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快速关注
作者:杨丽芬何芳陈淑媛邓小鹿尹飞彭镜
通信作者:彭镜,Email:pengjing4346@163.com
作者单位:410008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
本文刊发于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21):1662-1667.
摘要和关键词
患儿6月龄起病,以发热、抽搐、前囟隆起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血、脑脊液均培养出肺炎链球菌,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脓毒症。经过联合、敏感、足量、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后,仍反复高热,各项炎性指标仍高。考虑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送医学外显子基因包检查(二代测序),未发现致病性突变。加用激素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体温及炎性指标逐步恢复正常。于1岁1个月时,在维持抗结核治疗及激素减量期间,患儿再次发生肺炎链球菌脑膜炎。重新评估临床特征,发现患儿有毛发稀疏,肤色偏白、出汗少、牙齿发育不佳等外胚层发育不良的表现,结合其反复严重感染的特点,符合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病的表型。该病的主要致病基因为NEMO,位于X染色体,在其下游存在一个假基因IKBKGP,与NEMO的3~10号外显子具有99.8%的同源性,在二代测序中假基因可以掩盖NEMO基因同源序列的突变。对NEMO基因进行一代测序,发现该患儿在NEMO基因4号外显子上存在新生错义突变c.505G>C(p.A169P),为已报道的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病的致病性突变,最终为该患儿的确诊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反复感染;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immunodeficiency,PID),是由于相关基因缺陷导致的免疫系统损伤,从而引起患者严重的反复感染,在反复感染的患儿中有10%存在免疫缺陷,可伴一个或多个免疫系统组成部分异常
[1]
。本例患儿反复严重感染同一种细菌,对抗细菌治疗反应差。通过对反复发热、炎性指标显著增高的病因及细菌感染难治时的可能原因进行全面讨论,分析了患儿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为患儿行基因检测时,初始的基因包筛查未能发现致病性突变,通过再次评估临床表型、缩小疾病范围、精确定位致病基因、改进检测手段,最终明确了致病性突变,从而为此类临床情况提供了诊疗思路。
临床资料
1.1主诉和现病史
患儿,男,6月龄,体质量6.8kg。发热、抽搐、前囟隆起27d。患儿于入院前27d出现发热,高热为主,病初高热时抽搐1次,伴前囟隆起。先后就诊于两家医院,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脑脊液等检查,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脓毒症”、“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待排”等,入院前已联合使用敏感(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提示)、足量抗生素(头孢曲松或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共24d、后期加用利福平)抗感染,丙种球蛋白加强支持治疗,其中病初使用地塞米松4d,除激素使用期间体温曾达正常外,余体温均在39℃以上,病程中多次复查血常规、脑脊液,结果均显著异常,遂转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1.2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既往有“湿疹”病史,病前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系第3胎,第2产,一姐姐体健,母亲所孕第2胎胎死宫内,原因不详。家族中其他成员无特殊病史可询。
1.3体格检查
体温:38.2℃,脉搏:132次/min,呼吸:50次/min,血压:90/56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反应差,肤色偏白,头发较稀疏。前囟稍隆起,咽稍红。颈抵抗;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右肋下3cm可及,质韧,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活跃,克氏征布氏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阳性。
1.4辅助检查(入院前及入院后截至查房当日)
1.4.1血常规及感染学指标
总结患儿病程中多次血常规、CRP、PCT、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见表1。
1.4.2脑脊液
总结病程中多次脑脊液检查结果,见表2。
1.4.3其他辅助检查结果
大小便常规正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后正常;心肌酶、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血IgG,IgM,IgA,C
符合年龄参考值;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筛查阴性。G/GM试验:G:69.17ng/L,GM:18.7μg/L,较正常值稍高。脑脊液、血液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2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未见肿瘤细胞,多次脑脊液三大染色均阴性、真菌培养阴性。2次骨髓细胞学检查均见骨髓增生活跃,可见中毒颗粒、少数幼稚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骨髓培养阴性。
1.4.4其他检查结果
胸片正常。脑电图:清醒期背景节律慢化,全幅未见癫痫波发放。腹部CT:下胸椎右侧旁软组织增厚、右侧胸膜增厚、强化;左侧腰大肌肿胀,其内可见斑片状强化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左侧额叶(大脑纵裂附近)脑实质内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呈稍高信号,弥散未见明显受限,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对比欠清;双侧额顶颞脑沟裂稍增宽加深,双侧额颞部脑外间隙稍增宽,双侧侧脑室稍饱满,余脑室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未见异常信号影;T2-FLAIR增强扫描示双侧部分脑沟裂内见小条状强化灶,双颞局部脑膜稍增厚强化。意见:考虑化脓性脑膜炎可能性大。复查头颅MRI:脑积水。
1.5入院后诊治经过及病情演变
入院后继续抗感染(头孢曲松+利奈唑胺+利福平)至查房当日,患儿仍反复高热,精神差,前囟张力高,发热严重时伴睑缘红肿、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指/趾端蜕皮,脑脊液压力高、白细胞计数、糖、蛋白基本正常,外周血白细胞、CRP、ESR仍明显增高,颅脑MRI提示脑积水。
1.6提交查房时诊断
(1)发热、抽搐查因:①细菌性脑膜炎(肺炎链球菌);②结核性脑膜炎待排;(2)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3)脓毒症;(4)脑积水;(5)结缔组织病?(6)肿瘤?
