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如何正确解“暑”,没有文化还真不行 小暑如何正确解“暑”,没有文化还真不行小暑如何正确解“暑”,没有文化还真不行

小暑如何正确解“暑”,没有文化还真不行

一、小暑简述

(一)小暑的时与度

小暑的黄经度数

小暑度数信:以六月节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

201

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05度

天地能量主运:土炁信德能量输布期

人体脊椎对应:第4胸椎体(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实为第

前后节气:夏至,小暑,大暑

在年度周期律之中,每年的24个节气变化内,存在着两个“暑”,并且以小与大分别表示能量的强弱。暑,在天德能量的物相呈现中具有显著的能量特征,《大雅》里面保留着“暑”的文化定位,即“温隆虫虫”,但是在解析上,后世却并未从五运六炁(气)的本义中抓住内在的本义,而是掉入意识哲学文化的层面当中,以衍生义取代了本义。

(二)小暑天气气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暑,六月节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具有表示炎热的意思,但炎热并不是暑的全部含义。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热之中又分为大热、小热,月初的时间段内是小热,进入月中旬以后才开始大热。在小暑期内全国各地都还没到最热的时间段。这一段解析,可以说只是从治事和物相方面谈论了小暑以及暑的意义。

物相治事的小暑时节,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华北、东北地区,则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开始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三)

小暑的物候

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

小暑的寻根与探源

(一)“小”的字源与字义

小的字形演变

“小”,象形。甲骨文像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

”。本义:细;微。与“大”相对。《说文解字·卷二·小字部》:“物之微也。从八,

见而分之。”《徐曰》:“‘

’,始见也。八,分也。始可分别也。”

《周易·系辞》:“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周易·泰卦》:“小往大来。”《左传·襄三十一年》:“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庄子·列御寇》:“彼所小言尽人毒也。注:‘细巧入人为小言。’”这说明,小,同样具有正负、善恶的不同属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甲骨文的“小”,象形三个细微点从天而降,实际上喻示的是天道的“德畜之”而“三生万物”从细微开始,质象生成物相不离三。

上图中

篆体的第四、第五字形,非常形象和直观。第四个是“玄之有玄”的“玄”字与“小”相结合;第五个则是“八”向两侧分开,而玄曲波从中流灌下来,使天德质象能量运动的玄曲韵动波直观地获得表达,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小”的慧识悊学文化本义,使“德一”能量所具有的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特征获得了象形与表意,尤其值得重视。

(编者注:质象境,即人类慧识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万物能量属性,是相对于智识所感知的肉眼可见,仪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观存在。物相和质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具体方式。)

老子对“小”的修身学的定义是:“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可见,只有实现意识的无欲境界、少欲境界之时,以及复归于德和道时,才能真正慧识于本义上的“小”与“大”,明白古代圣悊造字的真义和原义

(编者注:

道德根文化依据人类精神系统的分期,分为性识悊学文化期、慧识悊学文化期、智识哲学文化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期四大分期。其中性识悊学文化期和慧识悊学文化期在

2500

年前的轴心时代之前,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全脑和心脑立体运用生理基础上的立体悊学文化,代表人物有伏羲、黄帝、老子;智识哲学文化期,所调用的大脑工作区间是人类左脑的质层和皮层以及右脑皮层,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汉代及以后则进入意识哲学文化期,意识哲学文化诞生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左脑皮层思维,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朱熹等

无论是金文中字形下面是“子”的“小”,还是篆体的“玄之有玄”的玄韵波的“小”,我们都要从细微处进行把握,因为这些都是质象“德一”能量、天德地炁能量的一种形态的表述。而只有在静定当中,我们才能够感悟到,这种能量流是如何以“小”的形态,进行它的无所不在的传输、韵动以及变化的。

(二)“暑”的字源与字义

暑的字形演变

汉代的《说文解字·卷七·日字部》中是站在物相的层面解析文义,抛弃了质象的本义:“暑,热也。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这个解释表明,在意识哲学文化期开始以后,文化界对于“暑”的解析仅仅用于治事,抛弃了修身,丢失了人“文”的本义。

《说文解字注》中,也同样跟进了这种说法:“暑与热浑言则一,析言则二。故大雅:温隆虫虫。毛云:温温而暑,隆隆而雷,虫虫而热也。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故溽暑谓湿暑也。释名曰: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热,热也,如火所烧热也。”

