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播放键观看惊蛰节气
阳春三月,仲春时节,阳和启蛰。有时春风轻拂,有时细雨绵绵,有时雷电交加,有时急风骤雨。
过了惊蛰,雨量开始增大,干渴的大地,被滋润,草木逢雨开始生长,大地泛绿,一片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景象。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时节,春气荡漾满乾坤,春雷始鸣,花草树木,抽叶的抽叶,开花的开花,百鸟争鸣,百虫出动。
蛰,藏也。惊蛰,就是惊醒藏在洞里睡觉的百虫。
惊蛰过后,雷电频频,大地回暖,“春江水暖鸭先知”,繁华时节终于来了。有道是:“春雷响,万物长。”
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三候
初候桃始华
阳气渐渐生发,从惊蛰节气开始越来越盛,桃花开始绽放。
二候仓庚鸣
仓庚,黄鹂也。黄鹂鸣叫。「千里莺啼绿映红」便是此时的江南春景。
三候鹰化为鸠
鸠通常是指体型较小的食果或食种子鸟类。惊蛰时节,古人观察到天空中雄鹰踪迹渐少,而布谷之类的小鸟却多了起来,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惊蛰的特点
惊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气,天地间的小昆虫、小动物都会在这个时间逐渐苏醒,身体变得灵活,开始寻找食物。
惊蛰的前后,也就是二月二的时候,古人叫做龙抬头。将天地间的气息比做一条龙,原来在地底下或者水底里休息,到了惊蛰的时候,龙就会抬起头来开始仰望天空。天上的雷电也会开始在这个时候出现,也是惊蛰的特点之一。
惊蛰节气养生
起居养生
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气候变暖,人们也就越来越会感到困乏,这就是俗称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
在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心情平静,有利于入睡;
稍微活动一下身体,有利于身体的舒展和放松;
睡前洗脸、洗脚,按摩面部和搓脚心。可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利于入睡。
饮食要清淡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
疾病预防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时节,属肝病高发季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春捂秋冻
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开始频繁。此时,“春捂”不能忘,保持微微出汗,以帮助抵御渐退的寒气,有助于气血流通,顺应阳气的升发。
运动养生
春暖花开,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人们要抓紧这个时间激发体内的阳气。
伸懒腰可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懒腰。
春季散步可以消除疲劳,有助于健康。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惊蛰最佳运动:放风筝
春季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放风筝这项运动同时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作用。春天在户外放风筝除了能强身健体,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还能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排出堆积在身体内一个冬天的浊气,一举多得。是许多养生专家都强烈推荐的春季养生健体好运动。
惊蛰节气,做好防风准备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黄帝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四个节气最猖狂,它能通过侵犯体表使毛孔大开而进入人体。像头部、上肢、背部等人体阳气聚集的部位,特别容易受到攻击。
而人一旦受风邪侵袭就会表现出头痛、头晕、肩背酸痛、鼻塞等不适症状。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做好防风准备。
第一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头颈。
头颈受风寒会带来如头痛、头晕、颈肩胀痛或感冒、气管炎等诸多不适。外出时可戴帽子或系一条围巾,不宜过早穿低领或V领上衣。
第二个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手腕。
因为手腕上有我们心经对应的神门穴,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说,我们体内的元气循环会在神门穴经过、停留。如人体元气足,病自无。尤其是老人需要注意,外出活动时尽量在外套里穿一件袖口能达到拇指根部的长袖毛衣,或是戴上手套。
第三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腰腹。
人的阳气以肾为本,肾居于我们的腰腹部,一旦有风寒侵入人体,肾中的阳气就会被困于下部,腰部以下的循环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软等问题。除借助衣服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温暖腰腹。把手掌搓热后,直接捂在腰两侧处,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即可。
最后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我们的小腿。
要知道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更易受风寒侵袭,“寒多脚下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女性朋友,不要过早换上单薄的裙装,否则容易导致关节炎、妇科疾病等健康问题。
,如何唤醒你的阳气
一眨眼,惊蛰节气已经到来。
“轰隆隆~”,一场春雷,震醒了蛰伏冬眠的虫蚁。世间万物一下子苏醒了过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切都开始恢复活力。
惊蛰后,阳气初升,此时的我们该如何顺应天时养生,唤醒体内的洪荒之力呢?
