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广大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对农事活动规律性的感知认识,创造出并传承成千上万的农业谚语,其中许多是与农时节气紧密相连,农民口口相传、世代相袭,用以传授农业生产经验和生活感悟的谚语。它以精炼生动、质朴明快、富于哲理的简短语言,向人们揭示规律、传授经验、播种智慧。
打小生长在农村,耳闻目染了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父母及乡邻们口授很多谚语依旧历历在心。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事不宜迟”“麦要浇芽、菜要浇花”“青蛙打鼓,豆子入土”“树不剪不成才,子不教不成器”“人勤地不懒”等等丰富多彩,富含人生哲理,揭示了农业生产对人生、社会的启迪与借鉴。
尤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我的乡邻有很多农民未曾读书,目不识丁,但在长时间的劳作生产中,却熟练掌握时令节气、予以指导农业生产,他们能熟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而现今随着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集约化推广,农业生产已打破了季节的转化。往年农民在春节后,急于筹划忙于一年的农业生产计划,“二十四节气”就是农民的生产的时间表。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业人口在逐渐减少,由季节变换而流行于乡村田间地头的农业谚语逐渐被人们遗忘。依据儿时生存环境和记忆,借鉴科普资料整理出巢北丘陵地区较为广泛的农时规律、适用农业生产的部分谚语。
第一节春
一、立春(2月3、4或5日)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事不宜迟”。
“立春”就是春季开始的意思,在江淮地区,气温逐渐回升,春种春管各项农事活动陆续开始,提醒人们要及早谋划春季农业生产事宜。
二、雨水(2月18、19或20日)
“雨水有雨庄家好,下多下少都是宝”。
雨水节气越冬作物普遍返青生长,春播作物也将播种,均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一般来说,雨水降雨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就是由此而来。
三、惊蛰(3月5、6或7日)
“过了惊蛰节,梨田不能歇”。
惊蛰节节气以后,气温回升,土壤多已解冻,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人畜不能停歇,比喻各种农活纷至沓来。
四、春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麦起生,一刻值千金”。
到了春分时节,冬小麦进入拔节生长阶段,是小麦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最大的时期,对水分、养分的要求也最迫切,因此是进行春季高效施肥管理的关键时期,农民要忙于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春种,片刻时间也像千金一样珍贵。亦有“麦到春分日也忙,麦到春分昼夜长”之说。此时小麦拔节,高速生长,耐寒抗冻能力大为减弱,一旦遇到倒春寒或雪霜天气,就会造成严重冻害,导致不同程度减产,有“春雨贵如油,春雪烂麦根”之说。
五、清明(4月4日、5或6日)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在江淮之间较大范围区域,往往是到了清明时节已停止降雪;谷雨时节,晚霜基本绝迹。最常见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花)点豆”,这一时期,江淮地区温度适宜,适宜瓜豆等作物田间播种及移栽棉花的播种育苗。
六、谷雨(4月19、20或21日)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前后,冬小麦逐渐进入孕穗期,俗称“怀胎”;4月底抽穗杨花,5月上旬开始结实灌浆,麦穗上的芒逐渐炸开,称“长胡须”。谷雨前后有雨,土壤水分充足,利于棉籽发芽出苗,也是江淮地区种植棉花的季节,乡间流行“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谷雨前,可撒棉”之说。
第二节夏
一、立夏(5月5、6或7日)
“立夏泡种,芒种栽秧”。
巢湖流域过去的水稻采用水育秧方式,一般在立夏播种,到芒种时栽秧,秧龄约一个月左右。“立夏前后耧芝麻”,在巢北丘陵山区还有“小麦清大麦黄,家家户户养蚕忙”之说。
二、小满(5月20、21或22日)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时小麦大多灌浆充实临近结束,粒子接近饱满,麦粒开始变黄,有“麦到小满日夜黄”之说。亦有“小满芝麻芒种豆,秋分种麦到时候”,小满前后适合种芝麻,忙中前后适合种大豆,秋分是冬麦播种时节。
三、芒种(6月5日、6或7日)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芒种的芒,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收获;种指谷黍类、豆类等作物的播种。此外,芒种二字谐音忙种,指农忙季节进入高潮。忙种时节麦子成熟,是收割麦子的高峰时期,有“忙种到、无老少”之称。巢湖流域流行“立夏插秧一两家,忙种栽秧普天下”,意寓言芒种是插秧的最好季节。
四、夏至(6月21或22日)
夏至时,气温较高,光照充足,作物生长旺盛,所以夏种要抢早播种,充分利用光温资源,促进夏播作物早发壮苗。
“夏至种、秋分收,玉米百日保丰收”,夏至种玉米秋分时节收获玉米,玉米生长期约100天左右,可以确保丰收。
“夏至要起蒜,不起散了瓣”,夏至时节大蒜已基本停止生长,应及时收获;若不及时收获容易散瓣、霉烂。
五、小暑(7月6、7或8日)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适宜棉花、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
