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金匮:将金匮分成中医8法 解剖金匮:将金匮分成中医8法解剖金匮:将金匮分成中医8法

解剖金匮:将金匮分成中医8法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文:18568字,预估阅读时间:47分钟

《金匮要略》一书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究其治法,处处体现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例如疗黄疸,法当退黄,但因其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其具体治法亦异:如桂枝加黄芪汤之汗法、瓜蒂汤之吐法、大黄硝石汤之下法、柴胡汤之和法、小建中汤补法、茵陈蒿汤之清法等等均为不同的退黄之法。又例如下痢、痉病、腹满、宿食等不同疾病,当有胃家实的特点时,均可用大承气汤一方治愈。真所谓“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本文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归类以疏之,并参验有关著述、方书合而议论。

汗法,乃祛除病邪有效之法。

系《内经》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和仲景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的具体运用。它在杂病治疗中主要适用于经络受邪未入脏腑;皮肤所中未血脉相传的病证,它能使病邪从汗而解。

1.发汗解痉

适用于痉病证治。

痉病多为外感风邪,干忤经络;或为误治伤阴,筋脉失养所致。

本病多从太阳开始,有发热恶寒的见证,临床以口噤不语,项背反张为特征;若病柔痉者,则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治以疏解风邪,滋养筋脉,用栝蒌桂枝汤,取微汗,若不汗,可啜热粥以发之。若病刚痉者,则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者,宜用葛根汤解肌生津,覆取微似汗,但不需啜热粥,以免过汗伤津,于病不利。

2.发汗祛湿

适用于湿邪犯于肌表之证治。

湿病,有内湿、外湿之别,而发汗祛湿法适用于外湿之证,其以身体疼重为主证。

若寒湿困表,身烦疼而重,恶寒无汗者,宜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健脾祛湿;若风湿郁表,一身尽痛,发热以日晡所剧者,宜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化,解表祛湿。若风湿在表而阳气虚弱者,又当分别风重、湿重和风湿并重进行施治;风邪偏胜者,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而涩,宜用桂枝附子汤通阳化湿,方用附子三支,伍桂枝温经助阳,使湿邪得阳气蒸发而从外散;湿邪偏胜者,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宜用白术附子汤助阳逐湿,方用附子一枚半,伍以白术,意在温阳散寒,共逐皮间水气;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偏胜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微肿,治宜标本兼顾,用甘草附子汤温经除湿,方用附子二枚,合桂枝、白术助阳温经,散风祛湿,使湿邪内外分消。

水气病,即水肿病,它与《痰饮篇》中的溢饮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痰饮是水饮潴留于局部的疾患,具体是指: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渭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而水气病是水液泛溢于周身的病证:“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为水气病的治疗大法。水肿病用汗法,早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就有:

“开鬼门,洁净府”

的记载,若风水挟热,证见一身悉肿,脉浮恶风,口渴,自汗出,身无大热者,用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若一身面目诸黄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脉沉者,知病变已由肺及脾,为“里水”,治之又当分别有热无热为要:如挟热者,则伴有汗出口渴,用越婢加术汤发汗清热,健脾除湿;如无里热者,则多伴有无汗,口不渴,宜用甘草麻黄汤宣肺散水。若肾阳虚弱,水气蓄结,证见腹满而喘,脉沉小者,宜麻黄附子汤温经发汗,去上逆之水以救急,然后再议治病本。

3.发汗解毒

适用于阴阳毒病的证治。

本病多发生于时气温毒侵入营血所致,邪在营分者为阳毒,邪入血分者则为阴毒,两者均以发斑,咽痛为主证。

病阴毒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用升麻鳖甲汤以清热解毒祛瘀。病阳毒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宜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以解毒散瘀;从升麻鳖甲汤方后注云:“老小再服,取汗”可知,其意在借升麻之走表发汗,因势利导,使阳毒从汗而解。

4.发汗祛疟

适用于温疟证治,证见发热多,微恶寒,骨节疼烦,时呕,脉弦。《素问

疟论篇》谓本病:

“得之冬中于风,寒邪藏于骨髓之中……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可用白虎加桂枝汤温服取汗,使邪气外出为患时随汗而解。

5.发汗解痞

适用于气分病之阳气不行,寒气不散的病证,证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温阳散寒,通阳化气以消痞。

6.发汗退黄

适用于黄疸初起在表和黄汗病湿邪郁表卫阳不伸的证治。尤在泾云:

“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

黄疸初起,有恶寒发热,脉浮自汗者,是黄疸在表之象,宜用桂枝加黄芪汤发汗祛湿退黄,服汤后须饮热粥以促药力。黄汗病为外湿侵袭,表阳被郁,湿热蒸于营分,水溢于皮肤所致,证见汗出粘衣,色黄如柏汁,身肿,发热,不恶风,胸中室,不能食,反剧痛,暮躁烦不得眠,小便不利,若同时出现周身汗出者是表气已虚,可用芪芍桂酒汤缓取微汗则愈;若为汗出不透,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者,可用桂枝加黄芪汤发汗祛湿以治之。

7.祛风解肌

适用于产后中风持续不解的证治。证见头痛,恶寒发热,汗出,胸闷,干呕等,虽延续时间久,而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调和营卫,祛风解肌。阳旦汤与阳旦证为何?历代注家其说不一:有谓即桂枝汤证者;有谓为桂枝汤加黄芪之证者;也有认为阳旦证是风热阴虚,阳旦汤是桂枝汤加附子增桂;但目前多数认为阳旦汤证即是桂枝汤证,且与方后原注相吻合。

8.扶正发汗

适用于正气不足,邪气盛实的病证;此时若单纯扶正,则易留邪,单纯祛邪又更伤正气,故必须两法同时兼顾。临床上可根据具体病情或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或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如虚劳诸不足,致风气百疾者,宜用薯蓣丸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方中以参术苓枣草等药益气调中,归芎芍地、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桂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敛理气开郁。又如产后正气大虚,阳气被伤,而复感风寒,以致正虚邪实,证见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者,宜用竹叶汤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方中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发汗祛邪,参以固护阳气,姜枣甘草调和营卫。

9.发汗散饮平喘

适用于溢饮和支饮偏咳喘的证治。病溢饮者,饮从热化,证见发热恶寒,身体疼痛,烦躁,不汗出而喘,宜用大青龙汤发表清热;若病溢饮而饮从寒化者,证见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胸痞,不呕,咳喘;或病支饮而证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复又外感寒邪者,均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消饮。此外肺气胀满,因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所引起者,证见寒热无汗,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弱,则可用小青龙汤加石膏以解表化饮兼清郁热。

