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雨水节气如何养生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2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雨水节气,既不是降雨的开始,也不是降雪的终结。

雨水节气的气候本义,是指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地区,降雨的概率开始高于降雪的概率。

对于雨水节气的内涵,应该是“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换句话说,雨水节气的名称,源于冰雪消融。消融之后,一部分变成了地上流淌的水,一部分变成了由天而降的雨。所以雨水节气是立春“东风解冻”的续集,立春是开始解冻,雨水是全面消融。

全国而言,雨水时节是整个春季节气中气温升幅最小的,而日照不仅没有增多,反而还减少了,这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雨水时节,天上由雪到雨,地上由冻到融,这都是既花工夫又耗能量的系统工程,所以回暖乏力。人们常说“下雪没有化雪冷”,下雪时是潜热释放,化雪时是潜热吸收,这些热量的损耗,本身就部分抵消了雨水时节本该有的气温增幅。而且冰雪消融之后,雾气弥漫,阴雨缠绵,又部分消减了雨水时节本该有的日照增幅。雨水节气所承担的是融化坚冰的“攻坚战”。

雨水三候

雨水一候獭(tǎ)祭鱼:雨水时节,“此时鱼肥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也”,是说水獭把它捕获的鱼都在岸边码放好。但在想象丰富的人们看来,这如同祭祀时整齐摆放的供品一样。

雨水二候候雁北:所谓候雁北,说的是鸿雁向北迁飞,途经此地。九九歌谣中“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八九雁来”正是候雁北。大雁从越冬地向度夏地飞去,途经我们的观测地,歇个脚,加顿餐,喝口水。

雨水三候草木萌动:真正能够使人感受到春意初生的,是草木萌动。雨水开始,草木有些在地下萌芽,有些在地上萌发,仿佛是天人相与的洋洋喜气。

雨水节气养生三要素

防“倒春寒”、健脾祛湿和准备养阳。

雨水湿气重健脾祛湿食芡实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最简单的健脾祛湿的办法便是食疗,比如芡实莲子苡仁汤。

防“倒春寒”春捂要恰到好处

雨水节气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因为这个时期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如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很多朋友要预防“倒春寒”就首先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的“捂”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健康。春捂主要的意思是,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日最高气温超过22℃的时候,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着,以防捂过头使人上火、血压升高。

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就需要捂,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提前一两天先增添衣物捂起来。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此外,老百姓们有句保健俗语叫“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春捂要使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

准备养阳睡前摩腹加提肛

民间有句俗话叫“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晚上睡觉不再像冬季那么冷了,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此时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时间,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多人睡眠不好都是因为阳气没有养护好,比如阳虚怕冷睡不着还多梦。

那么如何在睡觉前养护我们体内的阳气呢?按摩腹部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具体方法是: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即可。一来有利于促进消化,排除脾胃湿毒,二来有助于腹部的保暖,有利睡眠质量。

还有一个方法是“提肛”,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其具体做法是:平躺床上,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微闭,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的同时,用意提起肛门,包括会阴部,肛门紧闭,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时向上收缩;稍停2-5秒钟左右,放松,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要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做9次。一般若能坚持提肛一年以上,即可见效。

艾灸调理脾胃

“节气灸”是根据一年当中的二十四节气,针对各节气于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可以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机体的潜能,调整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更好地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它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致宜”的防治思想。

穴位:

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

1、中脘穴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等,如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精力不济、神经衰弱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2、神阙穴即肚脐眼。可治疗胃炎、肠炎,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等功效。用艾火的药力养护脾胃,效果很好。

3、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可治腹痛,痛经,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等。配足三里,调理肠胃,治疗腹痛、腹泻等。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4、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长期艾灸,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适合各种脾胃病变。

和关元一样,也是保健养生之要穴。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