是有明文规定的,皇帝洗一次澡需要两个小时,其中只有半个小时在水里,其它时间都是让皮肤干爽的时间。中国古代的官员休假,理由就是回家洗澡,叫做“休沐”,秦汉是五天一“休沐”,唐朝则是十天。
再说那位粉丝,没有见到偶像。到了六月六,唐伯虎正好到了这位粉丝的家门口,打算入门拜访,结果,这位粉丝牛气了,“不见!”理由是“哥正洗澡呢!”唐伯虎一听,心知肚明,这是给我使脸子,小样,不见是吧!他在粉丝家墙上提诗一首:
君昔访我我沐浴,
我今访君君沐浴。
君昔访我三月三,
我今访君六月六。
同样是洗澡,我洗的是人的澡,你洗的是动物的澡,言外之意,嘿嘿!没文化真可怕。六月六,给家里的宠物洗个澡。
《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受了湿,浑身上下不舒服,有气无力,手脚软弱。
三乙推荐一款自已就可以做的“爽身粉”,用上好医用滑石120克,细甘草粉20克,拌匀,每次洗澡后擦干身体,然后扑在身上,可以去暑降温散湿,如果出现中暑的症状,还可以温水送服一克,这个在医典里叫做“六一散”,专门去暑、防暑,既然是防,当然可以预先喝了。
|中药腰封|
“六一散“,真是居家旅游必备之品,记住了,只能夏天初秋使用,冬天用会腹泻的。
“受人一鱼,不如受人一渔。”这个处方可是经过亿亿万万次验证的。
夏天“三日一沐,五日一浴”?太难了!一出汗就得犯味。科学家可不是这么说的,咱的汗是香的,这是大数据的结论,别不相信科学,骗人不是真正的科学。汗招来细菌才会犯味呢,《黄帝内经》说:“肝味臊,心味焦,脾味香,肺味腥,肾味臭”。不同汗的结构招来不同的细菌,科学家也发现,身上的味道其实是身体健康状态的语言,糖尿病人会出烂苹果味;胃癌身上有血腥味;尿毒症病人会有尿臊味;肝癌、肝硬化会有老鼠臭味,老鼠啥味?抓一只养着就知道了。
厉害了,我的汗!
《黄帝内经》说:“夏不伤暑,秋不痎疟。”小暑后出汗可以解暑,汗多又会伤精血,不出汗则会增加得病的概率,中暑,无论阴暑、阳暑,都必须及早清理干净,以免秋天引发霍乱、痢疾,或者疟疾。
大半年过去了,《大道行事历》中的三乙养生汤,尊重自然,“纠天人之际”,调整身体与自然的适应能力,巴实。
不伤就是养,知养得长生。如果每一个节气都真正健康,如果每一天都真正健康,那健康长寿就是必然结果了。
僅和五味
骨正筋揉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
僅道如灋
長有天命
語出《內經》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