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精神图谱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精神图谱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精神图谱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精神图谱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精神图谱

文|陈老师

立春犹见花枝笑,吹面不寒杨柳风。

夏至阴绿骤雨后,瓜甜人闲享清悠。

霜降萧瑟风声紧,落叶遍地万物悲。

立冬寒夜雪纷纷,冰融雪化待春晓。

“二十四节气”是人与自然相融的智慧,它源自春秋时期,完善于秦汉年间,绵延几千年的民间智慧。古人说,靠天时吃饭。其对天地规律循环的一种敬畏,适时而动,适时而生,是中国文化古老的遗产,更有沿袭几千年的歌谣,生生不息。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体现。

一幅幅自然的美景,老天爷用的是自然密码。中国人采用集体的农耕智慧,用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形式,破解了这一自然密码。其为黎民所用,为大众所用,农民依节气提示进行农事耕作时,人融于自然,自然为人类所用。你看,多么原始、多么和谐的自然五彩画卷:

立春之嫣红,雨水之清蒙,惊蛰之萌动,春分之嫩绿,清明之明丽,谷雨之迷绿;

立夏之翠绿,小满之初熟,芒种之农忙,夏至之阴绿,小暑之清绿,大暑之炽红;

立秋之清爽,处暑之成熟,白露之寒凝,秋分之凉爽,寒露之冷凝,霜降之瑟黄;

立冬之凝寒,小雪之气寒,大雪之雪盛,冬至之阳生,小寒之萧条,大寒之肃白。

但是,现在大暑不热,大寒不寒。四时如颠倒,特别有时候在北方已在零度以下了,在南方竟至二十七度的温度,仿如过夏天!老天爷好象在逗着大家玩似的。二十四节气无用论,因时而起。但是,我们自问一下,真的没用了吗?

试问没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幅幅四季清明的图景吗?农民在利用这样的天时进行农事耕作,人融于自然,自然为人类所用。

有人说,这只是存在一种诗意中,面对现代,节气已不具备实用性。比如,小满古时是指小麦快成熟之时,现在已是收割季节了。毋庸置疑,随着现代技术改进,四时蔬果已不用再看天吃饭。现代种植技术已精确到让你感到可怕的地步:颜色、个头,何时上市,已全部市场化,只要你想吃的,就有卖的!人与自然有了一种隔膜,中间隔着的那个词叫“现代”。因此,才有年青一代喊出: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与我有关吗?

其实,二十四节气,有用,并且很实用!

没有二十四节气,我们会反思自然吗?华北地区的雾霾现象有弥漫全国之势,反常的天气气候,再也感受不到和谐的四时之变,让人心生婉惜之余,更让我们保持着一颗警惕之心,反思自身,刻不容缓。

没有二十四节气,我们会养生吗?中国人的“民以食为天”,二十四节气所带来的节气食谱也是民间的智慧结晶。

四时的外在环境之变,人的身体与四时也有相同之处。春犹少年,夏至中年,立秋垂暮,立冬走向生命的尽头。春夏祛湿热,秋冬应进补。这些都是中国人就地取材,顺应天命之举。

二十四节气食谱是中国人的养生宝典,比如,今天是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了,那么应该怎么养生呢?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其实,这个节气应该注意脚部的保暖,还应多喝粥,特别是羊肉粥、八宝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我们都是从自然中来的,也是自然之子。四时适时之物,在身体上、在心灵上都是现代工业所不能给予的安放。

没有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精神如何传承?特别是面对现代社会,以快求进,以快求精的社会,赶着路疲惫的现代人特别需要慢下来,听听自然的声音,享受自然的美食,让漂泊的心找到一处安放精神的家园。

因此,二十四节气既是实用性的,更是先民让我们放飞精神家园的归依啊!比如,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是典型的追求西式生活的中国人,为了打拼事业,顿顿是牛扒加咖啡,为了证明自己是超人,夜夜不惜熬夜,为了追寻梦想,已然忘记初心,更忘记听听自然的声音,听听内心的声音。学识广博聪明好学的现代成功人士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当下追求潮流时尚的年轻人了。当代的年青人,只知西方节日,不知中国特色节气,在对前者的认可与追捧中,不知不觉地把中国传统的好东西丢掉了。最后,只剩其形,不具其神,成了外黄内白的“香蕉人”。