第1次查房讨论
2.1何芳主治医师
患儿为男性婴儿,急性起病,以发热、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精神差,前囟隆起,颈抗,肝大,外周血白细胞、CRP、PCT、ESR显著升高,腰穿压力高,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稍高,血、脑脊液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颅脑MRI提示脑积水。目前考虑:(1)发热、抽搐查因:①细菌性脑膜炎(肺炎链球菌):早期可以解释病情,但是,经过联合、敏感、足量、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后仍然持续高热,要考虑合并其他特殊病原体感染的可能。②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经积极抗生素治疗后仍然持续高热,颅压高,脑脊液细胞数、蛋白轻度增高,MRI提示出现局灶性脑膜强化、脑积水;腹部CT提示下胸椎右侧旁软组织增厚、右侧胸膜增厚、强化;左侧腰大肌肿胀,其内可见斑片状强化灶,虽然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完善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检查,建议密切接触者完善胸片检测,继续寻找结核依据,必要时诊断性抗结核治疗。③真菌性脑膜炎:多次真菌培养均为阴性,起病早期使用激素期间及病程1个月余未使用抗真菌治疗,无意识障碍,脑脊液细胞数、蛋白水平好转,真菌感染可能性小,继续复查脑脊液培养。(2)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血、脑脊液均培养出肺炎链球菌,诊断明确。(3)脓毒症:患儿高热起病,入院时精神差,心率、呼吸偏快,虽无低血压、肢端循环不足的表现,病程中血常规白细胞最高达45.1×10
/L,CRP、ESR、PCT显著增高,血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诊断成立。(4)脑积水:查房前MRI已证实。此外,患儿长程发热,炎症指标高,还需考虑到非感染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和肿瘤的可能,完善自身抗体、肿瘤相关的检查。
2.2杨丽芬主治医师
患儿目前的主要问题为抗生素治疗后仍反复高热、外周血白细胞及其他炎症指标高。发热、白细胞升高的常见原因,除感染性外,需考虑到非感染性病因,主要见于:(1)高敏反应,如药物热,患儿无典型皮疹,嗜酸性粒细胞不高,补体不低,此为不支持点;(2)肿瘤性疾病:患儿骨髓检查、胸腹部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肿瘤,目前依据不足;(3)系统性疾病:如川崎病、神经白塞病、神经精神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脑脊液可以异常。但是,患儿临床特点未达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且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及实验室结果好转不明显,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完善心脏彩超检查。此外,患儿年龄小,无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眼部、关节损害,不支持白塞病;年龄小,口干、眼干不明显,不符合干燥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患儿年龄小,精神症状不明显,无皮肤、黏膜、关节、肾脏等狼疮多器官受累的表现,复查MRI未见脑实质病灶,亦不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典型表现,下一步可完善狼疮等自身抗体的检测。
2.3邓小鹿主治医师
患儿经正规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热,且伴睑缘红肿、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指/趾端蜕皮等表现,根据川崎病诊断标准
[2]
,该患儿符合其中3项典型体征,且患儿CRP、ESR增高显著,血小板进行性增高,要考虑不典型川崎病的可能,可以继发于严重的细菌感染之后,下一步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冠状动脉,必要时可再次使用丙种球蛋白、加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
2.4彭镜主任医师
