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健脾养心祛寒湿,起居康养四宜忌 今日小暑:健脾养心祛寒湿,起居康养四宜忌今日小暑:健脾养心祛寒湿,起居康养四宜忌

今日小暑:健脾养心祛寒湿,起居康养四宜忌

小暑六月节

(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夏至转眼过去,又到了小暑。“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那小暑呢?自然为小热,还没有热到极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也是这个意思。

小暑季节也是生命旺盛的季节,满眼的绿树浓阴,荷花亭亭玉立,茉莉花香沁人,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夏日的清凉。到了晚上,萤火虫也开始活跃起来,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

小暑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

小暑之日“温风至”,这“温风”是热风,但东汉王粲的《大暑赋》中有“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之句,熹是炙、烤,人如在天地间一个大蒸笼中,蒸出全身污垢。

小暑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温热潮闷的空气,堵在人的心里,吐不出,咽不下,令人欲罢不能。

二候,蟋蟀居宇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农历七月后蟋蟀才出穴,活跃草丛间求偶,到八月天凉,会聚到院中,令小院鸣声鼎沸,天越凉离人越近。待农历九月不入户就要冻死,十月就在床下鸣了。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夏历六月,是小暑节气的时候。

此时由于炎热,蟋蟀不得不离开田野,躲到人类居住的庭院的阴凉一角,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在此节气中,老鹰也怕被“上蒸下煮”的日子,开始远离地面,翱翔于清凉的高空中。所以,小暑后很容易看到鹰击长空的壮观景象。

小暑习俗

民间小暑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此外,在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

“食新”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时节起居养生

遵循少动多静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从中医理论方面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是卫兵、保卫的意思。也就是说,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

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

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健脾和胃是关键

小暑为六月节,暑为热,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暑热深入,便忧热烦渴。困溽(rù)才暑,溽是湿气蒸腾,所以说,暑也是蒸,溽景薰天,炎光折地,热不可耐。

此时空气中的湿气比较大,人体最易受“湿邪”的侵袭。进而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反应迟钝、手足水肿、面色较差等症状。

五行之中,土能克水,湿邪的产生,当然要从“土”来寻找。“脾胃属土,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水湿之邪的侵入,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很大的关系。脾不健运,是导致湿邪入侵的根本原因。

因此,小暑时节防“暑湿”健脾和胃是关键。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

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小暑三伏“防腹泻”

小暑时开始进入三伏天,暑热外蒸,许多人贪凉饮冷过之,引起各种胃肠疾病,民间称之为“伏天泻”。

三伏天应严格把好饮食卫生关,尽量不吃或少吃冷饮冷食,不吃任何腐败变质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小暑养心、护心

小暑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仍然应该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夏季心为主,同时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所以养心很重要。

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如果“过”喜则会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中医方剂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心阴不足,肝气失和之脏躁,精神恍惚,喜悲伤欲哭之证。

如君药小麦之益心气、养心血、安心神;既益气和中,又调畅三焦气机,功如佐药大枣之补脾柔肝之效;甘草缓肝之急。

小暑起居康养「四宜忌」

小暑,虽不是最热的时候,但也算是最热的开始,人们的生理状态也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要顺应节气的变化,重视小暑节气的养生,平和度过夏季。

起居:忌贪凉,宜睡好「子午觉」

小暑到来,天气异常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我们切记不可贪凉,特别是别贪恋空调环境。在睡眠方面,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做到「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

此时应注意开始睡好「子午觉」,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运动:忌大汗,宜护心液

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小暑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

在空气比较清新、气温不高的时候,在户外轻松而有节奏地慢走,能使大脑皮质处于紧张状态的细胞得以放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助于减肥、降血脂,减少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另外,慢走时间可选择在清晨,或晚饭半小时后进行,每天1-2次,每次10-30分钟。

饮食:忌重口,宜调肾养胃

小暑后,自然界的变化是阴气渐长、阳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苦减咸,调肾助心,调养胃气。

