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由脾胃生,金老师教您冬季如何养脾胃 百病皆由脾胃生,金老师教您冬季如何养脾胃百病皆由脾胃生,金老师教您冬季如何养脾胃

百病皆由脾胃生,金老师教您冬季如何养脾胃

俗话说:

“冬天进补,春天打虎”,

这就是说,因为冬天脾胃消化能力相对较强,吸收较好。所以,身体较虚弱的人冬天应加紧进补,做好来年的营养储备,来年才会精力好、力气壮,而且不会生病。

进入冬至后,天气寒冷,脾胃消化能力相对较强,吸收较好。所以,身体较虚弱的人冬天应加紧进补,来年才会精力好、力气壮。但很多人还是常常会质疑:我平时很注意饮食,吃了不少补品,但流感、支气管炎等老毛病还是会来!还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体质亦丝毫无增强的现象,在中医看来,就是“虚不受补”的表现。金老师认为,在进补之前,最好先调理脾胃。

四类人常会“虚不受补”

冬至意味着寒冷的冬季来临(12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逐渐延长。古人云,冬至日一阳始生,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脾为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能力才好,进补才能有效。而四类人常常大量进食

人参、鹿茸、阿胶

等高级滋补品,不仅得不到增强体质的好处,反而还会出现一些

肠胃不适

的症状。

一般以下四类人常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1)一向脾虚的人,进补后承受不了,就会发生腹胀、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现象。

(2)胃寒的人进补后消化不了,会发生腹痛。

(3)肝郁、心情不好的人也不受补,进补后会腹胀。

(4)胃中有火的人,进补后会感觉胃中吞酸嘈杂,恶心欲呕。

对冬不受补的人,应在进补前先调理脾胃。不辨体质就进补,则“

脾胃易损,百病丛生”。

进补先辨体质再调脾胃

在临床上,脾气虚进补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的情况最多见。从中医的望闻问切上看,这一类人经常

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通常,脾气虚的人群,在进补前应先健脾,比如可以服用

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

,也可多用

山药、扁豆、薏苡仁、白术

等煲汤饮用。等脾胃功能有所恢复、脾不虚时再进补,才能保证吃进去的补品能够正常消化吸收。

还有一些人,平日里好食辛辣肥甘,日久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部灼热、嘈杂。进补后,常常会腹胀而不能消化。这就属于脾胃有火的表现。像这一类人进补前就应先清火,可用麦冬泡水喝,或喝苦丁茶、或吃菜时多吃苦瓜、黄瓜、青菜,等胃火退后再进补。

另外,老年人消化力比较弱,常会积滞宿食,而出现厌食的表现,进补后也会出现胃部饱胀,口臭便臭等表现。老年人进补前,应先“消食和胃”后再进补。比如饭前先服

陈皮、山楂、神曲

等开胃药,饭后可服

香砂养胃丸,

身体较好的可适当服用

平胃散或保和丸

。平常可用炒谷、麦芽泡水喝。

享受美食,善待脾胃

1、陈皮

俗话说“三九严寒补一冬,来年四季无病痛”,天气寒冷,冬天应加紧进补做好来年的营养储备,来年才会精力好、力气壮,而且不会生病。但进补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保护好脾胃功能。

在中医学上,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意思是说,脾胃是人生存的根本保证,脾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具备人体整个的消化吸收功能。在人体内,脾胃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所以脾胃一旦不好,人体就不能够有足够的“能量”导致人体的器官的运作和代谢减缓,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干脆罢工,长期下去五脏六腑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害,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所以,养好脾胃对人体的健康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

“冬主收藏”。

冬季是人一年中储备能量的季节,因此,在冬季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加善待自己的脾胃。

另外,对于因饮食过旦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人,在吃白米粥等清淡食物的同时,可以用

3片生姜、3颗大枣和1—2片陈皮煮汤或泡水服用

,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调理作用,省利于促进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

冬天感冒的人很多,而且常常犯胃。外邪犯胃多表现为发热怕冷、恶心欲吐、不思食,可吃一点藿香正气散或生姜汤之类,待感冒好后,再吃

神曲、陈皮、鸡内金

之类的药物开胃和胃,等胃功能恢复后再进补。

关于脾胃的小常识:

1、中医说的脾胃就是脾脏和胃吗?

中医学中所叙述的"脾"与西医学所指的脾虽然名称相同,但在解剖、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诸方面均不相同,切不可等同视之。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即指脾具有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至全身的功能,也就是说脾负责对食物中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和运送到全身的各脏腑器官组织,发挥其营养作用。

(2)运化水液,

指脾具有对水液吸收、传输和布散的功能,也就是说脾还负责对水分的吸收、运化转输和运送到全身各脏腑器官组织,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中医所讲述脾胃的功能主要包括西医学的消化系统的全部功能和循环系统的部分功能,所以,脾胃疾病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

中医脾胃指的是整个消化系统。

2、养脾胃主要养什么?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保证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对机体的营养和濡润。

脾胃的主要功能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保证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对机体的营养和濡润。所以,日常生活中的脾胃养生保健方法最重要的是注意饮食的调养(参考饮食调养部分)。

3、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容易出现脾胃问题?

“脾与长夏相应”,

长夏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湿邪侵害人体。

脾胃在五行学说中均属土,而在阴阳学说中脾为阴土,故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特性为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多气多血,特性为喜润而恶燥。湿邪侵犯人体时,最易伤害脾阳,造成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中医认为"脾与长夏相应",长夏为农历六月,因下雨较多以湿气为主。所以,长夏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湿邪侵害人体。

4、如何运动养脾胃?