“暑与热浑言则一”,意思是说,暑与热混起来谈是一个意思,所以就该允许用热字来解析暑字,这还是站在物相治事的角度解析暑和热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暑和热分解开来,进行字义的探讨。

热,是现象感觉,器官的知觉,白话常常使用热字来涵盖众多的知觉现象。

暑,有其特定意义,《大雅》里面这段话,还保留着“暑”的文化定位,那就是“温隆虫虫”,但是在解析上,人们又掉入了意识哲学文化的“以意解慧”当中。“温隆虫虫”

“温”,应当是指春温夏热之“温”;“隆”,则是指夏季多雷电时降雨;“虫”,甲骨文表意就是精虫,指生命产生的最基础物质,“虫虫”,则是指万物生命繁殖的虫与虫相互交会。也就是说,所有的动物类,以虫而繁衍同类生物这一特征,在这个时期,获得了自然能量的成长。

历史上,在慧识悊学文化隐退出社会主流文化领域以后,智识与意识哲学文化无法全面而正确地解读慧识悊学文化由内文明诞生的“文”义。但是,我们依据一元系统论,并不难觅迹寻踪地找到文演变为字的脉络,再依据字而回溯于文,找出古圣用“暑”不用“热”的根本原因,从而引领我们在验证内求法的文明、提升精神品质的道路上,能够找到一个纵横阖辟出入自如的文化出路。

在“暑”的文义解析方面,还需要与“者”“煮”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才能从慧识悊学文化的深度上了解其本义。

“者”文解析

在古代一些著名的重要经典中,“之乎者也”是高频率使用的字和文。其中,“者”文,就是修身内文明中出现的文之一,它的内显区就在我们的下丹田之中。如果经典诵读的声和音都把握得正确,能够产生音,产生音频振荡的“

”玄韵及宫商角徵羽的韵律,内文明中“者”文的位置就会在这个区域呈现出来,并且可能由于诵读中的音频谐振作用,音发丹田而谐振于面,在面骨区出现“者”形的文。

这种对文在体内的验证,虽然是诞生在慧观内视的状态下,但是对于尚未进入慧识图象思维的人,也同样具有一种提示作用,这种作用即是想象力训练的“正善治”引导功用。用观文的正善治的方法关注我们下丹田,可以引导尚不能观察到文的人,进入到能够观察的阶段,从而产生图象思维能力。内观诵读的想象力训练方法,在幼儿、少年、青年阶段的实践中,比较容易诞生图象思维力的雏形,壮年、老年期则效果较缓慢。

当我们用“者”文在下丹田进行观察的时候,运用正确的想象力,在这个区域观“者”文,就会发现“者”文具有五行聚合的作用,可以把心肝脾肾肺五行的信息,甚至是三焦的能量或者信息,都在此处产生集中提纯净化。

在我们面部的面骨上,也可以发现“者”文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我们的整个面孔,有两条眉毛、两只眼、两条法令文,以及口,等等。两个颧骨的结构体,都与“者”文紧密相连,全息性地反映在面部上。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就是因为中国古代研究生命学的人早就发现了“五臓之华显于面也”的奥秘。内臓的精华,各种能量的强弱,都会在面部反映出来,先天信息反映于骨骼,后天信息反映于肉和皮,以及皮肤上的文,甚至皮肤上的毛,等等。因为面部能够反映出内五行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信息,以及能量的强弱和其中的主次关系,所以,一位高明的中医,常常能够观面而知病。

(三)小暑的词义

《礼记正义·月令》:“谓之小暑大暑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小大,月初为小,月半为大。(谓之处暑者,谓暑即将退伏而潜处)”。

《黄帝内经·素问·天玄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暑是中医学“六淫”之一,暑与寒相对应。

《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气详解》:“小暑,六月节【其卦为遯二阴之月也】。小,微也,是月极热,月初犹小,故谓之小暑。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盖初伏夏气虽炎蒸而暑热尚微,故曰小暑乃六月之节也。”

小暑大暑,暑文的顺四时之修身,根据五运六炁(气)的变化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差别,并以“小”“大”为度与数来实行区分与界定,从而有着小暑大暑之命名,而并不是单纯因为热度的大与小,产生了小暑与大暑之说。

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将质象与物相一体而论,修身与治事一元而言,才能正确地把握而不失于根。

