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dDew
2019年10月8日(星期二)
22时05分32秒
农历九月初十
气候特点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阳历的10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即为寒露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秋季节气,前有白露,后露水带寒气,为寒露。寒露之意,即“比白露更冷”。
但到底说来还是“露”的程度,在其之后的“霜降”,则更为寒冷,已经到了会出霜的程度了——处暑、白露、寒露、霜降,这四个节气连起来看要更有意义:天气终于从还有“赤热炎炎似火烧”的暑天,变成“白露垂珠滴秋月”,最后成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此过程中,天地之气借秋燥之力为之收敛,但五行之中金生水,随着阳气的潜藏,燥气逐渐减弱,空气之中潮湿度逐渐增大,最终在立冬转换成寒水之气。
自然造化之变,实可谓神奇。
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早上出门透过呼出的热气仿佛能看到冬天的脚步慢慢接近。
寒露过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现象,北方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已是冬季,千里霜铺,万里雪飘。
寒露物候
一候,鸿雁来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鸿鴈不来,小民不服,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
“鴈”同“雁”。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季秋后至者为宾”,九月来的雁和八月来的雁,有主宾之分。
二候,爵入大水为蛤
爵,古音义同“雀”,但并非物相之雀。古人在慧识下观察到,秋季的能量成象大量地移向海水中的时候,就会促成海蛤的生成,因此用“爵”才能表达它的本义。
“爵入大水”,简而言之,就是地面的质象能量之炁,因为温差而被较大的水面(海)所吸收。
古人在深秋天寒之时,发现雀鸟都不见了,但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误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这只是意识文化时期的误解。
三候,菊有黄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菊无黄华,土不稼穑。……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
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菊的华彩是表现在下半月之中,处于阴月区间,而非处阳,“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
民俗文化
寒露时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是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这个节气往往与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相遇。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这个重要习俗——邀约亲朋,登高望远。
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的月份。
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
处处可见它的踪迹。
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
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寒露时节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赏花、吃螃蟹、钓鱼的好时节。
由于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斗蛐蛐儿
秋风起,斗蛐蛐儿。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蛐蛐儿的高潮期。
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可惜,这样的生活距离现在城市里面的孩子们来说已经太遥远了。
吃花糕
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等。
寒露养生
饮食养生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
寒露时节,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此外,对付秋燥的一个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民间一直非常重视秋冬进补,有“秋冬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但
寒露时节人的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因此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
当先调理一下脾胃,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
古人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寒露时宜常食甘淡补脾食物,
如山药、大枣、粳米、糯米、鲈鱼、鸭肉、莲子等。且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对于平素脾虚者(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等),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脾、益气、和胃的药物;
对于胃火旺盛者(常常表现为胃中有灼热感、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可适度摄入些冬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对于消化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不妨适度吃点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杏仁露有润肺化痰之功,颇合适宜,可以自行熬制一些,时时饮用。而海鲜、芒果、留恋、鸡翅、菌菇类食物,古称“发物”,最易动风,故如有面疹疾患者,此时尽量少吃或不吃,以免诱发疾患,图生事端。