养阳当“捂”好
春雷隐隐,犹如催促的鼓点,震醒了沉睡的大地,振奋昏沉的人心,也唤醒着人体的阳气,预示着生长的季节到了。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惊蛰后,阳气也在慢慢地向外伸展拳脚,蓬勃发展。
此时,正值“倒春寒”,阴晴不定的天气,很容易让阳气东窜西窜,一不留神就群魔乱舞,甚至从体内溜走。
故而一定要注意保暖,适当“捂”好自己的阳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遵循“下厚上薄,宽松”为好。
同时,还需要警惕“二月春风似剪刀”,虽然春天很美好,但春主风,看似柔弱,却暗藏杀机,无孔不入,病毒、细菌正在蠢蠢欲动。
朋友们出门,要记得防风、戴口罩,别让自己生病。
中医还讲:“动能生阳,也能耗阳”,春天适合运动,但不适合过度,既然不能出门,就在家练练拉筋、八段锦、太极拳、瑜伽、护肺操等温和的运动,还能增强免疫力,注意不可让自己满头大汗。
此外,如果有幸能碰上个大晴天,不妨在阳台上搬个躺椅或者懒人沙发,晒晒后背,有助于从大自然中获得阳气,不过,晒的时候要注意保暖。
做点讨肝儿欢心的事
春主肝,惊蛰后,肝儿就更活跃了。
《素问·玉机真藏论》记载道:“春脉如弦……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春天的脉象有点像刚睡醒的孩子,懵懵懂懂,还有点懒懒的,轻轻摸一摸,中间有点软弱轻虚,而两端就有点硬,暗藏生发之力,这种脉象,就像手轻轻放在琴弦上拨动的感觉。如果此时的你,脉象跳动过强或过软,很可能肝儿疏泄出问题了。
故而,要注意讨肝儿欢心,别让它发怒,同时要注意养阳。如何讨肝儿欢心呢?
睡个好觉
别总是熬夜爆肝,让给肝儿提供一个安静的工作氛围。
保持好心情
别老生闷气、发脾气,如果压力有点大,记得找朋友家人倾诉,同时还可以泡点玫瑰花茶,让肝儿感受一下春天的浪漫,让气血“活”起来。
赶跑体内的“小人”
惊蛰节气还流行着一种有趣的习俗叫“打小人”,最早源于驱虫,春雷惊醒了很多害虫,到了这一天,人们拿着艾草熏家里的角落。
后来,人们认为小人就像害虫一样,会在惊蛰那天出口伤人,就开始流行打小人。
这样的习俗,在中医看来,也不是不可,“肝在志为怒,喜条达而恶抑郁”,可以通过疏泄的方式,打跑身体里的恶魔,比如选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去森林里走走,吸纳自然界的阳气,吐出体内的浊气。
吃个梨
有句老话叫:“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天气渐暖,中医讲“木火(肝火)刑金(肺)”,肝火就很容易过旺,容易伤害到娇嫩的肺公举。
因此,此时吃点儿梨,有助于给肝儿降降火,给肺公举润一润,并且,春风本身就容易燥,因此润肺也是这个季节的必要操作,同时,还可以吃点玉竹、桔梗、百合、银耳、山药等润泽的食物。
少酸增甘
饮食方面要注意少酸增甘,多给一点小甜蜜,少一点酸溜溜,让肝儿像柳树一样舒展、开心。
平日里可以吃点菠菜、枸杞、芦笋等等,少吃羊肉、海鲜。同时,吃点韭菜、荠菜等应季蔬菜,有助于更好地唤醒阳气。
惊蛰节气,如何补脾、疏肝、宣肺
惊蛰节气不仅是要注意保暖,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万物复苏、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出门在外一不小心就会染上各种病症。那么,惊蛰节气该如何从饮食上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呢?