10.表里双解

适用于表证未解,而里证又急之证。如病里实腹满兼发热,脉浮而饮食如故之表证者,可用厚朴七物汤解表攻里。方中取桂枝汤去芍药以解表,合厚朴三物汤以通里。又如寒疝兼表里皆寒,证见腹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者,宜用乌头桂枝汤解表温里,方中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寒,合乌头祛寒止痛。

吐法,是运用催吐的方法,解除停留在胸膈之上的病邪。《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其高者因而越之”

,朱丹溪曰:

“吐中就有发散之义”。

其具有催吐痰涎,宿食,毒物等有害物质的作用。仲景运用本法,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痰厥证和胸中有寒之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在治杂病中,用于治疗黄疸之病邪蕴结上焦和宿食停滞于胃脘之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扩冲运用,用于中风,癫痫,喉痹等痰壅咽喉;干霍乱之欲吐不得吐者,误食毒物尚在胃肠者均取得了良如的效果。但必须注意,吐法乃攻伐之剂,能耗胃液,故以“快吐为度而止”,诸亡血家及虚家不可运用。

1.催吐退黄

适用于酒疸而病位偏上的证治。酒疸乃湿热内蕴于胃所致,一般多具有心中懊忄农而热。但亦有“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者,以及“心中热,欲吐者”其脉浮,此时病势趋向于上,可因势利导,使病邪从上而解,故原文有“其脉浮者先吐之”,“吐之愈”;然有其法,竟无其方,查篇后附方云:“瓜蒂汤,治诸黄”。考王焘《外台秘要》中有瓜蒂汤疗天行热毒,通贯脏腑,沉伏骨髓之间而为黄疸,黑疸,赤疸之记载;《成方切用

涌吐门》亦有瓜蒂散“治诸黄,急黄”,故此,余认为瓜蒂汤可斟酌使用。

2.涌吐宿食

适用于宿食停滞于胃上脘的证治。证见噫气酸臭,胸闷欲吐,宜用瓜蒂散因势利导,吐其宿食。

下法,能攻逐在里的病邪,具有通大便,排除肠道燥屎、虫、瘀等积滞,荡涤脏腑实热,攻逐胸腹水饮及寒积等作用,它是《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留者攻之”的具体运用。适用于寒热燥湿诸邪内结,影响宿食、虫、瘀、水饮等有害物质不得排泄所引起的病证。

1.攻下实热

适用于外邪入里化热所致的刚痉,实热下痢;宿食壅积胃肠,郁久化热成实;产后瘀血内阻,热结阳明等病证治。

外邪内传,郁于阳明为患,若表现为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成刚痉,证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齿介齿,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成方切用

攻下门》云

“此证入里之热极深极重,阳热既极,阴血立至消亡,小小下之尚不能胜,必大下之以承领一线之阴,阴气不尽为阳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既有下多亡阴之大戒,复有急下救阴之活法”。

若表现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气滞与燥屎内结,积和胀俱甚的里实证,此时运用大承气汤是取“攻积攻其坚”;若表现为燥屎内结阳明,热结旁流,证见下痢,谵语,按之心下坚者,宜用大承气汤急下之,取“通因通用”之法。

产后瘀血内阻,恶露不尽,少腹坚硬,不大便,烦躁发热以日晡时甚,脉微实者,是兼阳明之证,此时血结于下,而热聚于中,如单治其血,则瘀血未必能去,而阳明实热不能急除,使病情加重,可用大承气泻热通便,往往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宿食积滞较久,胃肠气滞不通,证见腹满拒按,脘腹胀满,噫气酸臭,下痢不欲食,脉数而滑或浮大有力,重按反涩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是“攻气者攻其聚,聚可散也”。

2.润下热结

适用于脾约证治。因胃热气盛,胃阴被伤,使脾阴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道失运,津液偏渗膀胱,证见大便干结,小便短数而黄,方用麻子仁丸泄热润燥,缓通大便。

3.温下寒实

适用于寒实内结证治。寒实内结,阳气不足,邪实正虚,证见腹痛或胁下偏痛,大便不通,恶寒肢冷,脉浮弦,宜用大黄附子汤温下寒结。

4.攻逐水饮

适用于严重的水饮病证治。但因水饮之邪停聚的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具体治法亦异,如水饮内停,上迫于肺,外溢于表,证见咳喘,身肿,小便不利,脉沉者,宜用泽漆汤逐水通阳,止咳平喘,方中泽漆即大戟之苗,能消痰逐水,生姜、半夏、白前降逆化痰止咳,桂枝、黄芩平调寒热,人参、甘草扶正培脾。若水饮停于胸膈而为支饮者,则阻碍气机升降,出现胸(腹)满,宜用厚朴大黄汤涤痰除满。若水饮停于胁下而为悬饮,证见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脉弦者,以及支饮重证体质尚未虚,证见咳烦胸中痛者,均可用十枣汤破积逐水。此外妇人产后水与血俱结于血室,证见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口不渴,治宜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

“产后得此,乃是水血并结,而病属下焦,故以大黄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胶者,所以去瘀浊而兼安养也”。

5.攻逐痰饮

适用于痰浊壅塞而形证俱实之证治。若肺痈初起,浊唾涎沫,壅塞于肺,证见胸满而胀,喘不得卧,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甚则一身面目浮肿者,或支饮阻于胸膈,痰涎壅塞,证见胸闷喘咳,呼吸困难不得息者,均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水逐痰,开泄肺气,本方乃泻肺峻剂,虚者禁用,如兼有表证应先解表,故方后注云:“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若痰浊壅肺,证见咳嗽气喘,但坐不眠,时时吐浊,宜用除痰最猛的皂荚丸涤痰决壅,以防痰壅气闭之险,此乃刺激性祛痰猛剂,只适用于体实稠痰粘滞不畅的患者,因此不可多服久服,孕妇及体质虚弱者虽有干咳无痰或吐涎沫者则非所宜,医者注意及之。

6.攻下瘀血

适用于瘀血停聚肠道和下焦的证治。病肠痈者,系热毒内聚,营血瘀结肠中,证见少腹肿痞,拒急拒按,发热恶寒,自汗出,宜用大黄牡丹汤解毒排脓,荡热逐瘀。若瘀血内结下焦,致妇人经水不利,男子膀胱满急,少腹硬满结痛,大便色黑易解,小便自利者,治宜抵挡汤破血逐瘀。若产后气滞血瘀或妇人瘀血停积而致经水不利,证见小腹疼痛如刺,痛而不胀,拒按者,宜下瘀血汤攻逐瘀血。