“床上热的不能躺,地里庄稼只见长”,“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之说。
六、大暑(7月22、23或24日)
大暑时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日照强,农作物叶片水分蒸腾快,是需要水分的关键时期,降雨或阴天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或避免高温热害。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的谚语。
第三节秋
一、立秋(8月7日、8或9日)
“立了秋,哪里有雨那里收”。
立秋时间正是玉米、水稻、大豆等秋熟作物旺盛生长和结实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水分,如雨水丰富,秋熟作物就会长得茂盛,容易获得高产。
“立了秋,把头揪”,棉花属于无限花序,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不断现蕾、开花,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为了保证棉铃形成纤维,立秋前后要及时打顶以便减少原有蕾铃脱落,提高产量,日积月累,农民用“立了秋,把头揪”简短的6个字总结了这一劳作过程。
二、处暑(8月22、23或24日)
“处暑开花不见花”,“处暑花,不回家”。
处暑时,一般棉花即开始裂铃吐絮。而处暑时节棉花新开的花蕾就不能正常结铃吐絮,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时节,秋熟作物处于籽粒开始形成或充实期水稻一般处于孕穗期,对水分需求量大,此时降雨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获得丰收。
常见“处暑萝卜,白露菜”指处暑时节种萝卜,白露时节可以种白菜。
三、秋分(9月22、23或24日)
“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季每下一场雨就会增添一分寒意,秋分及以后是播种冬小麦的时节,但在巢湖流域,秋分时节并不是最佳的麦种季节。秋分时节正是收获秋熟作物大忙季节,一边收了稻谷在场上晒干、脱粒,一边又赶紧准备种麦子。就有了“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一说。
四、寒露(10月8或9日)
“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忙”。
在巢湖流域,寒露后面就是霜降,天气越来越冷,要赶紧收割秋熟作物,接着播种小(大)麦、油菜等越冬作物。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巢湖流域小麦播种适宜在霜降前后,寒露到霜降期间,不要急于种麦,否则会引起冬前、冬季旺长,甚至提前拔节,易遭遇早春低温寒流或倒春寒、春霜冻害,导致减产。
五、霜降(10月23或24日)
“霜降一到,山芋入窖”,巢湖流域尤其是丘陵地带山芋种植面积较广,霜降以后气温走低,山芋要放入地窖中保存。
“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由于受纬度的影像,巢湖流域在霜降到立冬是小麦适宜播种期,这一时期农民都抓紧补种小麦。有“麦种霜降口,一颗收一斗”之说。
第四节冬
一、立冬(11月7或8日)
“立冬种完麦,小雪载完菜”。
立冬气温过低,已不适宜于小麦的种植,要赶在立冬前种完麦子。但适合载油菜,容易培育壮苗。类似的农谚“立了冬,麦不生”“种麦到立冬,来年收把种”。
二、小雪(11月22或23日)
小雪时节天气渐冷,是巢湖流域初雪期,“地不冬,梨不停”土壤未完全封冻前,深耕细作不要停,以便为来年的春耕生产创造条件。
“小雪不见蚕豆叶,到老豆花不结荚”指小雪时节秋蚕豆还没出叶,后期是能开花不结豆荚。
三、大雪(12月6日、7或8日)
“瑞雪兆丰年,积雪如积粮”。
指大雪、小雪时节如果有较多的降雪,对越冬的农作物有利于保温保墒,减少病虫基数,避免遭受严寒冻害,预示来年有望获得丰收。
“大雪半融加一冰,来年病虫发生轻”,指大雪时节如积雪略微融化时又降温结冰,田间越冬病虫被冻死较多,来年病虫害基数较少。
四、冬至(12月21、22或23日)
“冬至大如年”,冬至这天以后,太阳逐渐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北半球白天变长、夜晚变短。广泛流行“喝了冬至酒一天长一手,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谚语。过了冬至,就将迎接新年,其传统欢庆习俗与春节相差无几,固有此说法。自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冬,即人们常说的“冬至数九寒天”。农谚“九九歌”就这样描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五、小寒(1月5、6或7日)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小寒预示寒冬来临,要开始采取御寒措施,有些年份小寒比大寒还冷,要做好防寒防冻工作。
六、大寒(1月20日或21日)
大寒顾名思义,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大寒白雪定丰年”大寒如果降大雪,积雪可以覆盖麦苗、油菜等年农作物予以保温,避免遭受冻害,并补充水分,冻死部分土传病菌与害虫,预示来年收获有望。反之“寒冬不寒,来年不丰”之说,如果冬天不寒冷,农作物生长过快过旺,提早拔节而易遭受低温冻害,来年减产。同时冬季气温高,病虫害存活率高,来年容易加重发生病虫危害,恰如“腊月冻,来年丰”。(网络图片)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
忆巢州
CHAOZHOU
WELCOMETOOURC.H.
IHOPEYOULIKEIT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