患儿目前的主要矛盾为正规治疗后脑脊液细胞数下降、脑脊液糖恢复正常,提示治疗有效,但仍有反复高热,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ESR、CRP等)显著增高,脑积水、颅高压、脑脊液蛋白增高,治疗效果不佳,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原因:(1)细菌感染是否明确?患儿血、脑脊液均培养出肺炎链球菌,外周血白细胞及其他炎症指标显著增高,病程初期脑脊液细胞数增高,头颅MRI改变符合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特征,细菌(肺炎链球菌)感染诊断明确,且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并非耐药菌。(2)药物:所使用抗生素为药敏试验敏感抗生素,给药途径、剂量、频次、疗程均符合细菌性(肺炎链球菌)脑膜炎、脓毒症的治疗方案。(3)患儿自身是否存在特殊的病理生理因素:①是否存在隐匿部位感染:胸片正常,腹部CT未见腹腔脓肿,必要时复查,完善心脏彩超排查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可能。②患儿是否存在免疫缺陷病:该患儿HIV筛查阴性、既往无长期使用激素、无糖尿病、肿瘤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史,无导致免疫缺陷病的常见继发性因素,由于PID可以同时出现严重的特殊感染、自身免疫、变态反应等症状及体征,结合患儿严重感染、高热时伴睑缘红肿、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指/趾端蜕皮等体征,符合PID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associatedperiodicsyndrome,TRAPS)
[3-5]
的特点,PID确诊需要基因检查,完善PID相关的基因包检查。此外,结合患儿的体征及CRP、ESR升高明显,需考虑到感染后诱发川崎病的可能,川崎病发生时可以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完善心脏彩超、狼疮、血管炎抗体、炎性介质谱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2.5尹飞主任医师
总结患儿起病经过、实验室检查,目前“(1)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①细菌性脑膜炎,②脓毒症;(2)脑积水”诊断明确,结核性脑膜炎待排,真菌感染暂不考虑,肿瘤目前诊断证据不够。患儿存在正规抗感染后持续高热、炎性反应过度活化等免疫紊乱的表现,要考虑PID的可能。已有结果提示体液免疫中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大致正常,继续完善淋巴细胞亚群、炎症因子、自身抗体的检查,完善基因检查寻找PID可能的致病基因。患儿抗生素治疗已超过1个月,在严密监测下停药;不能除外结核感染,加用抗结核药物诊断性治疗;病程中短暂使用激素时体温好转,PID发生自身炎症性疾病时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亦为激素,因此,可以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前提下开始激素治疗。密切观察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变化。
病情的演变及治疗经过
3.1完善检查
根据查房讨论意见,完善各项检查:炎性介质谱(血):白细胞介素(IL)-2:10.55(1.1~9.8)ng/L;IL-4:29.9(0.1~3.0)ng/L;IL-6:215(1.7~16.6)ng/L;IL-10:20(2.6~4.9)ng/L;肿瘤坏死因α(TNF-α):5.62(0.1~5.2)ng/L;γ干扰素(IFN-γ):36.27(1.6~17.3)ng/L。全淋巴细胞亚群[B、CD4
T、CD8
T、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正常。T-SPOT阴性,狼疮全套:抗核抗体(1∶80,阳性),余阴性。心脏彩超: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医学外显子基因包检查(二代测序):未找到致病性突变。
3.2治疗和病情变化
患儿于讨论后停用头孢曲松、利奈唑胺,开始诊断性抗结核,同时开始小剂量激素治疗,体温于3d内降至39℃以下,此后2个月内体温维持在37~38℃至出院。出院后继续维持抗结核及小剂量激素治疗,体温正常,精神、运动逐渐发育。出院后3个月余(1岁1个月),患儿受凉后再次出现高热、抽搐、呕吐、前囟隆起,第2次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2℃,脉搏:102次/min,呼吸:31次/min,血压:98/57mmHg,体质量:11kg,头围46cm。神志清,精神欠佳。库欣面容,毛发稀疏,肤色白,偏干燥,前囟约3cm×3cm,隆起。乳牙萌出2颗(上颌中切牙),牙下缘欠平整。颈软,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软,肝右肋下3cm,质韧,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活跃,克布征阴性,双巴征阴性。
3.3第1次出院前、后复查及第2次入院时检查
3.3.1血常规及感染学指标
多次血常规、CRP、PCT、ESR结果见表3。
.3.2脑脊液
多次脑脊液检查结果见表4。脑脊液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
第2次查房讨论
4.1何芳主治医师