三、小暑的正善治养生

(一)小暑修养脾臓

1.脾臟四季旺

《遵生八笺·脾旺四季论》中对于脾臓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脾臟属中央土,旺于四季,为黄帝,神肖凤形,坤之气,土之精也。脾者,裨也,裨助胃气。居心下三寸,重一斤二两,阔三寸,长五寸。脾为心子,为肺母,外通眉阙,能制谋意辩,皆脾也。口为之宫,其神多嫉。”

译文:

“脾臓在五行中居中央属土,脾土能量在四季都很旺盛,而进入小暑以后,土运中的脾臓正处在夏季火生土的旺盛期。主理脾臓之神的形名是黄帝,外貌很像凤形,占据坤土的气,是土之精。脾有“裨益”辅助的意思,是说它可以助养胃气。位置在心臓下三寸处,重一斤二两,宽三寸,长五寸。脾土是心火之子,却是肺金之母,在外部体表通达于双眉头之间区域,能参与出谋划策、思虑善辩,都是脾土意的特点。口是脾的宫室,脾阴神妄意,容易产生嫉妒的情感。”

“脾无定形,主土阴也。妒亦无准,妇人多妒,乃受阴气也。食熟软热物,全身之道也。故脾为五臟之枢,开窍于口,在形为颊,脾脉出于隐白,脾乃肉之本意处也。谷气入于脾,于液为涎,肾邪入脾则多涎。六腑,胃为脾之腑,合为五谷之腑也。”

译文:

“脾臓没有固定的形状,主理五行中的土,属阴土。妒也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女性容易生妒,是阴气所致。饮食上接受熟软热的食品,这是适合全身生理需要的护养规律。“全身”,保护生命之意。所以脾是五臓的枢纽,其窍在口,外形在脸的两侧,脾脉从隐白穴发出,主肌肉。五谷之气进入脾臓,在体液表现为涎水,肾的病邪进入脾臓,就会引起涎水的大量分泌。在六腑中,胃是脾臓的腑,六腑都是五谷的腑。”

“口为脾之官,气通则口知五味,脾病则口不知味。脾合于肉,其荣唇也,肌肉消瘦者,脾先死也。为中央,为季夏,日为戊己,辰为丑辰未戌,为土。其声宫,其色黄,其味甘,其嗅香,心邪入脾则恶香也。”

译文:

“口是脾臓的宫室,脾气通畅就能尝知五味,脾臓如果有病就感觉不出味道。脾对应于肌肉,它的旺盛表现在口唇的润泽上,肌肉消瘦的人,说明脾臓的功能已经衰弱了。在方位上,脾居中央,在时令上,脾属夏季第三个月,在时辰上,脾对应的日辰属戊己,时辰是丑辰未戌,属土。在五声中属宫音,在五色中属黄色,在五味中属甘,在五臭中属香,如果心臓的病邪进入脾臓就会厌恶香气。”

“脾之外应中岳,上通镇星之精。季夏并四季各十八日,存镇星黄气入脾中,连于胃上,以安脾神。脾为消谷之腑,如转磨然,化其生而入于熟也。脾不转则食不消也,则为食患。所以脾神好乐,乐能使脾动荡也。故诸臟不调则伤脾,脾臟不调则伤质,质神俱伤,则人之病速也。”

译文:

“脾臓在外对应的是鼻梁,与天上的土星之精相通。在六月和四季各后十八天,存想土星的黄气进入脾臓中,连接在胃上,能够安定脾神。脾是消化谷物的臓腑,就好像转动磨盘研磨那样,把外来的食品转化为人能吸收的营养。脾臓不转动食物就不消化,反而引起饮食疾病。因此脾神喜欢音乐快乐,音乐能使脾气动荡。所以各个内臓的功能出现不调就会伤脾,脾臓不调就会伤人的体质,体质和精神都受到伤损,那么人也就很快会生病。”

“人当慎食硬物,老人尤甚。不欲食者,脾中有不化食也。贪食者,脾实也;无宿食而不喜食者,脾虚也;多惑者,脾不安也,色憔悴者,脾受伤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肌肉鲜白滑腻者,是脾无病征也。”

译文:

“人们应当谨慎勿吃冷硬食物,老人尤其要注意。不想吃东西的人,脾臓中一定有不消化的饮食。贪吃的人,说明他的脾臓功能亢进;不是因为积食而又不喜欢食的人,说明脾臓功能虚弱;多猜疑的人,脾神不安稳;神色憔悴的人,是因为脾臓受了损伤;喜欢吃甜食的人,是脾气不足的表现;人的肌肤鲜嫩洁白滑腻,是脾臓没有病的象征。”

