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鲁蒙侯氏宗亲会
再点击“
即可进入公众号,加入我们
鲁蒙侯氏大家庭
和全国的侯氏宗亲互动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
弘扬祖德,敬宗睦族,团结宗亲,传播正能量。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今天似乎只有时令标记的意义,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可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小岁”。民间至今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可见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
关于冬至节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周朝,不过关于冬至节的传说来历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即关于冬至节的传说故事。
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其实,人们很早就通过天象观测发现了冬至点,并以此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离开北回归线最远,北半球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因此,这天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太阳北归,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时间愈来愈长,白昼也就越来越长,这就是湖北民谚所说的“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
古人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季节变化容易造成人体的不适,因此人们特别注意阴阳交替的时刻,对阴阳转换的时日予以充分重视,采取种种方式促成阴阳的顺利转化,于是这些关键时日的人事活动逐渐成为特定的岁时习俗。夏至与冬至就是一年中阴阳变化的两大时间点。夏至阳盛阴生,夏至节俗的中心是抑阳助阴;冬至与此相反,冬至阴气盛极而衰,一阳来复,冬至节俗自然围绕着顺阳与助阳的方向展开。
这一天,要拜天,颁新历
阴阳家的观念认为,天阳地阴,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亦顺应着不同的时气。在阳气发动的冬至,礼敬天神人鬼;在阴气始生的夏至,祭祀地祇物怪。从历代宫廷祭祀看,人们依照天圆地方的原则,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泽祭地,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帝王南郊祭天、亲迎冬至的神圣处所。历代帝王均将冬至视为盛大的朝仪活动日,冬至节仪被称为“国之大典”。
▲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帝王南郊祭天、亲迎冬至的神圣处所。
冬至时节,北斗星柄初昏时北指子位,即《尚书》所说:“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在以北极星为时空座标的古代,冬至是一个推算历年的重要天文点。因此,不仅历法的编订一定要考虑到冬至点,而且历法的颁布也大都在冬至日。元朝,“太史院以冬至日进历”,此后市面上才有新历流行。此种馈送历书的风俗还扩展到“乡曲亲知、墓村田庄”,颇似我们今天年终互送挂历的风气。
这一天,要祭祀祖先
冬至月在古代曾在较长时期内作为岁末之月或岁首之月,在阴阳交战、寒风凛冽的时日,人们为了顺利度过新旧交接的时间关口,需要有集体的信心与凝聚的核心,因此他们求助于与自己关系至为密切的祖灵,在祭祀祖先的仪礼活动中返本归宗,对族群关系进行了再确认。这种年终祭祖习俗历代传承。
东汉民间,冬至节前数日就清洁斋戒;冬至之日,以泰米与羊羔祭祀神仙和祖宗。明清以后民间依然以冬至为祭祖日,“清明扫墓,冬至祭祖”成为通行的民间俗语。南方的福建在冬至节这天,以一种米粉做的团子祭祖,有的还在门口挂两个米粉团。
▲福建福州的居民在冬至节制作米粉团。
传说它源自一个孝子的故事,说从前有一个人在山中迷了路,碰上一只母猿,并和她住在一起,母猿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就带着儿子回家了。这个儿子后来做了大官,他想让妈妈回来和自己一道生活,就让家人到山里去,在通往他家的大树上都挂上米粉团,当然,家门口挂得更多。又老又饿的母猿追随着米粉团来到家门口,这时儿子出来迎候她,并留下她一起生活。为了纪念这个孝顺的儿子,从此有了冬至节挂米粉团的风俗。这个人与动物的婚姻故事,未免神奇,但却生动地体现了人们在冬至时节对祖先的感恩情意。
这一天,要敬老,穿新衣
古代南北居民都很看重冬至。中古时期年节、寒食、冬至并称三大节,冬至被视为“亚岁”。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了“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宋人最重冬至,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谚。
▲冬至节上,老人身着印有福寿字样的新衣。
在原始的民俗观念中,人与自然同禀一气,在一阳复始的时节,人们只要能与自然同步相应,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老人是家庭的尊长,在小孩添岁的同时,尤其要为老人延寿。为老人祈寿的民俗之一是,妇女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在一阳新生、白昼渐长的时节,年轻后辈及时给老人奉上新鞋新袜,其显见的作用是帮助老人过冬,但更重要的是其民俗礼仪意义。年轻后辈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祝愿长辈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
这一天,吃馄饨,吃汤团
庆贺冬至的食品与冬至服饰一样,也有着顺阳助长的象征意义。冬至节令食品最典型的是馄饨,俗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现今四时皆吃的馄饨在过去是冬至的专门食品。古人认为冬至时节阳气虽生,但阴阳包裹,阳内阴外,正与夏至相反,夏至食粽是为了剥阳释阴,冬至食馄饨却是为了破阴释阳。馄饨形如鸡卵,颇似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混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人们食用馄饨,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支助阳气生长。民间还因馄饨谐音混沌,意即糊涂不开窍,于是说吃掉馄饨,“可益聪明”。