7.泄满导滞

适用于实热腹满证治。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证见腹部胀满疼痛,胀甚于痛,大便不通,治宜厚朴三物汤行气通下。然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者药味相同,但因主药和分量不同,主治亦异,厚朴三物汤重用厚朴为主药,意在行气除满;小承气汤重用大黄为主药,意在攻下实热;而厚朴大黄汤重用厚朴、大黄为主药,意在开胸泄饮;由此可知仲景立方命名,实赅辨征施治之意。

8.泻下退黄

适用于黄疸病湿从燥化,实热特甚之证治。《黄疸病篇》云: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是使用下法的原则;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是内热极盛之象,宜大黄硝石汤通腑泻热。黄疸久病不愈,津枯血燥,证见少腹满,大便秘结,宜猪膏发煎润燥通瘀。一般黄疸多忌重油,以免留邪难解,因此用猪膏发煎治黄疸似有疑惑之处,然徐忠可云:

“此为黄疸之谷气实者设也……予友骆天游,黄疸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四两,发灰四两,一剂而愈,仲景岂欺我哉”。

从药味功能来看,猪膏润燥,发灰消瘀,故此笔者认为本方治诸黄,实适用于蓄血发黄而致津液枯燥者为佳。

戴北山云:

“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

和法,具有和解表里寒热,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其方药组成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特点。正如《成方切用》所云:

“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

以达其和解表里,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医方新解》认为:和法既可通过清热解毒之抗菌、中和毒素等作用以祛邪,又可通过温里补益而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以扶正;既有兴奋中枢,健胃,保肝作用以补其不足,又有镇静,静痛,解痉等作用以平其亢,缓其急迫。

1.和解少阳

适用于病邪传入少阳的证治。《伤寒论》指出: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因此,凡属病邪传入少阳,出现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之见症者,均可用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治疗。如《呕吐篇》中“呕而发热者”可应用之;产后血虚阴亏兼感外邪,阳气上冒,邪犯少阳,证见郁冒,但头汗出,大便坚,呕不能食者亦可应用之,使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身氵戢然汗出而解”;《医宗金鉴》谓:

“大便坚,呕不能食,用小柴胡汤,必其人舌有苔,身无汗,形气不衰者始可,故病得解,自能食也;若有汗当减柴胡,无热当减黄芩,呕则当倍姜半,虚则当倍人参”,

故医者当变通为要。此外妇人月经适来或适断,感受外邪,或热病中月经虽未来,而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使少阳枢机不利,证见往来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甚至兼有神志症状者,亦可用小柴胡汤清解内陷之热,使病邪从少阳枢转外出而解。

黄疸病,腹痛而呕者,是邪在少阳,宜柴胡汤,然《黄疸病篇》原文中未明示是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医宗金鉴》对此认为:

“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硬,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若无潮热,便软,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

因此,临床可根据具体病情。斟酌选用。

2.和解少阳通腑泻满

适用于热结在里,邪在少阳阳明之证治。证见往来寒热,郁郁微烦,胸胁苦满,按之心下满痛者,宜用大柴胡汤两解表里。目前临床上运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急腹症,取得了良好疗效。

3.寒温并用调和胃肠

适用于寒热相杂胃肠之证治。病邪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于胃,中焦痞塞,下痢,宜用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调中和胃。若蛔阻胃肠,以致升降失常,寒热互见,证见烦躁吐蛔,心腹剧痛,得食则剧,吐涎沫,手足厥冷,呈发作性者,宜用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

4.和肝降逆

适用于奔豚气病及肝郁化火的证治。肝气郁结化热上冲,并影响少阳枢机,证见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者,宜用奔豚汤,方用李根白皮止逆下气,《别录》云:“李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可见李根白皮为治奔气之要药,伍川芎、当归调肝和血,姜夏降逆,生葛、黄芩生津清热,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共奏养血平肝,和胃降逆之功。

5.肝脾两调

适用于肝脾不调之胎动不安的证治。“养胎之要,首重肝脾”,若妇人妊娠,腹中拘急绵绵而痛,为血虚不能养肝,肝逆侮脾所致,治宜当归芍药散调肝养血,渗湿健脾,方中重用芍药以平肝止痛,与小建中汤之重用芍药意同,故在《妇人杂病篇》中用本方亦主妇人腹中诸疾痛。若妊娠素体虚弱,脏气不和,不能正常养胎,治之亦应调理肝脾,以正气血之源,为养胎之本。如素体阴虚,形瘦而湿热不化,侧重在肝者,宜用当归散补肝健脾,清化湿热。如素体阳虚,寒湿逗留,侧重在脾者,宜用白术散健脾调肝,温化寒湿。

温法,又称祛寒法,适用于寒滞经络、脏腑虚寒及亡阳厥逆等证的治疗。《医方新解》言其

“对神经、内分泌、循环、消化等系统,大多具有兴奋作用,能增强全身机能,旺盛新存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故常用于各系统功能低下以及机能衰竭的病证”;

然寒之为病,有伤于表者,有生冷伤于内者,有直中脏腑者,亦有脏腑功能失调,寒从内生而为患者;因此,临床运用时各有不同。证如《成方切用》所云:

“以散兼温者,散寒邪也;以行兼温者,行寒滞也;以补兼温者,补虚寒也”。

1.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适用于历节病证治。历节病是以遍历关节疼痛或肿大为主证,其成因有肝肾不足,汗出入水者;有气血不足汗出当风者;也有厚味不节,肝肾俱伤者;虽然临床表现有异,一般可分为风湿与寒湿二种,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重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为风湿偏胜,兼化热伤阴之证,宜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如见不可屈伸疼痛者,属于寒湿偏重,宜用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解痛。