“肺邪入脾则多歌,故脾有疾当用呼,呼以抽其脾之疾也。中热亦宜呼以出之。当四季月后十八日,少思屏虑,屈己济人,不为利争,不为阴贼,不与物竞,不以自强,恬和清虚,顺坤之德而后全其生也。逆之则脾肾受邪,土木相克,则病矣。”

译文:

“肺邪到了脾臓就喜欢唱歌,所以脾臓有了疾病应当用‘呼’音吐纳治疗,‘呼’可以除去脾臓中的疾病,发烧时也适宜用‘呼’出的办法。每个季节最后一月的后十八天,应当排除思虑,克制自己而去接济他人,不要为名利去争强好胜,不要暗怀鬼胎去算计他人,不要和物争胜,不要自我恃强,应该恬淡平和清虚,顺应坤柔载物能容的品德,然后才能使生理得到安康、保全生命。如果违背了这个规津,就会使脾肾受到病邪的侵害,土木相克,就导致生病了。”

这些论述高度浓缩了脾的特点。因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一个月的后十八天,都是脾土旺的时候,所以夏至以后,五运中的土运正当其时。修身中的炼己,阴己土转阳戊土,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那么对我们的后天之本进行充实、补充、净化、提升,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修养脾臟法

修养脾臟,应当以静为主,适当运动,避免大动。《要略》中介绍过的“鸣天鼓”,就是修养脾臟的好方法。

《遵生八笺·修养脾臟法》:“当以夏季之月朔旦,并三季后十八日,正坐中宫,禁气五息,鸣天鼓二十四通,吸坤宫黄气入口,十二吞之,以补呼之损也。”

这段话是说,六月朔日与旦日,以及六月后期的十八天,每天应择正时上坐,三调用中,内视中央脾土,调练鼓琴闭气方法五次,然后鸣天鼓二十四次。鸣天鼓者,以两手抱脑后,用中指、食指二指叠起,弹击脑户、玉枕处,二十四次。这时候,还应当与自己大脑内形成的骨传导同步,进行观音、闻音

(注:观音指运用返观内视的方法,在身体内观察音的质元形态及其运动规律。闻音指通过修身开启耳识的先天功能以后,运用先天耳识来捕捉与声相伴的音)

。如果能同时把这个音感悟到,或者观到,效果就更好。然后,运用想象力吸宇宙坤宫黄色能量之气入口,共十二次,分别吞到脾胃中宫内,以补充在运用“呼”字诀过程中的损耗。

3.相脾臟病法

脾热者,鼻赤黄而肉臑;脾虚,则腹胀鸣,成溏痢,食不消化。脾风,则多汗恶风,体上游风习习,四肢无力,举动懈怠,不思饮食,足不能行,脚下胀痛。脾恶湿,食苦以燥之。

又云:脾病欲缓,食甜以补之,苦以泻之。脾病,当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苦逆气,小肠急痛下泄,足重胫寒,两胁胀满,时作呕吐,气满充心,四肢浮肿。

宜服诃梨勒丸,处方:

(编者注

仅供专业医师参考)

干地黄一钱牡丹皮一钱薯蓣八分泽泻八分

茯苓八分川芎八分山茱萸九分干姜三分

诃梨勒皮十分荜拨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地黄汤下二十丸。

《遵生八笺·调摄四时笺》

译文:

“脾臓有热邪的人,鼻子是赤黄色的,而且有肉隆起;脾气虚,就会有腹内肠鸣现象,大便稀薄,消化不良。脾臓有风邪,就会多汗、恶风、体上游风习习〔体表麻痒若游风流行的样子)、四肢无力、举动懒散、不思饮食、足不能行、脚下胀痛。脾恶湿,应当用苦味的食物去干燥它。

又说:脾臓的病有所好转的时候,应该吃甜食去补养它,用苦味去泻它。脾有病,在脐的下部会感到一股可移动的气,按重一点会感到痛,也好像是一股逆气,使小肠急痛、下泄、足沉重,小腿内侧的胫骨有寒,两胁胀满,时常呕吐,气满充心,四肢浮肿。”

六月天,脾出现疾患时,可以用这个处方,用时自己配制即可。

(二)身识养生

1.《灵剑子》导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举,前屈,前后同行。至六月半后用之。去腰脊脚膝痹风,散膀胱邪热。