食甘补脾
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时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少吃酸味食物。
甘味食物包括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甘味”除了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在这类食物中,首推山药和大枣。可以将大枣放入粥中进行熬制;或是将滋补平和,补脾胃、益肺肾的山药放入粥品中与冰糖一同熬制,一锅浓浓的冰糖山药粥既甜味十足又易于消化,比较适合老人和孩子。
山药:味甘性平,健脾益气
山药肉质细嫩,含有极丰富的营养保健物质,经常食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平时容易出现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患者在春季更应该格外注意适度增加山药的摄入量。
《神农本草经》谓之“主健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涎、润毛皮”。
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山药具有诱导产生干扰素,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所含胆碱和卵磷脂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常食之可健身强体、延缓衰老,是人们所喜爱的保健佳品。
山药所含的能够分解淀粉的淀粉糖化酶,是萝卜中含量的3倍,胃胀时食用,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可以去除不适症状,有利于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佳品。
大枣:味甘性温,益脾、补气养血
大枣不仅对脾脏有益处,还能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在春天多食用。俗话说“日食五枣,长生不老”。
升阳疏肝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此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
《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作“二三月易食韭”,
就是说葱、生姜、韭菜、蒜苗等这类性温味辛的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类似的食物还有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生姜等,在疏散风寒的同时,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孳生的病菌。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暴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清火宣肺
春季肝火过旺容易肝胃不和,所以春天人容易上火,出现舌红苔黄、口苦咽干、口唇生疮、牙龈肿痛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油炸食品)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可适当配吃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补脾润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薏苡仁、荠菜、菠菜、芹菜、菊花苗、莴笋、茄子、荸荠、黄瓜、香蕉、生梨等。
梨:味甘性寒,
润肺止咳、滋阴清热
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在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说法。梨的吃法很多,可生食、可蒸煮,也可以榨汁。春季吃梨最好还是以冰糖煮制,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食物冰冷,更利于和胃降逆。
补充维生素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易在春天发作,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但要格外注意冬季腌制的酸菜、咸菜、发芽的土豆、四季豆、霉变甘蔗等这类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的食品。
随着惊蜇的来临,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加快,此时应该从饮食上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C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维生素C能够抗氧化,还具有解毒作用,它不仅能降低烟酒及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还可以优化人的结缔组织,使人的皮肤、牙齿、骨骼、肌肉更加强健。维生素C还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助于抵抗感冒。
补充维生素C可以选用小红辣椒、苜蓿、菜花、菠菜、大蒜、芥蓝、香菜、甜椒、豌豆苗等蔬菜;水果类可以选择雪梨、红枣、黑加仑、蜜枣、番石榴、猕猴桃、核桃等。
“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有益,应季的野菜如马兰头、枸杞头等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粗纤助消
惊蛰后,天气将明显变暖,清淡的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因此,推荐多食一些春笋、芹菜等对肠胃蠕动有很好效果的粗纤维蔬菜。
