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专家一份「复工带饭攻略」,解决上班族的午饭难题 营养专家一份「复工带饭攻略」,解决上班族的午饭难题营养专家一份「复工带饭攻略」,解决上班族的午饭难题

营养专家一份「复工带饭攻略」,解决上班族的午饭难题

两个月的“抗疫”初见成效,大部分人也回归正常的上班生活。对于上班族来说,近期最大的烦恼之一就是:午餐吃什么、怎么吃?

点外卖,备餐、送餐、取餐一层一层加大风险;吃食堂,一人一桌排队就餐,吃顿饭花两小时;去便利店,泡面、咖啡、三明治让胃发出抗议。

于是不少人加入了“带饭大军”,毕竟除了为健康着想外,在家“苦练”了两个多月的厨艺也不能浪费。

但久放的隔夜菜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再次加热食物营养会流失吗?本期,

《生命时报》采访营养专家,教你一套科学的“带饭攻略”。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宋新

中国注册营养师谷传玲

著名厨房美食专家文怡

网友花样带饭大赏

26日,阿里巴巴最新购物指数显示,

过去30天饭盒

的搜索量增加了120倍

。便携式餐具、可折叠勺子和工作服的受欢迎度也激增。

带饭上班激发出大家兴趣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健康问题:

有人晒出自己带的饭,荤素搭配合理,看着很有食欲↓

有人表示微波炉加热之后,菜完全看不出原貌↓

也有人干脆做了个蛋炒饭带去上班,简单又好吃↓

还有人发现小瞧了自己的食量,带去上班的饭没到中午就当零食吃掉了↓

营养专家的“带饭攻略”

准备午餐要带的饭,并不是头一天简单将剩菜装进盒子里就好。考虑到存放时间和加热方法的局限性,准备盒饭要比平时做菜更加用心。

营养专家推荐5个带饭技巧,让你的饭盒里兼备健康和美味。

营养搭配均衡

膳食指南要求一餐里营养均衡:蛋白质10%~15%、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60%~70%。

也就是说,一份盒饭应该由至少

一份肉类、一份蔬菜、一份主食

组成。

自己准备盒饭,可以学习下面几个技巧:

蛋白质类可优先选择蛋、无刺鱼类、牛肉、鸡肉、豆制品等操作简单的食材。

蔬菜尽量选适合再加热的根茎类蔬菜,如西兰花、土豆、胡萝卜等。

主食可在米饭中加入豆类、藜麦、玉米、紫薯等一些粗粮,或是加入南瓜、豌豆丁、胡萝卜、香肠来做一锅出焖饭。煮好的土豆也可以压成泥,作为午餐的主食。

还可以准备一些好清洗的应季水果,饭后食用。

晾凉后再存放

热食物突然进入低温环境,食物的热气会引起水蒸气凝结,促使霉菌生长,从而导致冰箱里的食物霉变。

食物做好后,应该先用干净的餐具装进饭盒里,在室温下放凉后再放进冰箱保存。

不同菜分开放

不同食物放在一起不仅会串味,影响再吃时的口感,还可能造成细菌交叉污染。建议使用分格式的饭盒,将不同的菜分开放置。

食物存放有期限

上班中午带的饭,最好当天早上起来做。如果时间实在来不及,也要注意保存期限。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冷藏(5℃以下)不要超过3天;剩饭菜加热的次数不应该超过1次。

吃前要热透

除了合理储存,加热也是保障食物卫生的关键。低温只能抑制细菌繁殖,不能彻底杀死细菌。吃的时候要把菜整体加热到100℃,保持3分钟以上。

用微波炉加热时,应适当搅拌,以避免食物灭菌不彻底,增加食物中毒风险。

5种菜不适合带饭

放置时间超过8~10个小时的菜,就应该算是“隔夜菜”了。下面这5类菜,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细菌,在带饭的时候要小心处理。

隔夜绿叶菜

部分绿叶类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类,煮熟后如果放置的时间过久,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盐便会还原成亚硝酸盐,影响健康。

此外,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经过反复加热几乎消失殆尽。因此,无论是清炒的素菜还是凉拌菜都不宜长时间保存。

