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盛夏的末梢
不经意间就进入了立秋
这个时候
最适合想念啦
所以今天你想我了吗?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24节气之立秋
三伏刚过,
就到了立秋的日子。
早晨已经起露,
天气已经有了凉意,
云彩和山峰傍晚时候
更是呈现出
奇妙的景观。
田垄飘来了香气,
庄稼即将要成熟了。
远处的原野上小草
也已经开始枯萎了。
立秋,它来了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
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一前后
(阳历8月7—9日)。
对中国人来说,
立秋的重要性在于:
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节气之一,
而且还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标志着秋天的正式开始。
立秋有三候
三候寒蝉鸣
二候白露降
初候凉风至
初候凉风至(8月7~11日)
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
偏南风逐渐减少。
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同时,
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
“一场秋雨一场寒”
就是此刻。
二候白露降(8月12~16日)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
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
空气中的水蒸气,
在清晨,
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
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大地也会有雾气产生。
“露从今夜白”,白是秋之标志,
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
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
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8月17~22日)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
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
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秋凉以后,
寒蝉发声困难,
知生命将尽而变声凄厉。
万事有迹可寻,
而动物往往更敏于感受自然的更替。
立秋大家都干点啥
立秋习俗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
村庄平地极少,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
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膘
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
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
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
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吃味厚的美食佳肴,
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
讲究一点的人家吃
白切肉、红焖肉,肉馅饺子、
炖鸡、炖鸭、
红烧鱼等
而如今,年轻女性往往担心被贴秋膘,
希望能瘦一些。
---啃秋
啃秋,又称咬秋,岁时风俗。
即立秋日吃瓜。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每年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在南京
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
传说明代时有一年,
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
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
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
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
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
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冰西瓜、蒸茄脯、煎香薷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就有记载:
立秋前一天,用冷水冰一个西瓜,
锅里蒸一碗茄脯,
当然,还要煮上一大壶香薷饮,
待冷却后,
家中每个人都喝上一杯,
这样,
就可以保证全家不受暑气困扰
而会产生各种疾病了。
立秋,我们一起养生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中国南方立秋之时还是夏暑之时,
由于台风雨季渐去,气温更酷热,
因而从立秋起至秋分前
这段日子也被称为“长夏”。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
但白天气温仍较高。
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
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
食品为主,
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
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立秋养生小秘招(四养三防)
四养:
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
神志安宁,
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
即使遇到伤感的事,
也应主动予以排解。
同时还应收敛神气,
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饮食调养
-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
禁寒饮
可适当食用
等柔润食物,
以益胃生津。
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
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
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
且防收敛之太过。
秋季适当早起,
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
有一定意义。
秋季早睡,完全符合“收、养”的
养生原则。
运动调养
-立秋后,
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
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
即运动量不宜过大,
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
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
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三防: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
气温不会很快下降,
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
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
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
“秋老虎随时虎视眈眈,
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
因此,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
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当心“秋老虎”,
小心中暑。
为预防中暑,
提醒大家最好要保证充足睡眠,
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
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
-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
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
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
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
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
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
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
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
黑木耳
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
尽量减少说话。
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
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
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
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
初秋也是感染新疾病的高发期,
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
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
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
初秋的夜晚,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
太过贪凉会导致腹泻、头重等。
因此,初秋之际,千万注意不要贪凉,
注重饮食卫生,情绪稳定。
秋高气爽
不妨多出去走走
去见见想见的人
一起欣赏金黄色的秋天
一起品味一年四季中
最有韵味儿的季节
(但是别忘了戴口罩哦!)
往期回顾
天气这么热,你喝凉茶了嘛?
2020-08-04
选题没学会,谈何“三下乡”调研
2020-08-02
致敬八一建军节
2020-08-01
2020年全国征兵公益宣传片来啦!你看了吗?
2020-07-31
假期无事“做”,你可以尝试这些!
2020-07-29
图片|微博用户·摄影人·百度表情包·中国气象局
搜狐号·云山乡村书院·美桌
编辑|徐碧娇
初审|梁旭媛
复审|刘莉莉
终审|阮国安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