2.通阳宣痹

适用于胸痹、心痛病的证治。胸痹、心痛以“阳微阴弦”为总病机。胸阳不足,而阴邪乘虚上乘,阴乘阳位,二者相互搏结使然,故原文云:“所以成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治之以通阳宣痹为总原则。然其病邪有痰、饮、寒、湿和水气的不同,加之病者体质有差异,病情有轻重,故具体治疗时亦异。胸痹,证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者,是阳气不足,痰饮停聚之象,宜括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如兼有心痛彻背,不得卧者,可知病情又重一层,乃痰气阻滞所致,治宜于上方加半夏涤痰逐饮;如见缓则痛减,急则痛剧,呈发作性者,是上焦阳虚,寒湿阻滞,治宜薏苡附子散缓急止痛。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又审其虚实为要,偏实者,为痰浊壅塞,气滞不通,其症以胸满较著,宜祛邪为先,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偏虚者,为阳虚正衰,大气不运,属于无形之气痞为患,其症以心痞较甚,宜扶正为急,用人参汤。若胸痹仅表现为胸中气塞,短气,而不见有胸痛或痛亦轻者,属轻证,有水气在肺,以胸满,短气为主者,宜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有寒气在胃,以心下痞塞为主者,宜橘枳姜汤散理气。至于心痛之证,轻者,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是寒阻气逆,宜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散寒消痞;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阴盛阳衰,阴寒痼结,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峻逐阴寒。

3.温阳行痹

适用于血痹证治。血痹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证,《内经》云此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可见本病的发生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所致,是故“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通痹。

4.温肺散寒

适用于虚寒性肺痿和寒饮郁肺,咳而上气之证治。虚寒性肺痿,《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肺叶如草木之花叶……有冷之痿,如霜杀之则干矣,此肺冷之所以成痿也”,此阳气不能化气,上虚不能制下,证见多涎唾而不咳,不渴,小便数,或遗尿,头眩,宜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若内有寒饮,复外感风寒,以致寒饮上逆,气道被阻,证见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宜用射干麻黄汤散寒解表,温肺化气。

5.破积逐寒

适用于寒疝证治。寒凝腹中,搏结不散,证见绕脐腹痛,发则冷汗自出,手足厥冷,脉沉紧,宜用大乌头煎破积逐寒止痛,本方药性峻烈,用时应如法煎服: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煮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报,不可一日再服”。

6.温中止痛

适用于中焦虚寒,气不摄血之吐衄,便血之证治。若为中气虚寒,不能摄血,证见吐衄经久不止,面色无华,舌淡,脉虚者,宜用柏叶汤温中止血。若为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证见先便后血,或为吐衄,血色紫暗,腹痛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细者,宜用黄土汤温脾摄血。

7.温中止呕

适用于中阳不足,寒邪上逆之呕吐证治。若胃中虚冷,寒饮上逆,证见干呕吐逆,吐涎沫者,宜用半夏干姜散温中止呕;若寒邪阻遏于中,胃失和降,证见干呕呃逆,手足厥冷者,宜橘皮汤温阳散寒,和胃降逆;本证手足厥是胃阳被郁不能布达四末所致,与阴盛阳微,呃逆厥冷之证不同,故不需四逆辈之大剂温补回阳。若妇人妊娠,为胃虚寒饮恶阻,证见呕吐不止者,宜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散寒化饮,补中降逆。然方中干姜、半夏俱为妊娠禁药,而胃虚寒饮恶阻者又非此不除,这正是《内经》“有故无殒”之法;陈修园云:“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从方药法度来看:半夏、干姜、人参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是姜汁之性杀半夏之性也,故无碍。然虽云若是,但对素有胎漏和体弱之人胎气不固者,仍当慎重为要。

8.养血温中散寒

适用于血虚寒疝及产后腹中拘急绵绵而痛的证治。肝藏血,血不足,气亦虚,气虚则寒自内生,证见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而产后血虚,寒气搏结,证见腹中拘急绵绵而痛;此二者均属血虚内寒,其疼痛必绵绵而痛,喜温喜按为特点,可同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之;对寒多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增温散之功;痛而呕多者,加橘皮、白术以健脾理气。

9.温中散寒祛湿

适用于肾着病的证治。肾着病乃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证见身重,腰中冷痛,小便自利,腹重等,宜用肾着汤(甘姜苓术汤)温散寒湿。然肾着之病乃属下焦,何以用肾着汤治上可愈?其一肾为水,脾胃为土,从生克关系上说土可以制水;其二病在躯体下部,虽属下焦,但肾脏尚无病变,故无须治下,只需使其寒湿散则肾着可愈!故方中重用干姜配甘草温中散寒,白术伍茯苓健脾祛湿,共奏散寒祛湿,培土制水之功,此系仲景燠土胜水之妙法也。而后世医家以之治疗慢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病证属于脾阳不足者,而有寒湿之象者效佳,是为临床运用之发展。

10.温阳散寒

适用于虚寒性腹满之证治。虚寒性腹满者,以腹满时减,复如故,按之不痛,脉微弦为特点,但因其湿、饮、寒的偏重不同,应予以分别论治,若脾胃虚寒,偏于水湿内停,证见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清涎者,宜用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降逆;若脾胃虚寒,阴寒上冲者,证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上下攻痛不可触近者,宜用大建中汤补气温阳;尤在泾认为此系:“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据报道,临床上用大建中汤治疗蛔性肠梗阻,属于虚寒性者确有良效。若脾肾阳虚,水饮上逆,证见腹痛,四肢厥冷,呕吐,心动悸者,宜用赤丸温阳止痛,化饮降逆。

11.温阳平冲

适用于肾气上冲之奔豚气证治。肾气上冲可分为水气冲和寒气上冲之不同。“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为下焦水气乘虚上冲欲作奔豚之象,宜用苓桂甘枣汤通阳利水,防止其奔豚发作。若发汗伤阳复加烧针,针处被寒,下焦寒气乘虚上冲,则必发奔豚,此时阳虚阴盛,内外皆寒,宜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温经散寒,内服桂枝加桂汤温阳散寒,以控制奔豚发作。然汉代使用桂枝与肉桂没有明显的区别,历代对桂枝加桂汤的认识亦异,有主张加桂枝者,有主张加肉桂者;一般认为如因外邪引起肾气上冲者,则加桂枝以解外邪为要,如因阴盛阳虚肾气上冲引起者则宜加肉桂以温阳平肾为佳。

12.回阳救逆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证治。虚寒性呕吐患者,证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四肢厥冷之阴盛格阳之危急证候时,或虚寒性泄泻患者,证见下利清谷,腹胀满者,均可用四逆汤急救回阳。若虚寒性泄泻患者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四肢厥冷者,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象,此时有顷刻亡阳之险,治宜通脉四逆汤大剂回阳之品,以急救回阳。