假如把蔬菜做熟后,未翻动的情况下,就取出一部分分装到干净保鲜盒中,盖上盖子放在冰箱里,这样的过夜菜加热后再吃是没问题的。

隔夜散装卤味

卤味即使放在冰箱里,也容易滋生霉菌、嗜冷菌等。卤味最好当天吃完,不适合作为第二天带饭的食材。

隔夜溏心蛋

如果第一次鸡蛋煮熟了,而且在低温、密封情况下储藏,一般保存48个小时都没有问题。

但半生半熟的溏心蛋,蛋黄是半液体状的,这种就不能隔夜吃,即使第二次加热到全熟也不行。

隔夜汤羹

汤如果长时间盛在铝锅、铁锅内,会析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果第二天要带汤,最好办法是汤里不要放盐之类的调味料,煮好汤先用干净的勺子盛出要存放的,放在玻璃、陶瓷的保鲜盒里。

隔夜蘑菇银耳木耳

蘑菇、银耳、木耳等,容易残留硝酸盐,泡发之后硝酸盐含量会减少。但如果是煮熟后放得比较久,建议丢掉为好。

3道适合带饭的快手菜

适合带饭的菜,要满足这几个要求:

汤水不要太多、制作过程简单、久放不易变质、再次加热口感变化小、荤素搭配合理

豌豆鸡丁

原料:

豌豆粒300克,鸡胸肉150克,葱姜末各15克,蛋清半个,盐、淀粉、生抽、适量。

做法:

鸡肉切小丁,放入碗中,加入盐,蛋清和水淀粉抓匀,腌制15分钟。

锅中倒油加热,放入肉丁煸炒变白后放入葱姜末。

倒入豌豆翻炒3分钟,加生抽翻炒均匀出锅。

口蘑西蓝花

原料:

西兰花1颗,口蘑200克,葱1小段,蚝油、盐适量。

做法:

口蘑洗净切1.5毫米厚的片,葱切末。

西兰花洗净后掰成小朵,放入沸水中焯烫30秒后捞出过凉水沥干。

锅中油热后放入葱花爆香味,倒入口蘑片,炒到口蘑片变软。

倒入西兰花,翻炒均匀加盐、蚝油,再炒大约20秒即可。

卤肉饭

原料:

五花肉500克,干香菇8个,红葱头8

个,米饭1碗,

生抽、老抽、冰糖、盐适量。

做法:

干香菇发好洗净切小丁,红葱头切片,五花肉切食指粗细的条。

锅中凉油下入葱片,小火慢慢炸至颜色变金黄后捞出沥干。

把肉条放入锅里,大火煸炒至肉的表皮发黄时放入香菇丁。加水没过食材,加调料,小火煮1个小时。

放入炸好的红葱酥,大火收汁,与米饭搭配装好即可。

本期编辑:罗榕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

(上下滑动查看)

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病死率为何居高不下?

国内疫情是否会“二次暴发”?一线权威专家是这样回应的

全球首个确诊超20万国家!美国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暴发”局面?

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什么人戴上口罩就变好看了?

日媒:确诊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日韩疫情真的控制住了吗?

时评|他们生来未必是英雄,只因患者需要才赴汤蹈火

权威解读病毒8大“疑点”:全球病例为何暴增?一人会感染两次吗?……

致敬!17年前他们抗击“非典”,如今再披铠甲战“新冠”

「免洗洗手液」能杀死病毒吗?专家:这4种可能无效

多国效仿中国“封城”,一文说清「封锁」为何能控疫情

宅出来的身体“时差”,是时候学一套「生物钟调整法」了

中医药抗疫有一套!专家揭秘“三药三方”到底牛在哪?

疫情期间有这5种表现的人,你体内的维生素D“余额”不足了

无意识“摸脸”增加染病毒风险!你可能每4分钟就摸一次……

感染科专家N条“复工”建议:让病毒不复燃,疫情不反弹

事关14亿人安危!中国怎样守住境外输入这条红线?

日本节目实测:这里是办公室最

的地方,马桶圈反而最干净

为什么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看过这个实验就明白了

【疫问医答】新冠肺炎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吗?

灾难是最好的「教科书」:保护动物也是人类的一种自保

【疫问医答】“身体素质过硬”的运动员,为什么频频感染新冠病毒?

这场疫情“教会”我们的9件事,事关每个人以后的生活

亚洲人人都戴的口罩,为何欧美人却有“抵触”心理?

【疫问医答】抗疫中药方,黄芪为何被多次“提名”?

护肺第一步:防止室内空气污染!4个房间要重点“排查”

抗疫MV《呼唤》:愿所有的病痛都会被春天治愈

超1亿人正接受

“隔离”

为何欧洲成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

疫情结束后,我最最最想做的是这些事……

距离“摘口罩”的日子还有多远?一线专家回应了

美国抗疫让人看不懂!”中国为西方争取了时间,西方却把它浪费了“

疫情让礼仪悄悄改变,看各国首脑如何“花式”打招呼

这些菜在家就能“种”!疫情期间不方便买菜的人有救了

日本实验:病毒沾附手机上可存活24小时!手把手教你给手机消毒

心理学家告诉你:谣言是怎样让你深信不疑的?