可适当食用酸性的食物,如乌梅、山楂、宣木瓜等,具有收敛、固涩的特性,可以用来调理泄泻、虚汗等不适。

另外,高温会促使人们大量排汗,容易造成人体阳气不足,皮肤腠理易于开泄如果此时人们还吃很多油腻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而出现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

小暑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

平时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尽量不吃腌制类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养神:忌纵欲,宜静养节房事

一年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故夏季与心气相遇,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整个夏季的养生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重视「静养」,特别是要「养心」,不宜放纵。

日常生活中要「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

另外,还要加强固精,注意适当控制房事的次数。

此时不妨进行一下「三浴」锻炼,即空气浴、日光浴及水浴。空气浴,就是每天多通风;日光浴,就是经常到户外去晒晒,夏季在每天早晨9时左右为宜,不宜曝晒;还有就是水浴,即天天洗澡,不仅可保持身体干净,还可以增强体质。

小暑时令饮食

俗语说“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中医认为,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饮食要清热解暑。那么小暑吃什么解暑呢?

桃子,天下第一果

桃子味甘酸性平,入肝、大肠经,具有补益气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平喘的作用,主治胃阴不足、口中干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难解。

大病之后气血亏虚、面黄肌瘦、心悸气短者宜多吃;且桃子的含铁量高,食用桃子具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的能力,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理想辅助食物。

李时珍曾说:“生桃多食,令人膨胀及生痈疖,有损无益。”桃子虽好,不宜多吃。

桃子性温,不论是硬肉桃或水蜜桃均不宜吃过量,否则会使人内热旺盛,易上火诱发疾病。

实热体质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桃子。胃肠功能差者及老人、小孩均不宜多吃。桃子含糖量高,糖尿病病人应慎食。腹泻病人忌吃桃子。

西瓜,然白虎,最能清暑

西瓜性寒,味甘甜;它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有助于治胸膈气壅,满闷不舒服,小便不利,口鼻生疮,暑热,中暑,解酒毒等症。皮还可以做菜、入药等。此外,西瓜子也颇具药用价值,有清肺润肠、和中止渴等作用。

《本草纲目》认为西瓜具有“消烦解渴,宽中下气,利尿,解酒毒”等诸多功效。对于盛夏酷暑吃不下饭、形体消瘦的“苦夏症”患者,多吃西瓜具有开胃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滋养身体的作用。

元·李鹏飞《延寿书》云: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致霍乱。又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皆食瓜之患也。

因此,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寒积腹痛,小便频数,小便量多;以及平常有慢性肠炎、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于虚冷体质的人均不宜多吃。

因为西瓜属于“生冷食品”,任何人吃多了都会伤脾胃,正常健康的人也不可一次吃太多或长期大量吃,因西瓜水分多,多量水分在胃里会冲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

防暑饮品:酸梅汤

《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

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小暑,艾灸养脾

脾应于季夏,小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太白,脾经原穴

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关键,按揉、艾灸太白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艾灸,效果更好。

足三里,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

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

脾经上的太白穴、三阴交和阳陵泉,同时也是瘦身大穴。有减肥计划的女生们可以按摩、艾灸这几个穴位,记得要从下到上依次按摩,促进下肢气血回流,效果更佳。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泽丽,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致使唇色淡白无华。

此外,若有时间,在小暑时节艾灸关元、中脘、气海、命门四个养生大穴,能起到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自有天道如常。只要我们顺应四季变化的规律,不但能过得舒舒服服,还可以延年益寿!

道医视频号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道医问诊咨询,添加微信号:daojiaog

⊙投稿合作:89928269@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冬病夏治,调理好亚健康的身体!

气血不足,两掌一合,气血来!

道教丹道筑基!(全面讲解)

治疗脾胃病,老中医常用这十法!

腹痛休克三次,经方一剂效,五剂已!

每天学一味中药,干漆!

你的衰老,会在腹部率先表现!腹部,才是疾病的原点!

养肝第一大穴!每天按一按:排肝毒,消火气!

《道家静坐要旨》:无论何种法门,总以“合于自然”为第一要义!

扫码关注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