13.温涩固脱

适用于阳虚下利之滑脱证治。若虚寒性肠滑气利,大便随矢气而排出者,是气虚不固所致,治宜诃犁勒散温涩固脱,临床运用时可于本方加入补中益气之品则效果更佳。若泄利日久,而致虚寒性滑脱,证见下利便浓血,色暗不鲜,舌淡脉细弱者,治宜桃花汤温肠涩肠以固脱。

14.温阳散饮

适用于痰饮证治。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然痰饮为患,乃本虚标实之证,临证时要具体分析病情的标本缓急以投之。如标证突出者,宜汗、下、行、消以除之。若心下有痰饮,证见胸胁支满,目眩者,宜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培土制水。若水饮微而不甚,短气,属于中阳不运,不能化水者,必兼见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小便不利,亦宜用苓桂术甘汤培土制水;属于肾阳不足,水气上泛者,必兼有畏寒足冷,小腹拘急,腰痛,小便不利,宜用肾气丸温肾化水。此外下焦阳虚,水气不化,津液不升,证见小便不利,其人若渴,小腹觉冷者,治宜括蒌瞿麦丸温阳化气利水,然其与五苓散、猪苓汤同治小便不利兼口渴之证,但五苓散以治水与热互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之证;而猪苓汤以治热病伤阴之证,三者当区别运用为是。

15.温阳降逆散寒止呕

适用于胃虚寒凝,或肝寒挟饮上逆的证治。胃虚寒凝,寒饮内停,胃气上逆,证见干呕,胸满等,或肝寒挟饮上犯胃,并循经上犯巅顶,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等,以上诸为阳气不足,阴寒上逆,治宜吴茱萸汤温阳散寒降逆。

16.温经祛瘀

适用于冲任虚寒兼血瘀引起的崩漏证治。证见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治宜温经汤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本方在妇科杂病中的运用较广,诸如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月经不调以及产妇恶露不尽,属于本病机者均可用本方加减运用。

《内经》“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简言之,清法,就是运用寒凉药物治疗热证。热证,以虚实言之,分为实热、虚热;以表里言之分为表热里热;以病证言之分为外感热病,杂病热证等;其外感热病之虚实表里之热证治法,在《伤寒论》中已有详细论述。然清法运用于杂病的治疗,除应区别虚实外,还应根据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施治之。实者因其火邪、毒邪、暑邪和湿邪的兼挟不同,应分别运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解暑热和清热燥湿之法。虚者因其气虚、血虚和阴虚之异,又当分别配伍益气、养血和滋阴之品。《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于阴”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因此对于阴虚发热患者,又当使用滋阴补水,使阴复而热退。

1.清解里热益气生津

适用于热盛伤津之证治。太阳中日曷,证见身热而渴,汗多恶寒,脉大乏力者,是暑伤津气,卫表空疏所致,它是《素问·刺志论》所云的“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之证,应与后世所云:忽然头痛壮热,汗出大渴,无气以动,昏晕闷倒之中暑区别,中日曷者,治宜人参加白虎汤清解暑热,益气生津。此外消渴患者,证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是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亦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止渴,益气生津。

2.养阴清热

适用于百合病证治。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此病可因热病转化而来,或情志不遂,暗耗阴血引起;其主要表现为心肺阴虚,致百脉不和,神志被扰,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为、感觉失调和阴虚内热的见证,临床上一般以神志恍惚去来,莫可各状,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辨证要点,治宜百合地黄汤养阴清热;如系误汗后,则宜百合知母汤清热生津;误下后,宜滑石代赭汤清热降逆;误吐后,则宜百合鸡子汤补虚安中。如果病证经久不解转变成渴者,可外用百合洗方以利百脉,内服百合地黄汤;其后仍渴不止者,则宜括蒌牡蛎散以生津止渴,若转变成阴虚发热为盛者,宜用百合滑石散补虚清热,使热从小便而出。

3.清热利湿退黄

适用于湿热黄疸的证治。若胃热脾湿,谷气不消,搏结于中焦而发黄者,则病为之谷疸,应分辩湿热之偏重分别论治之:湿热内盛,证见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者,宜茵陈蒿汤清泄湿热;湿邪偏重,证见头身困重,胸痞,呕恶,苔微黄者,宜茵陈五苓散利湿化浊,佐以清热。因嗜酒过多胃中湿热内结而发黄者,为病酒疸,证见心中懊忄农而痛,身热,大便难,小便不利,治宜桂子大黄汤清泄湿热。

4.清热止利和胃止呕

适用于热利兼呕的证治。邪热内陷,下迫于肠,上逆于胃,证见干呕而利;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认为:

“此伤寒热邪入里作利,而复上行为呕者之法;而杂病肝胃之火,上冲下注者,亦复有之”

,治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5.清热补虚降逆和胃

适用于胃虚有热的证治。胃虚有热,气逆上冲而证见哕逆者,治宜橘皮竹茹汤。《成方切用·治气门》云此:

“治久病虚羸,呕逆不已;亦治吐利后胃虚哕逆”;

并引“徐忠可曰:此胃虚而冲逆多哕……故以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受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气于上焦,上焦即宣,中气自调也”。

6.清热除烦

适用于热扰胸膈的证治。下利后,余邪未尽,无形之邪热结聚胸膈,证见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宜用栀子豉汤透邪泄热,解郁除烦。据报道本方运用于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胃炎,食道炎等有胸中郁闷,心烦不安者配合使用有较好疗效。

7.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适用于湿热痢疾之证治。湿热交结,迫于大肠,证见下利后重,泻下脓血,肛门灼热者,治宜白头翁汤。如产后热利下重或阴虚血弱而热痢下重者,可于上方加甘草、阿胶以治之。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头翁汤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杀灭阿米巴原虫滋养体,因此本方用于急性菌痢,阿米巴痢,急性肠炎,以及某些慢性肠道疾患均有较好的作用。

8.清热燥湿解毒泻火

适用于浸淫疮证治。浸淫疮,似与现代之脓疱疮、湿疹相类,小儿多见,多从起逐渐向下蔓延至颈下、腋窝、腹股沟等处,皮肤奇痒,搔之出水,甚至感染化脓,病情往往迁延难愈,治宜用黄连粉,但方未见,目前多认为系黄连一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取黄连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而直拆心火。

9.清肝安神

适用于虚劳病,虚烦不得眠的证治。《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虚劳病肝阴不足,阴虚阳胜,虚热内扰,故虚烦不得眠,治以酸枣仁汤养阴清热,安神宁心,使阴阳平衡协调而烦去眠安。

