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和尚了不起:破了两次色戒,还有根烧不烂的舌头 这个和尚了不起:破了两次色戒,还有根烧不烂的舌头这个和尚了不起:破了两次色戒,还有根烧不烂的舌头

这个和尚了不起:破了两次色戒,还有根烧不烂的舌头

轶事者,奇闻也。

马路轶事,以春秋笔法,写常人所不知、述天下之秘闻,或曲折离奇、或诡异惊悚。

总之,要你好看。

列位好,我是钱三儿。

好久不写诗了,今日兴起,草就拙作一首,聊博一哂。

《无题》

——钱三儿

你说:

大千世界

天花乱坠

,切莫

想入非非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说:

我没那番

自从见到你的一刻

从此便沉沦在你的

里煎熬,在

里陷落

为你,我愿

粉身碎骨

哪怕成为

的奴仆

只为你的

芳华,永恒不灭

你说:

一切皆虚妄

似水红颜,都是

梦幻泡影

众生皆

,切莫太执着

大彻大悟

,方得大

我说:

我没那番

我宁愿用

换这一世的花开花落

你知道吗?在我的

永远有一条

一尘不染

只为你扬波

在那遥远的

鲜花盛开,其华灼灼

咋样?

是不是还挺有那味儿的?

喜欢的拿走发朋友圈装逼去,不要钱。

就这么慷慨大方!

我这写这首诗的目的,其实主要是想给大家展示诗中被

标红的那些词汇

这些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些词全部是由一个生活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外国人创造的,并且跨越漫长的历史时空传承至今。

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持一种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他能做到的,我也能。

说这种话的人,大概率从没见到过真正的牛人。

只要见过,肯定不会这么说。

我从来不认可这种观点,我一直认为:人和人的差别,真的很大。

大到超乎你的想象。

有些人的水平和境界,真的是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

无论我们如何自我安慰,都改变不了这种现实。

拿这位创造了这么多传世汉语词汇的老外来说,他到中国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双语词典,更没有语言培训机构,但他硬是凭借自己的天纵聪明,不但熟练掌握了汉语,更是化身为翻译家,替我们后世之人创造了那么多文雅优美的词汇。

这些成就,绝对不是一般资质的人能够达成的。

而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故事,就是关于这位高人的。

他的名字,叫作

鸠摩罗什

他的一生,堪称绝对的传奇。

接下来,咱们闲话少叙,书归正题。

一、出世

每次我写历史上那些牛逼人物,总爱说一句

真正的牛人往往从小就开始显露他们的与众不同

这不是我瞎掰,不信你去翻看那些历史上有名人物的传记,总会发现那些牛人在小时候就有非同一般的能力或经历。

尤其是关于那些古代帝王将相的,总是人还没出生,就天降异象巴拉巴拉的,特神奇。

这其中当然有在特定历史局限性条件下,帝王将相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特意安排史官们进行的美化甚至是神话。

但说到底,牛人之所以成为牛人,绝对不是没有理由和预兆的。

鸠摩罗什也是如此。

他小时候有多牛,得先从他父母亲说起。

鸠摩罗什的父亲名叫

鸠摩罗炎

,天竺(古印度)人。

他是相国之子,不但天赋奇才,而且长得也特别帅。按照规矩,他将来要承袭相位,成为新一代的宰相。

但他不慕荣华,毅然皈依佛门,出家当了和尚。

为了不做官,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佛法,鸠摩罗炎东渡葱岭(即帕米尔高原),来到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龟兹国(音:秋磁,即今天的新疆库车一代)。

在当时的西域,佛法昌兴,许多国家都将佛教奉为国教,佛教发展水平比龟兹国高的不在少数,那鸠摩罗什为啥要到龟兹呢?

所有的历史记载里都没有对此进行解释,但我认为,他一定是在冥冥之中受到了某种召唤。

当时的龟兹国王叫

,年轻有为,他有个集美貌与智慧为一体的妹妹,叫

耆婆当时年满二十,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西域诸国慕名前来提亲的王子们几乎把帛纯王宫的门槛踢烂,但耆婆一个都看不上。

直到她无意中看到了受到哥哥接见的天竺高人鸠摩罗炎,从此芳心暗许,非他不嫁。

疼爱妹妹的帛纯给鸠摩罗炎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甚至不排除有胁迫行为),最后,罗炎终于决定耆婆结婚。