在以米食为主的南方,冬至日吃米面制成的圆形食品,称为“团子”或“汤圆”。人们在冬至日凌晨用它献神祭祖,然后阖家团聚共食,称为“添岁”,犹如今北方春节吃饺子。南朝荆楚地区冬至吃赤豆粥,这是一种有特殊禳疫功用的节令食品。根据冬腊节俗的内在关联,后世的腊八粥很可能由冬至的赤豆粥演化而来。
这一天,数九九,画圈圈
民间的数九游戏,也是从冬至开始数起。冬至处于仲冬时节,是接受阳光最少的一天,但它还不是最冷的日子,由于地面热量发散的时间效应,冬至之后才进入酷寒时节,民间数九习俗即从冬至开始。冬寒对于保暖条件简陋的古人来说,的确构成了严重威胁,人们是掰着指头度日。为了纾解在冬寒胁迫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挨过漫长的冬季,人们很早就发明了“数九九”的游戏,从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人们将从冬至开始的“数九九”的游戏,作为冬令时间的习惯表达。虽然立冬是进入冬季的时气点,但人们从身体感受出发,将冬至作为冬天到来的真正标志。
“数九九”的游戏包括“九九歌诀”与“九九消寒图”两种。从宋元开始,九九歌诀就流传于南北各地,在近千年的传承中,虽有着历史与地域的变异,但始终描述着民众冬日里的时季感受及户外生活: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消寒图则以图画的形式标示着由冬向春的时间过程,主要为闺阁女子、文人雅士所习用。染梅与填字是描画消寒图的两种流行方式。染梅是对一枝有八十一片花瓣的素梅的逐次涂染,“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涂满后,人间已然又是春草绿。
▲北京的居民在冬至日开始涂染梅花“九九消寒图”。
还有与染梅类似的另一种涂圈方式,将八十一圈按九行排列,每行九个圈,从冬至日起每天涂一圈,涂抹的位置视天气状况而定,阴天涂上半部,晴天涂下半部,刮风涂左半部,下雨涂右半部,下雪就涂在中间,用当时人的话说,是“上阴下睛,左风右雨雪当中”。这种消寒图称得上是天气变化的统计图。
填字是对九个九笔画的字进行涂描,这九个笔画中空的字,大多组成一个独立的文句,一般是诗句。从冬至日起,每天依笔顺描画一笔,九天成一字,九九则文句成。清朝宫廷内曾有帝王御制《九九消寒图》,这种消寒图就是填字图,其九字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其语典雅而寓意深远。
▲九个九画的汉字,组成一句诗,在每日的填涂中期待春天。
无论是九九歌诀还是九九消寒图,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计算冬时的游戏,但其初兴的动机未尝没有巫术的意义。它们均以九为时间单位,从传统的阴阳术数观念看,九是阳数,九字的叠加意味着阳气的增长。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自冬至起,阳气滋长。在阳气上升的时节,人们念叨九九歌诀,特别是涂染傲寒的梅花与象征春意的垂柳,这原本是一种招引春天的巫术仪式,用感应或模拟巫术的手段,促使春天顺利降临。随着人们知识的进步,生存能力的提高,神秘信仰淡化,原始的巫术仪式早已蜕变为游戏娱乐了。
冬至节气
一、冬至节的由来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二、关于冬至节的传说故事
1、共工氏儿子变鬼传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2、神医扁鹊传说
还有一个冬民间至吃饺子的传说,与纪念神医扁鹊有关。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人。他一生“兔疾行医,周游四方”,走遍了现今的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热情为群众治病,成为远近驰名的医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
这一天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医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难受。怎么办呢?他就教人们熬“祛寒矫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吃。果然,人们吃了“矫耳”饭,喝了祛寒汤,顿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户户感激扁鹊,说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医。这一天正好是冬至节。以后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3、女娲造人传说
在怀川地区,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
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关于冬至的更多义项
冬至(WinterSolstice),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起源于春秋时期;中国古代使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地面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文名
外文名
WinterSolstice
冬节、长至节、亚岁
代表寓意
冬季开始
气候特点
天气最寒冷
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太阳位置
太阳到达黄经270度
风俗活动
祭天祭祖
风俗食物
饺子、羊肉汤
农事活动
施好腊肥、加强防冻
养生方法
防寒保暖、调整心态
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
前一节气
后一节气
节气释义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
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3]。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1]
节气时间
常见日期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3日,因为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和清明一样,冬至日被称为“活节”。
计算方法
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地理特征
天文坐标
冬至日北半球太阳直射与昼夜时间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时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处在人马座),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