10.清热润燥化痰降逆

适用于虚热肺痿证治。《临证指南》云:“唾久不已,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证成矣”。肺痿一证其病位在肺,而其源在胃,为胃阴不足,胃虚有热使然;热在上焦,肺胃津液耗损,虚火上炎,证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治宜麦门冬汤益胃润肺,化痰降逆,使胃得其润,肺得以滋,则虚火自降。

11.清热滋阴利水

适用于水热互结而阴已伤的证治。本病因热邪入里较久,水热互结,而郁热伤阴,证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治宜猪苓汤滋阴利水。

消者,散其积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消法,具有使气血痰火湿食所结成之病邪渐消缓散的作用,仲景运用消法于杂病证治中尤较其他治法为多,各种病邪积结所引起的病证均可运用消法。《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云:“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因此,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应根据体内气结、瘀血、痰积、湿积、水积、火积、宿食等有害物质,而分别施以行气、活血、化瘀、祛湿、利水、泻火、消食等法。

1.消症化积

适用于疟母不消的证治。疟病经久不愈,致正气偏衰,疟邪借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为疟母,证见肝脾肿大,胁下有痞块,寒热时有发作,治宜急以鳖甲煎丸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组织完密周到,临床上凡肝脾肿大属于血瘀气滞者均可选用。

2.化瘀消症

适用于妇人症病下血的证治。妇人素有症病,现复受孕,未到三月,忽漏下不止,脐以上胎动者,是为症痼害,宜用桂枝茯苓丸去其症积,使新血得以养胎。笔者认为:本方证以治妇人症病下血较为妥当,因为素有症病之妇,虽云可孕,但必竟是极其少见的,且从临床实践来看:本方不仅对治宿有症病而复孕下血者有效,同时对妇人症病下血者亦有良效。余曾治一妇人,停经三月余,忽见阴道下血不止。初,有类早孕反应,经某县人民医院尿妊娠试验(+),诊断为先兆流产,治以安胎之法,二日无效。复邀余诊治,询其下血似屋漏水样,间或有紫暗色血块,自觉小腹部冷痛,脉沉迟。余亦认系症病复孕而被寒袭所致。处桂枝茯苓丸加艾叶,阿胶二剂。进一剂下血更多,而家人更慌,复邀余同往诊视,询其血色暗红,此为佳象;次日进二剂尽,致晚流下一块约6×8cm大小的血块,其后流血减少,遵原方调治三日而愈。后复去人民医院做尿妊娠试验阴性,如是豁然,此乃瘀血症积,复受寒袭,内阻子宫所致,非孕也。故医者治疾应不拘于假象,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活血化瘀

适用于瘀血为患的证治。如虚劳日久,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以致瘀血停留于体内而成干血,证见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治宜大黄庶虫丸补虚活血化瘀。仲景在杂病中运用虫类药祛瘀还有抵挡汤和下瘀血汤,然彼二者均为内有瘀血,身体未虚,故纯用攻逐;而此为五劳虚极,内有干血,而宜攻补兼施,峻剂丸服,以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若产后气滞血郁,气机不通,证见腹痛而烦满不得卧者,宜用枳实芍药散行气活血。若妇人月经期或产后,风邪乘虚侵入腹中,与气血相搏,以致血滞不行,证见腹中刺痛者,宜用红蓝花酒通经活血,行气破滞,“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然方中虽未用治风之药,而实治其风也。若瘀血内停致妇人经水不调,证见少腹满痛,按之有硬块,月经量少,色紫有块,舌质紫暗,脉涩者,治宜土瓜根散以活血通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推而广之,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根据瘀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有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证治的记载,临证时可以随证选用。

4.活血化瘀利尿泄热

适用于瘀血挟热之小便不利和皮水兼厥的证治。瘀血挟热,内阻膀胱气化失司,证见:小便不利,尿道疼痛,甚或血尿者;宜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化瘀利窍泄热。《水气病篇》“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可知病皮水者,内有郁热,而水邪外盛,阳气不布于四末,亦可用蒲灰散治之,此乃仲景宗《素问·汤液醪醴论》“去菀陈”的治法,使郁热得以清,水邪得以消,而阳气可伸则厥自愈。

5.通络散结

适用于肝着病证治。证见:胸胁胀,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若时,饮热可解,宜旋复花汤下气散结,活血通络。此为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若气滞偏甚者,可选用《圣济总录》蹈胸汤,方用枳实、薤白、橘皮、桔梗、生姜、甘草等;若血瘀较甚者可选用血腑逐瘀汤。

6.散结逐饮

适用于瘀饮聚结胃肠和支饮久伏膈间之证治。痰饮聚结胃肠,若病偏于上,水饮停于胃,证见心下坚满,自利反快,脉伏,虽利而心下续坚满,宜用甘遂半夏汤散结逐水;若病偏于下,饮结肠间,证见腹满,肠呜而便秘,口干舌燥,宜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使肠间水气从大小便分利。支饮久伏膈间,肺胃气机被阻,营卫运行不利,正气已伤,证见:喘满,胸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宜用木防己汤蠲饮散结补虚;若服汤后仍痞坚结实者,为正虚邪实之候,宜用木防己去石膏加伏苓芒硝汤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7.利水散饮

适用于一般支饮偏于呕吐眩悸之证治。支饮停于心下,呕吐反不渴者,宜用小半夏汤治之。《呕吐篇》“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说明本方为止呕之祖方,从药物功能来看:半夏涤痰降逆,生姜健胃止呕且能杀半夏之毒性,二者伍用共奏散饮降逆、和胃止呕之功,确为止呕之要方,仲景每以此随证化裁治呕,其意亦然。若膈间有水,清阳不升,或上凌于心,或下停于胃,证见:呕吐,心下痞,头眩,心悸者,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水降逆,以治眩悸;若心下有支饮,使清阳不升、浊阴上冒,其若冒眩者,用泽泻汤利水升清。

8.化饮降逆

适用于饮停中焦以致气逆于上的证治。若寒饮搏结于中焦,使上焦阳气闭郁,气机受阻,证见: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自觉心中烦闷不已者,宜用生姜半夏汤辛散寒饮。《素问·五常政大论》“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故运用本方时应注意“小冷分四服”的反佐方法,使药物能持续发挥作用,则胃中寒饮逐渐消散。若胃中停饮,脾失健运,证见:吐而渴欲饮水者,宜用茯苓泽泻汤化饮健脾利水。