首先用平安诀端坐,然后用龙爪、虎爪的变换活动手指,之后十指相扣,翻转手腕,掌心向上翻举,抬升三次;然后,充分前倾弯腰,双臂在身后同样向上推三次;最后再左右扭一扭身体。这是一种适用于季夏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排除经络里面的邪风、邪热等等。

2.脾臓导引养生法

脾臓导引图示

(l)可大坐,伸一脚,以两手向前反掣三五度。手推出去以后,左手手掌反向向外运动,让大拇指鱼际肌能够朝天,掌根用力,掣三五次。

(2)又跪坐,以两手据地回视,用力做虎视,各三五度。就像一只老虎蹲踞在那里一样,头左右探一探,想象自己是一只老虎在虎视天下,能去脾臓积聚的风邪毒气,而且又能消食。

3.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小暑

小暑坐功图势

运:主少阳三气

时:配手太阴肺湿土

坐功:每日丑、寅时,两手踞地,屈压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即:每天l~

时期间,两手于背后撑地,十指尖朝后,胳膊伸直,左腿向前伸直,脚跟着地,右腿折叠使大腿压住小腿,目视在脚尖,并使身体重心向后移,然后向前移。如此两脚交换,动作相同,各做十五次。最后做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主治:腿膝腰髀风湿,肺胀满、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手挛急、身体重、半身不遂、偏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不常。

(三)

口识养生

(编者注:读者参阅《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

、小暑的民俗文化

(一)

伏日祭祀感恩

每年的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伏日之“伏”,对于内修其身的人而言,就是要收摄自己的身口意三识,清净心、清净意,关注身国内而用“暑”文修身;对于外用的治事而言,则是要有“隐伏避盛暑”的意思。

伏日祭祀感恩,首先是要用于每个人的身内,这种现象远在先秦时已见著录。古书记载,伏日所祭乃“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传说炎帝让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地球上五谷孕育生长旺盛,从此人类再也不愁衣食。所以,人们为感谢炎帝的功德,便在每年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便有了在伏日祭祀感恩的礼仪。

而在修身实践中,内与外也要同步求证,实现天人合一,这个感恩和实践的过程,却是要在体内同步有所体悟。

(二)

治事养生之宜

《便民图纂》:“六月六日,用井花水,以白盐淘于水中作卤,新锅仍煎作白盐,以此盐擦牙毕,以水吐手心内洗眼.虽老犹能灯下读书。”

《灵宝经》:“六月六日,宜修清暑斋。”

《云笈七签》曰:“六月六日,沐浴斋戒,绝其营俗。”

《关西旧俗志》曰:“六月六日,取水收起,净瓮盛之,一年不臭。用以做醋酱腌物,一年不坏。”

)治事养生之忌

《杨公忌》曰:“初三日不宜问疾。”

《仙志戒》:“六月六日,忌取土开掘。”

节选自熊春锦先生著《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略有编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ISBN:978-7-5117-2908-8。如有转载,请保持图片与文字内容原样,勿擅自编辑,并须注明书名、作者与出版社。

本文整理编辑:道德知音论坛,

德慧智国学教育网站,德慧智国学在线书院提供支持!

“中华道德根传统文化的法则就是修身治世,要求我们“

尊道贵德,敬天爱地,顺天应己,治己事天

。”这四句话高度概括老子五千言对我们的要求——通过内圣外王达成内成外就,再来无私的奉献服务于苍生!

摘选自熊春锦先生相关讲座书籍

看完后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懂得分享的人,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更多系统国学智慧,请关注朴素爱屋微信平台

国学版块

当代著名国学家、教育家熊春锦先生创立的中华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于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创立的易道文化、黄帝创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创立的德道文化为理论基石,根据生命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确定教育体系;目前,德慧智国学教育已经向全社会推广了十几年,已超过百万人从中华传统根文化的教育中获益。

为了方便更多家庭感受传统道德根文化与德慧智教育,我们推出线上公益的28天亲子学习打卡活动!希望通过28天的亲子学习,不仅增加家长与孩子的感情,更让孩子获得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进入微信打卡小程序报名亲子活动

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从今天开始陪他一起诵读经典吧!

更多理论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动,请关注本号相关置顶文章及爱活动版块

让我们一起“收获健康传递爱”,帮助自己和家人获得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最新资讯和活动,

通过公众号“

purelovehouse

”导航菜单

“美食”,“健康”,“亲子“

,”乐活“

,“心灵”,“朴门”,

等可获得为朴素爱屋家人收藏的各类丰富健康

主题内容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