婚后不久,耆婆怀孕了,而她腹中所孕育的那个混血小生命,正是未来的鸠摩罗什。

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耆婆在怀孕后不久发现,自己的智慧居然较之前大为增长,甚至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梵文,并能够毫无滞涩地阅读丈夫罗炎从天竺带来的原版佛经。

要知道,耆婆本来的学识就非常渊博高深,在佛法上也有极深的造诣,这一下能够看懂原版的经文,跟自己的认识加以印证,佛学修养更是一日千里。

婚后一年,公元344年,罗炎和耆婆的爱情结晶降生,取名鸠摩罗什。汉语是“

”的意思,代表着父母亲对他最美好的祝福。

二、成名

自打一落生,罗什开挂般的传奇人生就开始了。

根据史料记载,他

半岁说话,三岁识字,五岁即可“日诵千偈”。

什么意思呢,偈(音记),就是偈语,也就是佛教中的诗歌。

咱们且不论这个“日诵千偈”是指一天能背一千首偈语、还是说一天能背诵一千字以上的偈语,总之,罗什的聪慧和记忆力绝对是超凡绝伦,是如假包换的神童。

这里要插一句,可能很多朋友看到以上的描述,会觉得很假——三岁能认字也就罢了,哪里能有半岁就会说话的孩子?还五岁能日诵千偈,太扯了太扯了。

许知远在《吐槽大会》上吐槽张大大时说过一句: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

这话真挺损

在这里套用一下,

想象力的贫瘠,是一种见识的浅薄。

许多人对于超出自己常识认知的事情,总爱采取一种简单粗暴的不相信态度,但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你没见过没听过,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鸠摩罗什是不是真的半岁说话我不能确定,但我的确见过现实中六七个月就能很流利说话的婴儿。

我只想说,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

世界的神奇和未知,远远超过我们所有人的想象。

不信你可看看诸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一类的节目里,那些还没上小学的娃娃们背诵起唐诗宋词的样子,他们的诗词储备量和对诗词的理解程度,绝对比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要厉害得多得多。

但只有鸠摩罗什自己神还不足够,因为大多数神童长大后的结局往往都是“泯然众人矣”,幸而他有耆婆这样一位堪称伟大的母亲。

罗什在龟兹的王宫里长到七岁,虽然每天的学习强度很大,但好歹锦衣玉食,过的都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奢华生活,可以说并没有受过一丝苦。

一切的改变来自于他母亲耆婆的一次出宫郊游。

耆婆在王城外看到无数的草间枯骨荒坟,突然悟道,决意遁入空门,剃发出家。

这一决定自然遭到了丈夫罗炎的竭力反对,那时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也已出生,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满,耆婆此举无异于活生生将这个家拆散,罗炎自然无法接受。

耆婆开始绝食,水米不进,很快便到了濒死的境地。

罗炎无奈,只得答应她,于是耆婆便落发受戒,并带着七岁的罗什一起出家。

在常人看来,这当妈的自己出家就算了,还得拉上那未成年的儿子跟她一起受苦,未免心也太狠了。

其实这都是所站立场和角度不同所导致的认知偏差。

对于普通人而言,锦衣玉食的优渥物质生活,乃是一辈子都想要达到和追求的目标;但对于耆婆来说,物质上的奢华享受对她没有任何的诱惑,她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充实。

所以在她看来,儿子罗什从小就享有的这种王室生活,是限制他将来无限可能和成就的桎梏,而自己带着他出家修行,则是对他真正的救赎。

有道是燕雀不知鸿鹄之志,子非鱼,自然不知鱼之乐。

直白点说,

普通的人往往是无从想象更无法体会那些高层次牛人们的精神境界的

嗯,这种说法的确是“伤害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然而没办法,事实就是如此。

扯远了,咱们继续往下讲罗什的故事。

从富丽堂皇的王宫里出来,母亲带着他一头扎进了荒凉的戈壁大漠,居住在开凿于山间峭壁上的苦行僧的洞窟里,终日诵经打坐,外加拜访龟兹国内的佛教高僧,学习佛法知识。

库车克孜尔千佛洞前鸠摩罗什像

山壁上的洞窟即为千百年前修行者的居所

这样艰苦的生活一过就是两年,到了罗什九岁的时候,耆婆觉得还是不行,一来他们还是居于龟兹国境内,自己的国王哥哥和丈夫想要找自己和儿子的话,很方便就能找到,他们的清修总被打扰;二来龟兹国内的那些佛教高僧的水平也已经不足以支撑自己和罗什的进一步学习。

所以她又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带着罗什西天取经,去往佛教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罗什的老家,天竺。