9.补脾消痞

适用于气分病之中阳不运,饮邪痞结之证治。脾弱气滞,失于输转,致水气痞结于胃,证见:腹痛痞胀,心下坚,大于盘者,宜用枳术丸行气散结健脾利水。

10.排脓解毒

适用于肺痈成脓的证治。风热郁肺,痰瘀蕴结,肺叶腐溃,证: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宜用桔梗汤排脓解毒。肺痈相当于今之肺脓疡,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一般认为:桔梗汤用于重症患者常嫌药轻,因此多主张用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验之临床累效。《经方实验录》则认为治肺痈之方“殊有轻重层次之分,苇茎汤最先而轻,桔梗汤为中,葶苈大枣泻肺汤最后而重”,其说亦可供临床参考。

11.解毒排脓渗湿清热

适用于孤和近血证之证治。二者同为湿热郁结,以致瘀血内积所致,故可同用赤小豆当归散治之。如孤病湿热郁遏,蓄血不解,湿热不化酿成痈脓,证见:脉数,微烦,汗出,默默但欲卧,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能食者,宜用当归赤小豆散祛瘀生新,解毒排脓。近血证,因湿热蕴结于大肠,迫血下行所致,证见大便下血鲜红,先血后便或兼脓液,大便不畅,苔黄,脉数,亦可用赤小豆当归散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12.排脓破瘀辛热散结

适用于慢性肠痈化脓偏阳虚之证治。证见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脉伏,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者,宜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临床上多用本方治里虚而热不盛、体虚脉弱之慢性阑尾炎已成脓未溃者最宜。

13.通阳利水

适用于水饮之邪,停聚体内,阳气被遏的证治。如皮水患者,乃脾病水液潴留于四肢皮肤,阳气被阻,证见:四肢肿,肌肉聂聂动者,宜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如水饮内停,肺气闭郁,胃失和降,上凌于心,心阳被遏,证见:心下悸动,喘呕者,治宜半夏麻黄丸发越阳气,蠲饮降逆,如痰饮结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引,水气上逆,让见:脐下悸,吐涎沫癫眩,小便不利者,治宜五芩散通阳化气利水。

14.开结化痰

适应于“梅核气”证治。本病乃因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上逆咽喉,证见自觉咽中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者,治宜半夏厚朴汤开结化痰以降逆气。

治血虚内寒之寒疝和产后腹中痛等等,均为补虚祛邪之实例,已如前法述,这里就不再作赘述。

补法,是遵《内径》“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对虚者进行补益的治疗方法。它由滋养强壮一类药物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人体机能活动,补充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作用,适应于身体虚弱,精神疲倦,血液亏损,律液不足等病证,仲景运用补法,突出表现在重视脾肾,盖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所寄,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肾不足,实为各种虚之根本。在虚实挟杂的情况下,即强调扶正,又注意祛邪,使之无犯“虚虚实实”之戒,“补不足,损有余”,在用药配伍上,则根据“气为血帅,血由气生”,“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相互关系,又特别注意刚柔相济,使之补而无过,补而不腻,则气血阴阳之生化无穷矣。

1.补中益气调和阴阳

适用于阴阳两虚之虚劳证治。证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治宜小建中汤建立中气,以调整阴阳之偏胜;若阳气较虚,兼见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者,宜用黄芪建中汤。《何氏虚劳心传》认为

“所以仲景治虚劳,惟用甘药建中气以生血化精……盖脾胃之强弱,动关五脏,况土强则金旺,金旺则水充”

,尤在泾亦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因此,使中气建立,而气得以四运,则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俾阴阳得以协调,诸寒热错杂之证可愈。

2.补阳摄阴止遗

适用于阴阳两虚之遗精或梦交之证治。失精家,阴虚及阳,精血衰少,证见: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芤动或微紧,治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潜镇摄纳,调和阴阳。《成方切用·表散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引

“徐忠可曰:阴虚之人,大概可助肾,故以桂枝芍药通阳固阴,甘草姜枣和中上焦之营卫,使阳能生阴,而以安肾宁心之龙骨牡蛎为补阴之主”。

3.温补肾阳

适用于肾气不足的证治。临床上凡虚劳腰痛,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遗尿,浮肿,痰饮咳喘,消渴等属于肾气不足者均可选取用肾气丸治之。如虚劳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证见: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可用肾气丸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又如下消证,肾阳衰微,不能化气以摄水和蒸腾津液上润,证见: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可用肾气丸温肾化气;又如妇人转胞,因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水气不化,饮邪上逆所致者,证见:不得溺,烦热,倚息不得卧,而饮食如故,亦可用肾气丸振奋肾气,使气化复常,小便通利,其病自愈。

4.安中益气

适用于产后虚热烦呕之证治。妇人产后,津气虚弱,阴血不足,致虚火内扰,胃气上逆,证见:烦乱呕逆者,宜用竹皮大丸安中益气,方中重用甘草以益气,与桂枝伍用更能辛甘化气,枣肉补益中焦,竹茹,石膏甘寒清热,降逆止呕,白薇性寒以退寒热。若热重者,倍用白薇清浮热,烦喘者,宜加柏心宁心润肺。

5.养阴宁神

适用于脏躁证治。脏躁证似今之癔病,皆因情志过激,以致肝郁化火伤阴,内脏阴液不足,虚热躁扰。证见:精神失常,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甚或呈癫痫样痉挛发作,象如神灵所作者,《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宜用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补中缓急。

6.调补冲任固经止血

适用于妇人冲任脉虚,阴血不能内守而致下血的证治。证见:月经淋漓不断之漏下者,或为半产后下血不止者,均可用胶艾汤一方通治。盖本方即可调补冲任之不足,和血止血,又可暖宫调经,故为妇科中常用的有效方剂。临床上凡妇女崩漏,胎漏,痛经,或月经不调属于血虚冲任损伤者均可用本方加减运用;但本方中当归、川芎、艾叶乃辛温气胜之品,故血分有热,或肝火过旺者,则非所宜。

此外,如汗法中的薯蓣丸治虚劳病之风气百疾,温法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血虚内寒之寒疝和产后腹中痛等等,均为补虚祛邪之实例,已如前法述,这里就不再作赘述

文源:

淳颐堂健康平台,

作者夏质彬

精彩文章回顾

益生菌,更安全更有效调理肠道菌群环境

中气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后爱黄芽汤

中医养生的境界:心净则身净

明明把瘤子切掉了,为什么还会复发?

罗大伦:什么是阴虚,怎么调理?

美抗疫护士崩溃!“我护理过的病人,没有一个能活着”

新华网对话国医大师唐祖宣,讲述全球疫情下的中医药作为

"好男人一身毛"道理何在?