笋:性寒味甘,化痰下气,清热除烦
春笋,因季节而得名。立春后笋就会破土而出,肉质鲜嫩、美味爽口。春笋在菜品中有“百搭”之称,可荤可素。并且春笋还是一种提鲜的食物,可以和任何一种肉类食物一起进行烹饪。
另外,春笋可以根据其各部位的鲜嫩程度进行分档食用,各有各的口感。最嫩的笋头可以用水焯一下凉拌,这样不仅鲜嫩爽口,还可以保留住春笋的原味;笋的中部可以切成笋片用来和肉片一起炒制或做配菜食用;而比较老的根部则可以与肉类一起炖制,或者煲汤。
禁食发物
时期草木生发,同时也是多种疾病的“生发”期。此时要注意禁食“发物”,以免旧病复发。发物其实也是食物,不同的是,有些人吃了这些食物很容易引发某种疾病或者使已得的疾病加重。
惊蛰期间,对于体质虚弱、过敏体质或者有慢性病者来说,以下几种发物都是应当坚决避免食用的:猪头肉、羊肉、韭菜、荠菜、香椿。
少食糯米
在冬季,特别是春节期间,人们大都经历了一番美食的洗礼,所以到了早春时节,人的肠胃功能会因不堪重负而变得虚弱。
糯米是人们很熟悉的美食,但是此时却不宜多吃,因为糯米过于黏滞,且难于消化,如果此时多吃会加重肠负担,造成消化不良,严重的还可能引起肠梗阻。
老人和儿童消化功能比较弱,所以惊蜇前后应尽量避免食用糯米制品。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此时食用糯米食品也应适量,每天最好不超过200克。
时令蔬菜
惊蛰节气后,天气将明显变暖,清淡的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选择一些时令蔬菜是最合适不过了,下面给大家推荐五款蔬菜。
蓬蒿菜:味甘辛性平,
平肝、清虚热
蓬蒿菜早在唐代已被列为食疗之品,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称之能“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
蓬蒿菜有明显的平肝、清虚热作用,对肝阳上亢者如高血压头昏脑涨、烦热头昏、睡眠不安及热咳有痰等证有良好的疗效。有润肠通便之功,尤宜于内热便秘者。
菜:味甘性平清热解毒,利尿止血
蕹菜又名空心菜,可炒,可煮汤,可凉拌。因为味淡,常不被人们重视,忽略了它的药用价值。
嵇会的《方草木状》称之为“南方之奇蔬”,因它能解毒,如解毒蕈类、砒霜、野葛、木薯等中毒;治蜈蚣、毒蛇咬伤;治淋浊便血、妇女白带、肺热咳血、鼻出血及无名中毒。
有书记载,用其内服能治热痢,外用能治疮痛肿毒。紫色蕹菜含有胰岛素样物质,故糖尿病病人食用有利于控制血糖。
荠菜:味甘性温,凉血止血,利尿除湿
李时珍说荠菜:“冬至后生苗,二、三月起茎五六寸,开细白花,整整如一。”
荠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因其清香可口,民间常用它包馄钝,或炒野鸡肉,或与豆腐共煮羹。但多数人不知道它的药用价值。
荠菜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多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尿、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高血压患者眼底出血、牙龈出血等,其良好的止血作用主要是其所含荠菜酸所致。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荠菜,菜叶矮小,有奇香,止血效果好;另一种为人工种植的,菜叶宽大,不太香,药效较差。
姜:味辛性微温,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日常在烧鱼、肉、鸡、鸭、虾、蟹等都要放点生姜作佐料。生姜的药效有去寒、去腥、止呕、发汗、止咳、止反胃等。生姜皮利水,可以治菌痢,热痢留姜皮,冷痢刮去姜皮。
因生姜性升,不宜在晚上吃,因为夜间人气收敛,故不宜反其道而升之。用生姜3片加红枣10枚煎水服,治疗脾胃虚寒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大便泄泻,常有高效。
必须注意,内热偏重者及舌苔黄而干者忌食生姜。
菜:味甘辛性温,
健胃、壮阳
韭菜是一种良好的振奋性强壮剂,有健胃、壮阳功能。凡肾阳虚所致梦遗、滑泄、腰酸、小便频数、小儿尿床、妇女腰酸白带多者都可以常食韭菜,故又名“起阳草”,如与开洋(虾米)同炒,其效更好。
内热便秘,口干舌燥者忌韭菜。韭菜昏目,有眼病者,如结膜炎等也当忌食。
惊蛰节气,艾灸调理百病
惊蛰时节,在血脉刚刚启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血脉,避免出现心慌心悸。艾灸,就要调节自己的肝与心血两个方面,选血海穴为主穴,起疏肝养血的作用。
血海穴,它和血有密切的关系,是血液汇集的海洋,如果血液运行不畅了,或者是血液不足了,或者是其他和血有关的疾病,都可以用这个穴位来进行治疗,目前正是血脉刚刚生发的时候,所以我们要稍微的温补一下血海穴。
不能让元气在血气匮乏的状态下启动,所以又要再次去温补关元。脾胃为化生气血之源,脾胃的功能虚弱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培补关元,也有调节脾胃的作用。
选用关元穴和血海穴互相搭配,实现一个活血化瘀、补血养血、温经通络,引血归经的功效。
如果用艾条来悬灸,每个穴位5~8分钟,如果感觉非常舒服,可以酌情增加,也可以用小的艾灸盒绑在相应的穴位部附近相应的穴位上艾灸。
九制黄精黑芝麻丸
古法九制,补肝肾,强筋骨
限时优惠,买三赠一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中医基本常识,很有用,请好好收藏!
疑病多郁,久灸不愈,谨记这条经络上的“五朵金花”!
一种口味伤肝,一种口味养肝!春天“养肝四字诀”,老中医都在用!
老中医自曝养肾方法,不花钱不吃药!
脱发稀疏让人恼怒!一味药治疗脱发有奇效,一个月给你惊喜!
老道医:肾功能强大的男人,都有这“8个特征”!
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倒春寒,三大方法预防伤肺的寒邪!振奋阳气,驱散寒湿之邪!
治疗疑难杂症,老中医一直用这个方剂加减!
咨询/投稿
⊙版权声明:道医知识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85083540@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