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客家人祭雷神 惊蛰,客家人祭雷神惊蛰,客家人祭雷神

惊蛰,客家人祭雷神

惊蛰日雷

坤宫半夜一声雷,

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

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

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

守株不动任春回。

惊蛰,客家人祭雷神

农历二月初五前后,斗指丁为“惊蛰”,相当于公历三月五日至三月七日期间。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涉及动物物候的节气。其直接含意是指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虫类动物开始惊醒,要出土活动了。“蛰”是指动物冬眠时候,潜伏在泥土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为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其实这个说法不太适合长江以北地区,因为这时候北方几乎是不可能出现雷鸣的。

春雷乍动,百虫始出,这时泥土的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各客家聚居区,除了四川西部客家要到清明时节才能听到春雷之外,均在雨水、惊蛰期间就可闻春雷初鸣。宋代诗人张元干《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诗云:“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惊蛰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

春雷乍动,始有雷声。

客家人非常重视惊蛰节气,认为惊蛰闻雷则年岁丰稔,反之,如惊蛰不闻雷声,就意味着是年要歉收。对于农耕为主的客家人来说,惊蛰闻雷即意味着春耕开始繁忙,没有停歇。诚如唐代诗人韦应物诗《观田家》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俗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冇停歇”。如果惊蛰有雨,则整个二月都多阴雨,温暖而潮湿。客家俗语曰:“惊蛰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壮族社会也流行“天上最大是雷公,地下最大的舅公”的俗语。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壮族的舅权作用相当突出,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另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均享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经常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禁止人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般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不断科学化,风、云、雷、电便不再神秘,原本经常的、隆重的祭祀或消失,或转换。但客家人对雷神、雷公的信仰却依然如故,其一,客家地区虽然难觅专门的雷神庙,却各种庙观不同程度地供奉着雷神,如粤北翁源县六里李垅曾姓白庙,主神是三头六臂的盘古大帝,其辅助神祗包括雷神共十二尊:左一土地;左二掌庙;左三玉女;左四金童;左五判官;左六三面大王(盘古);左七洞主;左八五谷仙师;左九禾花小姐;左十金花小娘;左十一管水龙王;左十二雷公大神,左右分列顺风耳和千里眼。其二,客家先民在长期的雷神膜拜中,得出许多与农耕有关的知识结晶,有关“雷神”、“雷公”的农谚广为流传:“正月雷鸣二月雪”,“正月玩过,二月趟过,三月雷公猛雨也要做”,“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唔多”,“雷响天边大雨连天,雷响天顶有雨唔狠”,“雷打秋,薯子甘薯对半收”,“九月响雷公,十个豆子九个空”,“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十二月雷公叫,猪仔贵过猫”……其三,雷神信仰已融贯于各地客家的岁时生活或民俗禁忌。如广西博白客家在土地节(即社日)时要用糯米做糍粑吃,并且一定要放上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又如闽西永定县高陂乡西陂村迎春牛仪式,巡游队伍由清道锣、“报马”、“恭接新春”大匾、高灯、“春花队”、“故事队”等组成。“春花队”有几十盆鲜花、瑞草、盆景,每盆置一花架上,由两人抬着。“故事队”所装扮故事则首先是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而后是雷公电母(当地客家俗称“电婆”)、文官武将、戏剧人物等。主要流传于粤东客家地区、俗称客家《一年使用杂字文》的《年初一》曰:“大塅之中无田坎,最怕溪水冲泥沙;又请雷公并电母,风伯雨师加虔诚。”就是说如果发生雨涝灾害,则比祭祀雷公电母以消灾却难。而成都客家则忌捕捉晴蜓,认为蜻蜓是雷公饲养的鸡,捕之易遭雷击。此外,成都客家曾经非常流行的画水、画蛋巫术信仰,其所迎请诸神也必有雷神菩萨,以及观音、药王、西天佛祖、文武财神、九牛祖师、八大金刚、眼光菩萨、延寿神尊等,诸神共同为病者去灾祸,开吉门,退病根。

客家人惊蛰期间祭祀雷神的活动有三个方面。其一,惊蛰日专门祭祀雷公。惊蛰节气之交,人们便摆上供品、焚香烧纸祭祀雷公,以祈本年人畜平安、雨水充足。惊蛰祭雷神的习俗,在江苏吴中地区也很盛行。其二,惊蛰期间适逢社日,客家社日祭祀土地、地母,一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者迎接生命之神的复活。生命之神复活的象征就是惊蛰雷鸣,客家人在社日祭坛上,除了膜拜土地,还敬拜天神尤其是雷公,并以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嬉戏郊野、男女聚会等喜庆方式恭贺雷神的苏醒。其三,同样是惊蛰期间,二月初三乃文昌诞日,其中同样有祭雷神的因素。据专家、学者们考据,文昌帝君的原型或雏形就是雷公。据常璩《华阳国志》卷二记载,梓潼神在东晋以前是恶子信仰,而恶子神可能源于古老的雷神信仰。综合宋代的文献记载,可知梓潼当地又传说恶子姓张,系蛇精。

文昌帝君的形成经过了从雷神、星神、树神、蛇神到人神的复杂变化。《史记天官书》载曰:“斗魁六星、戴匡曰文昌宫,皆天神,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也。”《春秋元命苞》云:“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先秦时,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便有雷神庙,人称善板祠。根据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梓潼县灵应庙所供之神即张育。唐代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奔蜀避难,在梓潼县七曲山夜梦张神,将其封为左丞相。事隔百余年,黄巢起义,唐僖宗又逃到梓潼避难。为求神灵保佑,又将张神封为济顺王,还解下佩剑相赠。宋朝时张神又屡受封号,宋光宗、理宗先后追赠圣烈王、忠仁王。于是道士们便抓住机遇,在宋代绍熙六年(公元1196年)以降乩方式,宣称玉皇大帝已将张神封为文昌帝君。

至于雷神诞日,各地差别甚大。

台湾客家地区农历五月十六日“五雷元帅诞”。五雷元帅乃九天普化天尊,俗称雷祖大帝,乃先天阳精之神,居于九天之上。玉清天中穿著九凤丹霞衣,手持金光如意,综司五雷,应化九天,运心三界,总管雷霆都府及二院三司。二院即驰邪院﹑五雷院,三司即万神都司﹑雷霆都司等。台湾地区雷公神像均刻成鸟嘴相,传下凡探访人间善恶时,化成一块石颈,不料某日被一妇人坐在其上,雷公为求其脱身,于是化成公鸡逃走,从此雷公的脸也就长了一张鸟嘴。

中国北方一般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为“雷公诞”,也有以农历六月十六为“雷公诞”的。

赣南、闽西、粤东、粤北等传统客家地区以及江苏吴中地区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雷公诞”,俗称“雷尊生日”。雷公诞日家家户户要吃“雷斋素”,即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

-END-

文字:袁贤民

图片:邓建人

版面:小可

编辑:王晓芹

出品:客家风骨新媒体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伐木架桥,依山筑屋,多少年来,我们的客家先祖,斩荆披棘,从北至南一路走来,行双脚,用汗水,铸就全球客家民系的荣光,请大家关注客家文化平台一客家风骨,我们将与您一起,用专注,热情,点燃自己心中炽热的乡愁与无限的人文情怀。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