患儿前次住院期间检查多种细胞因子均显著增高、炎症活化明显,加用激素及抗结核药物后,症状及炎症指标几天内迅速好转,考虑激素的缓解作用,出院后在维持该治疗方案期间再次出现发热,脑脊液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诊断“反复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明确,结核感染所致发热的可能性已不大。患儿反复发生细菌性脑膜炎,需要考虑:(1)是否存在脑脊液漏,可完善颅底高分辨CT进行排查;(2)PID的可能性大,患儿此前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基本正常,PID相关的基因包检查无阳性发现,建议继续完善免疫学相关功能检查。
4.2杨丽芬主治医师
临床中出现以下情况时要警惕存在PID
[6]
:反复的细菌性感染;≥2次的严重感染(肺炎、脓毒症、脑膜炎、骨髓炎);感染非典型的表现;异常严重的感染过程或对治疗反应不佳;不常见的或机会性致病菌感染;同一类型病原菌导致的反复感染;内脏器官脓肿或反复的皮下脓肿;由于迁延性或反复腹泻所导致的生长发育障碍;全身持续性的疣或传染性软疣;广泛的长期念珠菌病(口腔/皮肤);脐带脱落延迟(>4周);
乳牙脱落延迟。文献报道10%左右反复感染的患儿存在免疫缺陷,可伴1个或多个免疫系统组成部分的异常,已经报道的PID超过300种
[7]
。本例患儿短期内连续2次同种病原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规范的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佳,加用激素治疗后病情迅速缓解,均指向PID。在治疗感染的同时,继续积极寻找原发病因。
4.3彭镜主任医师
同意患儿“反复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PID”的诊断。根据2015年最新的分类,PID分为
[8]
:(1)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15%);(2)以抗体为主的免疫缺陷(65%);(3)其他已明确临床(基因表型)的免疫缺陷综合征;(4)免疫调节失衡性疾病;(5)先天性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缺陷(10%);(6)天然免疫缺陷;(7)自身炎症反应性疾病;(8)补体缺陷;(9)伴自身抗体的免疫缺陷。PID确诊需要基因检查的证据,患儿B、CD4
T、CD8
T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数量不低,NK细胞数量基本正常,抗体、补体水平检查大致正常,自身抗体检查无阳性发现,可进行疫苗激发试验、淋巴增殖试验、四氮唑蓝试验、中性粒细胞黏附缺陷试验等进行功能学验证
[6]
、进一步缩小疾病范围,有针对性地选择可能地致病基因进行检测。
4.4尹飞主任医师
患儿在抗结核过程中再次发热,脑脊液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目前已经不支持结核性脑膜炎诊断,停用抗结核药物,积极抗链球菌感染治疗。短时间内发生同种细菌颅内感染,存在PID基础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前次住院期间基因检查未找到致病性突变。重新评估患儿:目前该患儿1岁1个月,毛发稀疏,肤色偏白、稍干燥,牙齿发育不佳,提示外胚层发育不良。结合其反复同种严重细菌感染且感染后炎症反应重,符合已明确临床(基因表型)的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病(EDA-ID)的临床特点。EDA-ID主要累及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主要致病基因为NEMO,IκBα突变致病者亦有数例报道。NEMO位于X染色体,包含10个外显子,在它的10号外显子远端31.6kb处存在一个假基因,含有与NEMO3~10号外显子同源性高达99.8%的序列,因此,当突变位于这些序列之中时由于假基因的干扰常规的Sanger测序不容易检测到突变,需要使用PCR或Sou-thernblot的方法。患儿表型高度提示EDA-ID,改进检测手段进一步检测可能的NEMO突变。
第2次查房后检查结果
颅底高分辨CT:未见颅底骨折及发育异常。一代测序结果:IKBKG(NEMO)基因新生突变c.505G>C(p.A169P),位于4号外显子,引物设计位于3号外显子上游往,父母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到此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
[7]
,支持X连锁隐性遗传无(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病(XL-EDA-ID)的诊断。
最终诊断及转归
本病最终诊断为:(1)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病;(2)反复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第2次入院后先后用头孢曲松或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治疗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丙种球蛋白加强支持治疗,与第1次住院的治疗过程类似,抗生素治疗后仍然反复高热、炎性指标高,基因结果回报后加用激素治疗,体温及炎性指标好转出院并继续口服激素,后激素在门诊逐步减停,目前一般情况稳定。
临床总结
