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哟~
新华科普
脊髓灰质炎:一颗糖豆的故事
脊髓灰质炎,即我们熟知的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仅感染人,无其他动物宿主,主要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病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其病毒的复制速度非常快,在感染后
小时,细胞的溶解和死亡就可释放出多达
10000
个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在
-70
℃的低温下可保存活力达
年之久,在
℃冰箱中可保存数周至数月,在污水和污物中可生存
个月,但该病毒不耐热,加热至
30min
可使之灭活,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其杀死;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
70%
酒精及
煤酚皂液;耐酸、耐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但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敏感,可将其迅速灭活。
脊髓灰质炎是少数能被消灭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感染者,也已经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并使其病毒灭活。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
脊髓灰质炎在自然流行状态下发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为流行高峰。我国
月发病最多,一般以
岁以下儿童为主。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由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该病的传播上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本病的潜伏期为
天,一般为
天,患者自发病前
天至发病后
周都有传染性,退热后传染性减小。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其中主要是隐性感染者以及不易诊断的轻型患者,麻痹型患者甚少,患者感染后
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人在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持久的免疫力。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脊髓灰质炎流行,自上世纪
年代起就有疫情出现的记录,
年代初期,每年约报告
20000
43000
1960
年中国自行研制成功脊灰减毒活疫苗,
1965
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脊灰的发病和死亡急剧下降,
年代的发病数较
年代下降
%。中国本土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感染报道于
1994
年,到了
2000
年,脊髓灰质炎在中国已被确定消除。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脊髓灰质炎是导致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有
7.3%
的肢体残疾者是由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所致。脊髓灰质炎的预后效果并不好,一旦发病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患者非常有必要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及分型
(1)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约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岀现,不产生病毒血症,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大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相隔2周〜4周至4倍以上增长。
(2)
顿挫型(轻型)
:约占4%〜8%,病毒未侵袭中枢神经组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会出现:发热,咽部不适、扁桃体肿大、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头痛、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天〜3天,可自行恢复。
(3)
无麻痹型
: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除了存在顿挫型症状外,还会出现相关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麻痹,体温较高,头痛加剧,多汗,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全身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神情紧张,颈背肌痛、颈强直,不能屈曲,患者通常在3天〜5天内退热。
(4)
麻痹型
: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麻痹型临床表现基础上,
现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麻痹。通常的脊髓灰质炎病例是指麻痹型病例。本型分为以下5期:
Ⅰ:前驱期
儿童以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炎症状为主;成人以发热伴全身肌肉酸痛及皮肤感觉过敏为主。经1天〜4天发热,再经1天〜6天无热期后进入麻痹前期。
Ⅱ:麻痹前期
体温再度上升或持续下降,并
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肌肉疼痛以活动和体位变化时最明显,可能会出现短暂意识障碍,多汗、尿潴留等表现,此期脑脊液多有改变。
Ⅲ:麻痹期
一般在第2次发热1天〜2天后体温开始下降或在高热和肌痛处于高峰时发生麻痹,可在3天〜4天内麻痹达到最严重程度,但在热退后麻痹不再进展。
此期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型:
)脊髓型。此型最为多见,麻痹多为下运动神经元,多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其特点为:发生于单肢或多肢,多见于下肢;近端大肌群较远端小肌群麻痹
现得早而且更严重;麻痹肌群分布不均匀、不对称;无感觉障碍;由下肢向上蔓延至腹、背、颈部而达延髓的麻痹者,预后严重;麻痹
现后,腱反射随之减弱或消失。
)脑干型。本型在麻痹型中占6%〜25%,常与脊髓型同时发生。由于病变在脑干的不同部位,可产生颅神经麻痹、呼吸中枢麻痹、血管运动中枢麻痹等不同症状。
)脑炎型。个别病例可仅表现为脑炎,也可与脑干型或脊髓型同时存在。表现为意识不清、高热、惊厥、昏迷、强直性麻痹等。
4)混合型。兼有脊髓型麻痹和脑干型麻痹的临床表现,可
现肢体麻痹、脑神经麻痹、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
Ⅳ:恢复期。常见于瘫痪后1周〜2周麻痹肢体逐渐恢复,肌力逐步增强,一般自肢体远端开始,腱反射也渐趋正常。轻者经1个月〜3个月即可恢复,重症常需12个月〜18个月甚或更久的时间才能恢复。
Ⅴ:后遗症期。本期指起病2年以后,部分损伤肌群由于神经损伤过度导致功能无法恢复。
现持久性瘫痪和肌肉萎缩,并可因肌肉挛缩导致肢体或躯干畸形,使骨骼发育受到阻碍。
后遗症期主要临床表现:
(1)肢体、躯干畸形:如马蹄内翻足畸形(胫前肌受累)、膝反曲或屈曲畸形(股四头肌受累)、脊柱侧凸(躯干肌肉受累)等。
(2)肢体长短不一:患者因肢体软瘫失用会导致该侧肢体骨骼发育障碍,下肢骨骼发育不完全,出现短缩的情况,两侧下肢长度不一。
(3)关节稳定性差:由于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关节稳定性下降。因下肢肌肉往往受损较严重,患者的下肢关节常常软弱且无法负重。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主要康复方法
1.关节活动度训练:可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各关节的主动活动,在无法完成主动活动的情况下,可由治疗师辅助完成活动度训练,以防止关节更严重的挛缩以及肌肉的粘连。要注意避免用力过度牵拉关节使之受伤。
2.站立训练:可进行下地的站立练习,先扶物站立,在能稳定扶站后可尝试练习独站,站立时可做一些下蹲,重心转移的练习等。注意练习动作应适度,身体能承受,尽量处于无痛环境下进行训练,避免摔倒。
3.行走训练:在已有稳定的站立状态之后,可先进行有保护的双杠内行走训练,熟练后可扶拐杖进行行走练习,由治疗师教会患者拐杖的正确使用方法,当熟练后可尝试无辅助下独立行走。但对于存在肢体严重畸形,长短不一的患者,在行走时建议佩戴合适的矫形器以及使用辅具,来保持正常关节的力线,防止更严重的畸形产生。
4.肌力训练:由于肌肉萎缩,关节稳定性必然受到影响,肌力训练必不可少,对于受累的肌肉存在一定的收缩能力后,可先进行抗重力的训练,再渐渐加大阻力进行肌力训练,注意所有训练需在耐受范围之内进行,循序渐进。
5.理疗:部分脊灰患者患肢会出现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的现象,可针对这种情况做一些理疗,例如热敷、远红外照射等来缓解疼痛。对于萎缩的肌肉可进行一些低频电刺激来缓解症状,注意强度适中,避免皮肤出现不必要的烫伤。
以上内容是一些关于脊髓灰质炎科普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如您有治疗需求,欢迎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预约就诊,我们可根据您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END
本平台科普内容获中国科协科普部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2020年-2021年”项目资助
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为大众交流学习,欢迎分享,转载前请于平台留言,获转载后,请注明出处,必须保证帖子内容、作者、二维码原封不动,未经允许不得二次转载,未经许可严禁用于其他用途,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编辑:
微文图片编辑:李川
▼关注上海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
,请长按二维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10-28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