二十四节气,不仅让我们的身体存放有安身之所,更让我们的心灵有归属感。当节气来临之时,天下之中国人,一起吃饺子,一起喜迎春,用节气纽结的中国人情感比任何形式都要好。申遗成功,代表的不仅是中国的传统得以传承,还应是对世界人民的贡献,贡献出我国中国的古老智慧,古为今用。

今天,大寒。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

期盼,立春。

又是一年四季之始。

2017年茂名市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1月30日,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奔走相告,也都议论纷纷。

甲:我们老祖宗说得好: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饺子,这是智慧的结晶啊,真的值得为我所用。

乙:可惜我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啥呢。

丙:知道又有何用?“二十四节气”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今天节气是大雪,但艳阳高照,热得要命。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

丁:可不能这样说。你不觉得现在早晚温差大,风寒更盛了?今晚,你要小心寒邪侵袭了。

戊:总觉得有些节气不适用于当下了。比如五月下旬的小满,古时候说是小麦快成熟,但现在是到收割时候了。

己:可能是现在气候变暖,农事提前了吧。但是,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

上面的议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学生试笔习作

中华珍宝不可忘(曾炜棠)

去年十一月,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这是中华文化事业的一大喜事,我们要更加珍惜,承继与发展“二十四节气”这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

也许有人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为何物,抑或觉得二十四节气已过时,难以古为今用。但我说,“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的智慧结晶,它既是生产生活的,也是文化历史的,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应当汲取其精华,将其充分继承,灵活发展。

“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的价值巨大。“二十四节气”传沿至今,证明它在今天仍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知道秋冬时节早晚温差大,风寒极盛,并据此知道要防止寒邪侵袭,要喝姜汤,要注意保暖。的确,“二十四节气”有些节令与今天的气候并不相符,有时大雪时节气温仍然很高,但这是异常情况,我们要了解“二十四节气”,才能根据气候的异常情况调节自己的做法。只有知道“二十四节气”中的正常,才能去应对生活中的异常。

老祖宗说得好: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饺子。其所言极是。试想一下,当你在清明时节外出,此时暖阳柔而不烈,冰雪既化,蝉鸣鸟叫,草木青葱,处处景明,行走在春日的光景里,该是怎样一种享受!倘若不知道”二十四节气“,这会是一笔极大的损失!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有了“二十四节气“,我们才知道华夏先民在古代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观察气候的变化来为我所用,做到“天人合一”。我们还可以从“二十四节气”中知道古代的气候,比如现在的小满指小麦已熟,但在古代只是指快成熟而已。我们不能照搬“二十四节气”中的做法,但它至少要求我们要按时令行事。“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二十四节气”在诗中的美感体现。“二十四节气”这一先民的伟大创造,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诗意与憧憬。

“二十四节气”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现代科学所测定的太阳直射赤道与南北回归线的日期,恰好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相同。这些惊人的巧合,鼓舞着今天全人类的科学家继续从”二十四节气“中探究新的秘密。“惊蛰”“小满”“大雪”等名字更带着浓厚的中国气息。“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名录,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也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肯定。

自然界从诞生始,就有它的规律。春天生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这令我不禁开始吟诵那首《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在传承中新生(杨明蔚)|节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然而,在气候大大改变的现在,“二十四节气”似乎只能作为一个用于观赏和炫耀的“古董”,那么熟悉它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与古董等量齐观。“古董”除了观赏,便只有发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发掘其文化价值,更能与时俱进,在传承中新生。它更像可以补充燃料的火炬。

诚然,“二十四节气”传承过程中的天文、地理条件与现代有了比较大的差别,而且“二十四节气”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适用。甚至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些节气提示已经不能准确地提示农事时间了。但是,难道这样就可以说节气的存在没有意义吗?不!“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是一份亘古不变的情怀。

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只要到了那个节气,我们便会进行传统的民间活动,甚至不管你到了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方,只要你记住了二十四节气,你就会知道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的家人们在做些什么。也许你也会在霜降时提醒孩子添衣,在冬至时煮一锅饺子。“二十四节气”提醒着我们天涯若比邻!因为这份将中国人紧紧牵在一起的情怀,让我们必须传承“二十四节气”。

-END-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