舌诊图谱大全!看舌象辨疾病(附讲解视频)

左归丸与右归丸

梁冬丨真正的好事哪里是努力来的

林清玄励志演讲:不怕人生的转弯!

义,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

花钱给孩子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有啥不妥?|秦老师讲故事

神奇的“种子法则”:意念具有不可思议的能量

火星到底有什么好?人类为什么非要移民火星?

当年交公粮的场景.....

工信部部长:“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民间太狂热

刚剖腹产生完孩子,就被婆家赶出了家门,她却突然明白:真是报应

“神的开示不会有错的,何不试试呢?”结果出大事了!

害人就是害己,看看这祖辈几代的因果

现代因果实录三-49-求子经历

金匮的这两张方,可用于从怀孕到保胎(温经汤/当归散)

金匮要略对水饮论述(转载)

《金匮要略》与肿瘤

中风治疗(脑卒中)经方(金匮5首/中风三方/续命汤10首)

必须知道:《金匮》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收藏)

心脏病神方-《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

来说一说《金匮要略》里那些陌生的药物

《金匮要略》中治疗妇科病的7个良方

张仲景《金匮要略》之当归芍药散

来自于《金匮要略》的补血秘方

或必死或可治:伤寒七十二证候(附古医伤寒论见)

为什么中医用《伤寒论》治感冒能够一剂见效

仝小林院士:讲到伤寒经方,我有些看法与教科书不同

民间高手的33个体会(内含六经、阴阳、伤寒经方)

民间高手的33个体会(内含六经、阴阳、伤寒经方)

老海员急病多反复,钟医生妙用伤寒方|柯雪帆

耍玩桂枝汤,让它进里就进里,让它出表就出表(伤寒论经方)

经方大家:直击《伤寒论》中的“方证”|娄绍昆(精华)

记熟有大用:伤寒六经疾病的分类和方子(附伤寒方子归类)

讲讲《伤寒论》的救阴之法(一阴一阳谓之道)

收藏干货: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经方源头:掌握最原始的经方(此篇的用药实在强大)

民间高手,把经方讲得如此透彻!

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附阴阳辨证16字诀)

钱超尘:《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来感受一下:经方的魅力(附:民间中医人自学经方之路)

古中医解读:伤寒六经明理寻根篇(附八卦六经解)

一个保姆的经方传奇-小儿夜啼(荐)

经方在儿科夜啼中的应用(小儿夜啼)

经方治疗牛皮癣/银屑病

银屑病等相关疾病,用这首经方治疗,屡试不爽!

飞蚊症,看过来-恢复视力,生吞黑豆有奇效(张步桃)

台湾最负盛名的中医师张步桃养生箴言

张步桃:经方治疗喘证

张步桃:感冒-咳嗽-发烧-失眠-青春痘-晕眩

经方治疗腰痛(腰痛经方)

糖尿病及并发症与经方治疗

【大众经方】中医专家教你常用的20个家庭小药方

经方实战演练(思考每一条的病机原理用药)

令人意想不到的经方变通用法

伤寒药性解,此篇最独、最精、最透

伤寒和温病,这篇文章讲得最全

"伤寒"为万病之源,伤寒方治疗杂症应用指南

万病皆伤寒,伤寒思维你必须掌握[精]

伤寒临床总结(重点是里面的方与证思维)

经方:中医的灵魂

十世遗风:经方的故事(10集全文)[精]

十世家传都没有患者,我依然选择开中医诊所|十世遗风

常用的瘀血经方

倪海厦:红斑狼疮的病因及经方

面瘫不愈寻经方

娄绍昆:经方(结合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方治疗肩周炎

最全妇科杂病经验方

学用经方的四步阶梯法|王辉武

肥胖根治的方法(减肥经方汇总)[收藏]

李可: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倪海厦:感冒八大经方

我常用这10个经方治疗糖尿病

老年人十大经方体质调理[推荐]

看一位民间阿姨这样用经方[快速上手]

经方合方治疗股骨头坏死、哮喘等病

用六经辨证方法指导针灸治疗

“经方玫瑰”与女性体质调理

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经方辨治胃食管反流病

王三虎:喉癌的经方治疗!

癫痫的中医治疗-标本兼顾、二法并用(内附经验方)

怎样学好经方?

"经方难用"还是"其效如神"?-黄煌教授临证50年来思维总结

临床50年运用经方的经验-经方大师传教录

王三虎:我用经方治癌症(附肝癌的调养与中药方)

令人意想不到的经方变通用法

11首由经方+时方化裁的经验方

临床老中医总结的经方应用经验

王四进经方讲座-70-六经治疗方

六经病机解(伤寒直入)

伤寒提炼:表里治病大法

六经病机解(伤寒直入)

伤寒六经症状大全

伤寒绝学:「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的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伤寒六经系统图解[精]

曹灵勇:伤寒入门[精]

诊断用方的另一捷径-《伤寒论》腹诊大全(收藏)

《伤寒论》真谛:病岂能治?要给病找去路|刘希彦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的81味药

《伤寒论》中记载东汉末年医疗事故频发

伤寒论主要方剂精简版

读懂《伤寒论》之辨寒热

蔡长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如何快速入门?

2018年,73岁郝万山说:我来告诉你怎样学习《伤寒论》!

谈谈《伤寒论》病程日数的辨治意义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收藏)[倪海厦]

《伤寒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

为什么中医用《伤寒论》治感冒能够一剂见效

刘渡舟:《伤寒论》中的七个寒热错杂方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有关问题

伤寒绝学:「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的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伤寒论》112方(按药味数量排序)

喉癌-偶然发现伤寒论中就记载着的有效方剂

老牛关于中医及伤寒论的独特观点

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中十大调节人体气机的方剂

刘渡舟亲传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色-有是证,用是方

我们为什么要学《伤寒论》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收藏)

理中汤为伤寒论核心方

李可老中医谈学习《伤寒论》的体会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用方剂!纯干货速记

《伤寒论便读》:六经病证治纲要!

《伤寒论》教你用粥治病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论》的总结,精辟!

《伤寒论》背诵条文

都市熊教您5分钟学懂《伤寒论》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郭生白《伤寒论六经》是本能方法系统

《胡希恕讲伤寒论》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名医】好文共赏!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

张仲景《伤寒论》“五苓散”

《伤寒论》名方-理中丸

伤寒论之真武汤

《伤寒论》“附子汤”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END==========

温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