于是他们沿着当年罗什父亲鸠摩罗炎来龟兹的道路,靠着双脚艰难地跋涉万里,最后终于到达了天竺,并拜在当时的天竺名师

槃头达多

的门下学习。

有了名师的点化,罗什进步飞快,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便大有所成,并名闻当地,经常被当地的国王邀请进宫讲经或辩论,并以上宾之礼进行供养。

罗什12岁的时候,跟着母亲返回龟兹,开始游学生涯。

游学期间,罗什除了佛法知识外,对其他领域的学识涉猎也十分广泛,像历算学、天文学、星象学、逻辑学、医药学等等,彻底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无所不知的高僧。

当他们来到月氏国的时候,遇到一位得道的罗汉,他看着罗什,深深感叹,并对罗什母子作出一个惊人的预言:如果罗什能够在36岁之前不破戒,将会成为第二个佛陀。

佛陀,就是释迦牟尼。

这是极高的评价,从此罗什在西域的名声更大,所经过的国家,纷纷都待他为上宾,谨加供奉。

罗什二十岁的时候,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国家龟兹,经历了一场长达一个月的佛法辩论,而辩法的对象,正是他当年的老师,天竺高僧槃头达多。

在这场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的辩论中,最终研习大乘佛法的罗什折服了他曾经的老师,而槃头达多在听到罗什关于大乘佛法精妙高深的见解之后,毅然决定改习大乘,并反拜自己的学生罗什为师。

这场辩法,一时间传为佳话,而罗什也因此成为龟兹的国师,名震整个西域,被整个西域所有的国家都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宝。

三、破戒

鸠摩罗什诞生之前的中国,正是几千年文明历史里的至暗时刻。

为方便列位的理解,特将这段时间的历史进行简单的复盘。

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国并立,最后归于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也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归晋”,史称

但西晋的国祚只维持了短短的51年,就被中国北方的游牧族群所灭亡。

这些游牧民族或部落大大小小不下几十上百个,但其中势力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

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个胡人部族。

与奉行儒家教化的中原汉族不同,这些游牧民族文明程度较低,许多部落更是尚未开化、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

他们不事农耕、不懂蚕桑,只知道烧杀抢掠,而腐朽的西晋政权在这些“胡人”的铁骑弓箭面前不堪一击,整个中原大地上杀戮不断、血流成河、伏尸千里,汉族人口锐减,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这就是历史教材中一笔带过的“

五胡乱华

”时期。

在这种情形下,中原的王公贵族们只得狼狈南迁,渡过长江。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之一,也就是所谓的“

衣冠南渡

”,至此西晋灭亡,

肇始。

南迁之后,汉人的政权并未能够统一,那些世家大族们纷纷拥兵自立,谁的兵多良多地盘大,谁就说了算。

于是乎一时间政权林立,先后涌现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夏”等十六个国家,也就是所谓的“五胡十六国”。

让我们再把视线投向西域的龟兹,看一看声望与成就都如日中天的鸠摩罗什。

自从鸠摩罗什在二十岁名震西域,他的母亲耆婆便再次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朝夕相伴了二十年的儿子,独身前往天竺修行。

临行之前,她对罗什说了一番预言:遥远的东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那里的众生需要佛法的度化与解脱,而你修习的大乘佛法,便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你将来肯定会到遥远的东方去,但你的去途将会充满艰难险阻,甚至有性命之虞。

多年之后,在遥远东方的长安城内,皇宫的一位钦天监官员夜观天象,见西方天空一颗大星煜煜生光,耀眼夺目。

第二天早朝,他向皇帝汇报:西域出了大智高人,将来如能入辅中原,定能保我国运昌隆、万世长青。

而鸠摩罗什的命运,将会因为这位钦天监官员的汇报,悄然改变。

这位身居长安的皇帝,正是

的国主

说起苻坚,绝对不是个一般人,他的功绩和成就,包括他的人生经历,也十分的精彩传奇,值得大书特书。

成语“

投袂而起、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等都是因他而有的。

不过他不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苻坚是前秦统一中国北方、定都于长安后的第三任皇帝,按理说他也不是中国人,而是“五胡”里的氐族人,但苻坚十分推崇汉族的文化,并在自己的国家从上到下推行汉化的政策。

