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前后,既有祭奠先人的传统,又是外出踏青、拥抱自然的好时机。《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的郊野,空气清新、花红叶绿,在假期锻炼身体和陶冶精神之余,我们也应该注意养生,让自己神清脑明,迎接假期后的工作和学习。
首先,清明节前后处于一年之中的春季,中医认为春季万物生长、阳气始生,凛冬刚过,气候特征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寒乍暖的情况,加之人体肌表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于外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清代医学名家叶天士也认为春温为伏气温病。所以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人既容易受到风、寒表邪的侵袭,又容易因冬季受邪伏而后发生病。
在穿着上,我们不能过早减掉厚衣服甚至骤减,许多患者在这种时候因为寒热不均出现发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民间历来就有“春捂秋冻”的说法,古代中医名家则提出,春季的衣着宜“下厚上薄”,“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达到养阳收阴的目的,使身体适应春天气候变化的规律,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其次,在清明时节前后,为了适应春天阳气升发的特点,我们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许多人惯于踏青、植树或放风筝,“踏青于阡陌“、”添丝放纸鸢”,这些活动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使身心愉悦,情志舒畅,符合中医提出的在春季情绪忌暴怒、忧郁,宜调达舒畅的观点,尽量使自己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
但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些脑病患者或是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在保持身心舒畅的同时需要注意运动量的适度。病情控制平稳的患者无妨适当散步慢行,或者参加“太极拳”、“八段锦”等气功锻炼。
而目前处在治疗疾病阶段的患者则宜多休息
,量力而为,血压不稳定的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
清明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因而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等。另外,“蒜、韭、姜、醋、大料之类,皆大力发散之品,都易耗伤,不宜多服、久服”。食补为先,应少酸多甘。为适应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为扶助阳气,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如:花生、葱、香菜、韭菜等,而生冷黏腻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唐代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之气健旺,人可延年益寿,故甘味之大枣、山药最宜春季食用,可用枣、山药与大米、小米煮粥食用,以健脾
养肝益胃、滋阴润燥。
俗话说“春困秋乏”。很多人认为,春困不是病,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坚持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这样有助于提高夜间睡眠质量,避免白天“春困”。
近现代有中医名家提倡
在春季多饮茶,尤其南方喜饮绿茶,有人用决明子、夏枯草煮水沏茶,“清明多饮醒脑茶,清肝散郁降血压“,饮之可清肝醒脑,去困解乏。
清明节前后,在追忆先人时,我们要适当节制哀思,避免情志失度;也要从衣食住行多方面来注重调养保健。
中医一贯坚持“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对于现代人来说,积累一定的时令养生知识,对生活和工作非常有益。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