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气血不足、尤其是血虚的概念,已经听得非常多了。
血虚怎么办?
补益气血,这就是中医给出的标准治则。
但这个仅仅是一个“治则”而已。
真正的补益气血,无非就是三个方面:
一是饮食,也就是“食补”;
二是补血的中药,这就是“药补”;
三是经络穴位按摩。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一下“药补”补血这个方面。
我们知道,在中医中药系统里,某一味药单独应用是很罕见的,初步记忆之中,似乎只有“独参汤”一个是真正被传颂的“名方”。
对于补血来说,在历代中医典籍、以及古代名医的医案里,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名方。
最出名的,莫过于“四大补血名方”:
1、四物汤:
四物汤出于我国宋代的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四味中药组成,可以说是补血方剂的“鼻祖”。
有点中药基础的人都知道,这四味中药,有补有养,如地黄当归;
有通有固,如川芎白芍。
实际上,这四者都是非常普通的补血之品。
古代医家在组方时,充分发挥了“专而精”的原则,没有任何的杂乱;
2、八珍汤:
严格来说,八珍汤只能算是四物汤“加减化裁”后的产物,但却是“补血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剂。
它由四物汤组合“四君子汤”而成。
也就是说,在四物汤补血的基础上,追加了“四君子汤”补气之功。
这个组方精神,彻底体现了中医“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的理论精华。
事实上,八珍汤补血的功用,倾向于“补气生血”,补血方面确实要稳超四物汤;
3、圣愈汤:
圣愈汤出自清朝太医吴谦编撰的《医宗金鉴》,由“生地、熟地、白芍、川芎、人参、当归、黄芪”共计七味中药组成,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四物汤加减化裁后的结果。
和八珍汤比较起来,圣愈汤没有了白术和茯苓,但多出了黄芪。
由此可见,圣愈汤更偏向于补气“摄”血。
4、当归补血汤:
这个方剂出自《脾胃论》,由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编写。
方药组成仅两味:
当归和黄芪,它们有一个固定的用量量比例:
当归和黄芪的比例为五比一,主要用于血虚发热。
李东垣是著名的“补土派”医家,当归补血汤则很好地体现了他倡导的“甘温除大热”精神。
以上是“补血”的中药方剂里,最著名的“四大补血名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补血名方里,都没有阿胶的踪影!
阿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绝对是大名鼎鼎的补血名药。
曾几何时,各式宣传大肆宣扬,阿胶“补血圣药”之名几乎家喻户晓。
其实,在历代的中医典籍里,对于阿胶的定义,和我们现在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阿胶确实能补血,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对于阿胶的认识,我们检索一下历代中医典籍里的“阿胶”: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中药典籍,里面并没有阿胶的明确描述,只有类似“胶”的说法,比如“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还没有驴皮阿胶的名称;
2、《名医别录》:
梁代陶弘景编撰的一部中医典籍,里面有“煮牛皮作之”之类的记载。
这应该是“阿胶”最早可溯源的出处。
3、《本草拾遗》:
由唐代陈藏器编撰,书中有了明确的“阿胶”字样,书中有说:
“诸胶皆能疗风……而驴皮胶主风为最”,又说“本经阿胶也用牛皮,是二皮通用,然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但以胶物者,不堪药用之”。
4、《本草纲目》:
虽然在后世中医眼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地位并不太高,但因为它出现的时间较晚,内容也就比较全面。
《本草纲目》对于阿胶的描述,有:
“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之说。
通过以上典籍的检索,我们足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古代的阿胶,最开始是牛皮、猪皮熬制而成,药效好于驴皮胶。
只是后来对于耕牛的重视,牛皮不太可能被广泛运用,驴胶也就慢慢取代了牛皮胶而已。
如果真按照古籍的记载,则反而是牛皮胶胜过驴皮胶的。
其次,为何补血“四大名方”里没有阿胶。
这也和古代名医对于阿胶的定义决定的。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典籍中的经典,张仲景创立的方剂被称为“经方”,经方里也有几个用到阿胶的:
猪苓汤:
尿血;
黄土汤:
便血;
胶艾汤:
崩漏;
黄连阿胶汤:
养阴;
炙甘草汤:
养血。
由此可见,在张仲景的组方原则里,阿胶并不是一种“补血圣药”,主要被用来“涩血止血”,也有少数养阴养血之用。
但和补血有点类似的“养血”,却是排在最后的。
因为医圣张仲景在中医界的地位,《伤寒论》组方思想对后世中医的深远影响,后世名医创立的补血“四大名方”不用阿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声明:本文章来源于网络、报刊、新闻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