苻坚为人志向远大,有着一统天下、恢复汉家盛世的野心,是当时那个乱世中少有的英明君主。

所以一听钦天监大臣的汇报,求贤若渴的他便立刻想到了鸠摩罗什。

当时鸠摩罗什的大名早已越过茫茫大漠、穿过河西走廊,远播长安,身为皇帝的苻坚自然对鸠摩罗什仰慕已久。

而此时有了星象的印证,苻坚更加坚定地确信,这位鸠摩罗什就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抱负的大智之人。

苻坚本就是马上皇帝,南征北战统一北方后,素有中兴汉室的想法,而远征西域、重振大汉雄风,更是他一直以来的设想与计划。

于是他马上调兵遣将,组建了一支七万多人的精锐部队,由麾下的大将

率领,一路西征,誓要荡平西域三十六国。

而在这份宏大的作战计划里,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鸠摩罗什。

为此苻坚特意叮嘱了吕光,攻灭龟兹国后,务必将鸠摩罗什迎回长安。

此时是公元383年,鸠摩罗什三十九岁。

经过两年的远征,吕光带领着七万前秦铁骑,势如破竹一般连战连捷,打败西域诸国七十万联军,再一次将西域纳入了中原版图。

而作为作战计划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龟兹自然也难逃被灭的命运。

吕光按照苻坚的命令,找到了国师鸠摩罗什,并带着他随军东归。

但这个吕光是个粗人,而且性格骄横暴虐,他在看到长相清秀、温文尔雅的鸠摩罗什之后,从内心深处就很看不起他——就这么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和尚,能有什么能耐?

其实换位思考下,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吕光的想法——他是战将出身,一直东征西讨,杀人无算,平生最看重的是武功战绩,而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看不见摸不着的佛法学说。

另外,他是胜利者,亲自率军攻破龟兹国,你国师鸠摩罗什真要有什么本事,为啥还成为老子的阶下囚?

于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吕光没有按苻坚的要求,以上宾之礼对待罗什,而是自作主张地把他像俘虏一样对待,并对其百般羞辱。

他知道罗什已经受了大戒,于是便逼着他喝酒吃肉,而最狠的是,吕光把龟兹国王的公主,也就是罗什的表妹跟他关在一间密室里,逼迫他们行男女之事。

罗什无奈,只能选择破戒,跟表妹结为夫妻。

这对一个从小就研习佛法、将弘法证道视为自己毕生目标的虔诚佛教徒,无疑是最为残酷的打击。

甚至是毁灭。

四、证道

自西域至长安,路途遥远。

一路东归,累日经年。

公元386年,吕光突然得到战报,皇帝苻坚因为发动针对东晋的“

淝水之战

”,兵败后被自己的部下

所杀。

于是吕光攻占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自立为王,建立政权,史称“

而绞杀了苻坚的叛将姚苌,也在长安自立称帝,史称“

姚苌上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急需推行佛教,于是他也打上了鸠摩罗什的主意。

于是他治国书一封,派人寄给了老同事吕光,大意说听闻罗什上师佛法高超,希望他能看在老同事、老哥们的面子上,让自己派人将罗什上师请到长安,讲经弘法。

吕光是什么人,他自己虽然一直都看不上罗什这个西域和尚,但他也知道罗什是个香饽饽。

既然你姚苌想要,那老子偏不给。

但不给的话,老这么对待罗什也不合适,于是他就在凉州城(武威)为罗什修建了一座寺庙供养起来。

而这座寺庙绵延一千六百多年直到如今,就是如今武威市内著名的鸠摩罗什寺。

虽然名为供养,但吕光对待罗什却仍然十分严苛,非但不允许他外出,更不允许他随意跟外人见面,说白了这就是赤裸裸的软禁,跟坐牢没两样。

但即便如此,罗什从头到尾都没有对吕光表现出任何的恨意,他只是平静的犹如一朵莲花一般,每日研究自己的佛法,没有一天懈怠。

公元393年,姚苌卒,他的儿子

即位。

姚兴也对一直对罗什十分仰慕,先后多次修国书给吕光,想请罗什到长安来,但一直都遭到拒绝。

直到公元401年,根基已经牢固的姚兴起兵十万攻打后凉,大获全胜,并亲自迎接鸠摩罗什,以国师之礼将其带回长安。

而这个时候,罗什已经五十八岁,被吕光扣留在武威整整十七个年头了。

回到长安,姚兴为罗什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极尽华丽的法场,名为

逍遥园

至此,当年母亲关于罗什将来会到东土弘法的预言正式变成了现实。

罗什在逍遥园里开坛讲经,每次都有数千人恭听,一时间长安的佛教大为昌盛。

围绕着逍遥园,先后建立起数十座大大小小的佛寺,而罗什教过的学生更是成千上万。

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的长安城中以及通往长安的官道上,来来往往最多的人群,就是行色匆匆的僧侣和学佛的学者,实在是让人感叹的盛况。