(1)运动锻炼:

体育运动对脾胃的养生保健可包括各种运动方式,如

散步、慢跑、登山、游泳

等等。中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对脾胃的养生保健很有益处。

(2)保养脾胃的保健操:

①揉隐白穴:

盘腿端坐,赤足,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隐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内侧),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隐白穴,手法同前。

②揉公孙穴:

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公孙穴(足内侧,第一跖骨下缘),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公孙穴,手法同前。

③揉三阴交穴:

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手法同前。

④揉阴陵泉穴:

端坐位,双手扶于双膝,用拇指按压阴陵泉穴(胫骨内髁下缘)旋转按压30次。

⑤按揉三脘穴:

平卧位,将左手掌心放于中脘穴(腹部中线,剑突与脐中间,中脘穴上1寸为上脘穴,下1寸为下脘穴),覆盖上中下三脘穴,右手压于左手背。向左旋转按揉20次,向右旋转按揉20次。

⑥按揉天枢穴:

平卧位,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脐旁开2寸处),上下按揉30次。

⑦推腹:

平卧位,将左手掌心按于剑突下,右手压于左手背。自上向下推压至小腹耻骨联合处,推50次。

⑧揉足三里穴:

端坐位,两手拇指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旋转按压30次。

⑨推胃经:

两手拇指按于足三里穴处,沿胫骨外侧自上向下推至踝关节处,推30次。

⑩全身运动:

做完以上保健操后,可做下蹲运动10次和扩胸运动10次,以促进全身气血的流通,更有助于脾胃保健操的效果。本保健操有促进脾胃运化,增加食欲和增强体质的作用。

5、养脾胃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一忌饮食不节,二忌饮食偏嗜,三忌饮食不洁。

饮食调养对脾胃的养生保健最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营养成分的均衡,食物品种的丰富多样,进餐的定时定量有利于脾胃的保养。饮食失宜是造成脾胃损伤的主要原因,中医称为"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饮食不节

,包括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

二是饮食偏嗜

,包括饮食有偏、寒热失宜、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五味偏嗜及嗜酒无度等;

三是饮食不洁

。所以,要防止暴饮暴食、过饥过饱、进餐不定时,偏食偏嗜、吸烟酗酒、饮食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惯。

脾胃食疗:

(1)山药薏苡仁粥:

山药50克,薏苡仁2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益气健脾,涩肠止泻的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

(2)莲子芡实粥:

莲子10克,芡实10克,补骨脂5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健脾益气,补肾固精的作用,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五更泄泻等。

(3)参枣粥:

党参1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适用于体虚气弱,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4)茯苓糕:

茯苓10克,面粉100克,将茯苓洗净粉碎成细粉,与面粉混合,加入白糖适量,发酵后蒸糕食用。有健脾燥湿、利水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有湿所致的脘腹满闷、食少纳呆、失眠多梦等。

(5)莲子猪肚汤:

莲子20克,猪肚1个,胡椒少许,同煮成汤,去胡椒后食用。有温胃健脾,益气补虚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饮食偏冷即胃痛者。

(6)山楂麦芽粥:

山楂10克,麦芽5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作用,适用于肉食或米面食积不化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7)薏米小豆粥:

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渗湿利水,健脾益气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纳差,脘腹胀闷,尿少浮肿者。

(8)八宝粥:

莲子、芡实、薏米、山药、桂圆、红枣、白扁豆各5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益气养血,健脾强身的作用,适用于体虚乏力,食少纳呆,气血亏虚者。

6、脾胃病患者如何用中药自疗?

常见养脾胃单方及中成药有:

(1)单味药及验方:

①噙化人参,

人参切成薄片,放口内含至无参味后嚼碎咽下,每日噙化1~3克。有补元气,益脾肺的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脾胃功能减退者。

②太子参代茶饮:

太子参10克,用开水浸泡半小时后饮用。有益气养阴、健脾益肺的作用,适用于病后体虚、脾胃虚弱、乏力自汗、饮食减少者。

③四君子汤:

党参10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四肢无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面色萎白等。

④参枣汤:

人参6克,大枣10枚,水煎服。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脾虚血亏所致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失眠多梦等。

⑤健脾止泻汤:

白术12克,山药、茯苓、白扁豆各10克,水煎服。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脾虚清阳不升所致的腹胀泄泻者。

⑥益脾汤:

黄芪10克,人参9克,白术2克,甘草3克,水煎服。有益气补虚健脾的作用,适用于脾虚胃弱所致体倦乏力,食欲不佳,脘腹满闷等。

(2)常用中成药:

①人参健脾丸

(由人参、白术、枳实、山楂等组成):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脘闷饱胀、饮食无味、脾虚泄泻等。

②参苓白术散

(由人参、茯苓、白术、莲子等组成):有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的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挟湿所致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饮食不化,大便溏泄等。

③开胃健脾丸

(由党参、陈皮、白术、砂仁等组成):有补脾健胃、益气和中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

④香砂六君子丸

(由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等组成):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呕吐泄泻等。

⑤参术健脾冲剂

(由人参、白术、茯苓、白芍等组成):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胀痞满,神疲乏力等。

⑥理中丸

(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组成):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欲不振,肢体倦怠等。

还可用外用脐贴健脾丸进行贴敷使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