起居养生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宜早睡早起。早睡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此,顺应节气,分时调养,十分有必要。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标志着气候将向寒冷过渡。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过后,昼夜温差加大,人们早晚应添加衣物,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民间有
“寒露脚不露”
的说法,意思是说寒露以后就不要再赤足穿凉鞋了,应注意脚部保暖。
中医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因为足部是足三阴与足三阳经所过之处,如果脚部受寒,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影响脾、肝、肾、胃、胆、膀胱等脏腑功能。
足部保暖除了要注意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应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用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寒露以后,凉燥与寒叠加成为多事之秋的主因。这个时节,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强,是重感冒的高发期。
此时一些疾病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炎也不可忽视。
据统计,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注意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寒露开始,面部皮肤的局部护理也是很有必要的。大家多以为各种护肤品是现代美容的产物,殊不知我国传统医学也是很强调外用、护理的,对于局部皮肤问题,局部护理、外用治疗效果往往也会更好。
寒露时节护理,原则在于“避邪、滋润、通透”。
气机郁闭产生郁热会导致皮肤问题,故首先是要保证局部皮肤的清洁,每日适度洗脸。此外一切护肤品,不得贪图滋润,当以抹上之后脸部不觉得油腻为要。
与之相反的,燥热之邪也会导致皮肤问题,故完全不做护理保养亦是不可取。
清洁之后及时用些濡润滋养的霜剂、膏剂,很有好处。
至于避邪,我们上面讲了,风能兼夹诸邪,诱发疾病,再怎么样的“事后”滋养,也不如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要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这些与皮肤密切相关的方法方法,其他一些有利于手太阴肺经保养的方法,对皮肤保护也是有好处的。
如对肺经进行按摩:
每日晨起时,可沿着手太阴肺经循行之处(双臂内侧外缘,自胸走手)进行敲打,双臂各敲打9次,并按摩迎香穴(鼻翼两旁)、印堂穴(双眉中)、天突穴(锁骨中),揉至局部皮肤微微有热感即可,有振奋肺气、祛风散寒之功。
情志养生: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五藏对应五志:怒(肝)、悲(肺)、喜(心)、恐(肾)、思(脾)。
寒露天气渐冷,秋气日趋肃杀,日照减少,风起叶落,百叶凋零,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和伤感的忧郁心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与意识观念,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与秋分节气一样,寒露时节应该注重肺魄神志的安宁与稳定,注意剔除阴金能量的影响,消除阴金肃杀悲凉之气对人体情志和身心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外修内炼同步提纯和升华身体内阳金的能量,与金秋季节中的阳性能量相感通、相呼应。
运动养生:
深秋是一个过敏疾病高发的季节,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脸上会起各种各样的红疹,轻一点的则是脱屑掉皮。
古人认为,红多缘于热邪,面生红疹多是面部营血分有热邪所致。
但热邪来源不一:此时燥邪当令,燥伤津液可呈虚热之态,故有的人是面起红疹,伴有干燥、脱屑,此为燥热之邪所伤。另有一种过敏、红疹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往往越容易发作,这种情况往往属于寒邪闭热。
大抵有这种情况的人,多是平常抵抗力稍弱,腠理不固,或者失于调养,猝然间感受风寒之邪,使寒气客于机表,阳气运行不畅,内闭郁积形成郁热,进而发疹子。
如果体内还有湿热、血热等情况,则更容易为之诱发。除了燥邪、寒邪以外,古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能兼夹诸邪,他邪所不能致之处为风邪所挟而入”。
秋季多风,风邪容易使人腠理疏松而感受疾病,故此时发面疹,往往也有风邪作祟的原因存在。风性动荡,面疹者常有瘙痒一症,即是风邪所致。
知道了发病原因,也就可以针对性预防了。
道医认为“肺主司腠理、温分肉、主皮毛”。
腠理即使我们皮肤之间的纹理、汗孔,腠理是否固密,决定了人是否容易为外邪所侵入。
另外,肺中精气布散于体表皮肤,营养滋润皮肤,故皮肤问题,首先要从整体入手——考虑肺的情况。
可以说,这个季节,需要锻炼“肺气”,使正气强壮,邪不可侵。锻炼肺气自然以运动为最好的手段,而运动之中又以有氧运动的效果最好。
现代运动中,慢跑、快步走、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据我们观察往往效果更好,其固本培元之功,作用更为持久,且对虚损体质者尤其合适。
相对应的有“开源”就有“节流”,减少对肺气的消耗也是一个保养要点。
《道德经》载:“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语是当代人“耗气”的主要行为,日常之中少说话,尽量低声说话,很有好处。
艾灸养生:
寒露之时,气温持续下降,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老寒腿,对常见、见效也最快的治疗方法是艾灸。
艾灸的方法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选用两对穴位:阴陵泉、阳陵泉;或者内膝眼、外膝眼。采用悬灸,两个穴位一起成对灸。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
|网络资料整理
图片来源
|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3-09
03-09
04-16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