但罗什很快就不满足于单纯讲经,他向皇帝姚兴提议,自己还有个更为宏大的目标——

翻译原版的梵文经书

因为在罗什讲经弘法的过程中,他发现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几百年中积累下来的那些中文佛经译本,全都存在着诸多在翻译上的不足和谬误。

罗什本就是位天才,而且有着远超常人的语言天赋,他在凉州十七年,早就学得一口流利的汉语,更是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对汉语中的许多微言大义都深刻理解。

所以他很自信,由自己来做经文的翻译工作,实在是最合适的。

姚兴听了罗什的想法,马上表示全力支持,他迅速遴选沙门中的饱学之士,组建了一支八百人的译经团队,由罗什带领,开展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

这种规模和投入,即便放到如今,都是难以想象的。

在罗什的主持之下,译经工作虽然艰辛浩繁,但在他们团队日以继夜的努力下,进行得十分顺利。

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金刚经

》等佛教经典,全都出自鸠摩罗什的翻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心经》中最为著名的句子,而心经被罗什重新整理翻译出来后,历经一千六百多年传承至今,没有增删一字,足见他的佛法与汉语水平之高。

俗话说树大招风,罗什在佛教昌兴的长安,名声日隆,于是开始有很多人对他的人生污点进行攻击。

他们说,鸠摩罗什早就破了色戒,娶了妻子,算什么高僧。

更有人说既然高僧都这样,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跟他学呢?

这些话传到罗什的耳朵里,他丝毫不为所动,只是在一次讲经的时候,罗什拿出钵盂,只见里面盛满了铁针。

他对着座下僧众,将那钵针流水价倒入口中吞下,然后面不改色地说如果有人想学我,请先做到跟我一样的事情,否则还请大家严持戒律,苦心修行。

此番神通一现,从此再也无人敢对罗什轻慢。

但最推崇罗什的那个人,也就是后秦皇帝姚兴,却有些坐不住了。

他感觉罗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十分担心他将来超越自己无法控制,于是做出了非常卑劣的行为。

他召罗什进宫,宴请后赐给他多名美女,并告诉罗什,大师如此天纵奇才,若百年后圆寂,后继无人,岂不可惜?不如与这些美女交合,留下圣种。如果你不同意的话,那译经的工作也就没有继续进行的必要了。

罗什仍是一如往常不动声色,平静地接受了这屈辱的要求,继续投入到经文的翻译事业中。

但这两次破戒,在罗什心中其实是有着非常大的阴影的,以至于他虽然学生遍天下,但却从来不愿承认任何一个人是自己的弟子。

因为他说自己已经破戒,实在没有资格做任何人的老师。

而他对自己唯一的要求,只有八个字:

身如污泥,心向莲花

在长安十二年,鸠摩罗什就像一枚熊熊燃烧的火炬,用自己高深的佛法造诣,照亮了华夏历史那段黑暗的天空。

终于,在他七十岁的时候,自知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鸠摩罗什,对他的学生们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如果我这一生所译经文没有错误,那么我肉身焚化之后,舌头不烂

公元413年,长安逍遥园草堂寺。

一代高僧鸠摩罗什溘然圆寂。

他死后,众弟子按照佛教礼仪,将他的尸身火化。

神奇的是,在他的肉身被熊熊火焰焚化之后,舌头果然没有被烧化,变成了舍利子。

这也是界上唯一一颗三藏法师的舌舍利子

这枚佛舍利,现今就被供奉在武威的鸠摩罗什寺,为万世养。

鸠摩罗什舌舍利塔

鸠摩罗什的一生,就像他在《金刚经》里的那首著名偈语。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PS:

鸠摩罗什的故事讲完了。

我不信佛,但我的内心对他这样伟大的人物充满了崇敬和仰慕。

相信读者朋友里笃信佛教的人不会很多,但即便从最世俗的角度去看,鸠摩罗什的人生,都足够传奇和励志。

去了解和探究这些历史人物,并不是抱着非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的目的。

哪怕单纯地当做故事来看,都能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平添力量,增长智慧。

所以,希望今天的故事大家能够喜欢。

咱们下期再会,爱你们。

看马路故事

知晓黑暗的边界

望得到光明的方向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