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太阳高度26°42'),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仅有7小时34分。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冬至日起开始“进九”。
农历参照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但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过了“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代把冬至分为三候
[2]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之后,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历史渊源
古代祭天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3]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周代的正月等于现代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节气地位
冬至日外出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节是闰月的参照标准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文化记载
冬至日文化记载
《小至》——杜甫
《冬至》——杜甫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燕京岁时记》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唐韦应物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赣)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民俗活动
北方冬至
冬至节又称为称冬节、交冬,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传统饮食
冬至养生
冬至水饺
因为“气始于冬至”,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滕州羊肉汤
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在现代,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江南米饭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疫鬼最怕赤豆,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糯糕
台湾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台湾糯糕
冬至节纪念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台州擂圆
擂圆是冬至的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圆满”,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临海人的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临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夹一个粘满豆粉的擂圆,趁热咬上一口,香喷喷、甜滋滋、暖烘烘、软绵绵,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经典的甜圆,也有很多家里喜欢咸的冬至圆,咸圆就是在糯米团里放馅,包类似猪肉、豆腐干、冬笋、香菇、红萝卜、白萝卜等细丁,可蒸可煮,鲜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苏州酿酒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江西麻糍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广东潮汕的汤圆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四式汤圆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汤圆:先把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把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
保健养身
针灸通穴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防寒保暖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女性冬至养生
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属性,女属阴,为凉性。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温暖的呵护。
冬至食补
1、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属寒性体质,日常中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损害健康。
2、坚持晚间泡脚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保暖。但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适量进补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
4、注意养肝护肝
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因此,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妇科方面的问题。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莴笋、大蒜等。
临沂河东罗庄蒙阴沂南沂源临朐东北日照济南苍山)
鲁蒙侯氏字辈
(孔禄长支)自第十世起:
孔明玉文连殿振吉元世传克昌德兴衍允继庆福佑
新续二十字辈
维运恒达金贵常青承耀宗茂俊启仁敬正奕忠孝
①沂南九山庄分支:自14世起:
德殿邦吉永坤发金
22世起并入长支;
孔祥次支)自十五世起
光太永和平安贞祥奎源
自25世起并入长支使用共同字辈
(文字编辑:临沂河东侯传军图片编辑:陈玉华)
欢迎关注
鲁蒙侯氏宗亲会
官方二维码
加入鲁蒙侯氏大家庭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