本例临床过程表现为短期内发生2次同种细菌的严重感染,对常规抗感染治疗反应差,后期出现严重炎症反应,初步推测患儿存在PID。由于致病基因本身的特点,初始的二代测序未能检测到致病性突变。第2次发病时,患儿外胚层发育不良的特征开始显露,重新评估病情并有针对性地对最可能的致病基因NEMO进行了一代测序,最终找到致病性突变,为治疗过程中激素的使用及预后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反复、重症感染,要警惕PID的可能;当临床过程不典型、常规治疗效果不满意时,注意反复查找病因以便找到最佳治疗方案。当临床上高度怀疑遗传性疾病、当常规基因测序未能得到阳性结果时,不轻易放弃,反复核对临床特点缩窄疾病范围,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可能的致病基因深入检测,从而最终找到病因。
EDA-ID是一种遗传综合征,目前被证实的致病基因有2个:最常见的为NEMO,其次IκBα亦有几例报道,均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分别引起X连锁隐性遗传的XL-EDA-I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D-EDA-ID。EDA-ID发病率为1/100000~1/10000,出生男性婴儿中XL-EDA-ID的发病率约为1/250000,目前的数据显示XL-EDA-ID的平均死亡年龄是6.4岁
[9]
1986年Frix和Bronson
[10]
报道了第1例EDA-ID男性患儿,死于粟粒性结核;1992年Sitton和Reimund
[11]
报道了第2例EDA-ID男性患儿,感染致命的铜绿假单胞菌,鸟分枝杆菌及巨细胞病毒;2001年,3个研究组分别证实不同的NEMO缺陷可致XL-EDA-ID,其中外胚层发育不良与免疫功能紊乱均可由这些基因改变所致的NF-κB活化受损所致
[10-14]
。NEMO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免疫细胞,通过损害NF-κB通路,影响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系统而出现免疫失衡,机体对某些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缺陷及自身过度的炎性反应可以并存。XL-EDA-ID的临床表现
[9,15-16]
可分为:(1)外胚层受累表现,包括皮肤色素减退,眼眶周围皱纹和色素沉着,毛发稀疏,汗腺发育不全或缺如,牙发育不全或缺牙,低鼻梁,鼻翼发育不全的小鼻,前额饱满,突出的眶上脊。(2)免疫学表型:包括反复感染:特异性抗体缺陷导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自然杀伤(NK)细胞毒性功能缺陷导致疱疹病毒属感染;T淋巴细胞分泌IFN-α缺陷导致最严重的并发症,多为重症感染,可表现为蜂窝织炎、骨髓炎、淋巴结炎、肺炎、播散性结核;炎症性疾病:XL-EDA-ID患者常常有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炎症性肠病占25%(又称NEMO肠炎),组织学检查提示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受累的免疫组分包括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可以出现对某种病原体易感,对多糖抗原抗体反应受损,低γ-球蛋白血症,高IgM综合征等。
XL-EDA-ID早期诊断困难,如果患者发生反复细菌或结核感染,应考虑XL-EDA-ID诊断。NEMO不同突变散在分布于基因的不同部位,导致不同的表型谱。一些最近的研究已经开始揭示基因型-表型间的联系,基因型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EDA-ID患者的表型。NEMO位于X染色体,长23kb,包含10个外显子,其中1号外显子不参与编码。NEMO假基因和嵌合体的存在使常规基因组DNASanger测序检测突变更困难,需要更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Southernblotting协助诊断,基因组测序时需要包括所有的外显子、最好包括内含子
[16]
。NEMO嵌合体突变使得分子诊断难度增加,流式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内NEMO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诊断部分突变。
XL-EDA-ID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如早期造血干细胞移植;替代治疗如免疫球蛋白、发生感染时积极抗感染、平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如发生炎症性疾病,还需免疫治疗包括激素、抗-TNF-α抗体的使用等。总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XL-EDA-ID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同时更好地为患病家庭提供遗传咨询。
参考文献略
点击“阅读原文”,可免费下载PDF全文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10-28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