运动专家的「疫期户外运动」指南,拯救“宅”了一冬的你

钟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经此一“疫“,让公筷摆上每一张餐桌

【疫问医答】研究称病毒已“变异”,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医生,我体温总是偏低,这是种病吗?”

从“封城”到“封国“,解析意大利新冠死亡率为何全球最高?

禁食野生动物后的疑问:到底都有哪些动物不能吃?

密闭空间新冠病毒可传至4.5米!一份「公共交通指南」平稳度过复工期

为什么一定要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病毒专家分析传播路径

“37℃”成了历史:人类的体温为什么比一百年前低了?

“隔离14天”变“马上回家”!一线记者接到志愿者的求助电话……

一线重症专家:解读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提到的8种疗法

告急:新冠肺炎境外确诊近3万例!李兰娟院士呼吁全球重视并行动

不刮胡子,口罩白戴!美国疾控中心:漏气几率增20-1000倍

日本测试:外出回家忽略这件事,2小时病毒“感染”全家人

张文宏医生喊你把窗户打开!收下这张疫情期“通风时刻表”

身体每天上演的「消化道大剧」,远比食物本身更精彩……

医生亲自示范:疫情期怎样出门买菜更安全……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她们只不过是挺身而出的平凡姑娘

解剖报告再添“罪证”:不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

每个吃腻了家里饭菜的人,跟营养专家学5招“改造”家常菜

武汉一线的“她”力量!记者还原抗疫女将们的温柔坚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线专家解读17年抗疫有哪些进步

从死神手里抢人!北京协和援鄂医疗队讲述战疫“红区”的32天

别再传谣了!

这5种「抗病毒食物」,营养专家一个都不认可

新研究:

烟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

吸烟到底有没有“安全量”?

时评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

为何胖人和癌症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医学部:跟体内这种酶有关

时评|坏情绪也是防疫的敌人

一首原创漫画MV,用160秒定格了战“疫”中的催泪瞬间

从黑暗,到曙光……听治愈患者讲述抗“疫”经历

美意日韩多国现本土传播病例!

新冠病源究竟从哪里来?

向哪里去?

食品专家推荐一份

「囤肉指南」

提高疫情期间的吃肉品质也能

【疫问医答】口罩戴久了,“闷”出皮肤问题怎么办?

一线抗疫护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高速摄像机还原“咳嗽”瞬间,7个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

好好吃饭也能“抗病毒”,专家开出7个「中医汤方」

心理学专家:疫情让人更加宽恕善良,国人这10项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

世卫组织:

全球2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

专访国博方舱护士长:

我从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么度过?

这张漫画安排的明明白白

“遗体解剖”揭开病毒真面目,专家:

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

美国致1.4万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

最新回应和专家分析来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吗?

医生提醒:

8个时刻必须要洗

时评丨“停课不停学”别走形式

【疫问医答】新冠病毒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吗?

时评|隔离病毒,不能疏离人心

援鄂日记丨独家探访辽、皖、川、湘四大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研究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病毒发源地,专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头?

实拍保洁员的“舱内六小时”:工作四班倒,每晚处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统如何战胜病毒?7件事护好抗疫“防火墙”

“二月二龙抬头”,这套「零失误理发攻略」送给在家剪发的你

记者实拍医生“穿防护服”流程:9个步骤花30分钟,泡汗水里6小时

疫情期间每个被迫下厨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厨艺」指南

中医专家:新冠肺炎5个病期各有最佳“治疗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组训练操让每次「呼吸」都顺畅

为什么呼吁康复者捐血浆?

一文为你揭开「血浆疗法」的面纱

“婚礼延了他却走了……”我们用独家镜头记录同事眼中的彭银华医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汉读者,你们还好吗?

独家曝光朋友圈,护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医生,很荣幸护理你!

时评|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抗体”

把7件事“顺序”搞错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也就高了

古人怎么战胜瘟疫的?从古至今5个朝代各有经验

时评|阻断谣言也是全民战

生命熄灭那一刻寂静又凄美:四分钟「人体内旅行」,向死而生

时评|抗疫情,容不得一丝侥幸

疫情期间的“囤菜指南”,这样做帮食材延长保鲜期

时评丨感恩医者,不能只在当下

日本一项口罩测试:这样戴,外部细菌“泄露”率100%

专访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专家刘又宁:病毒传染力何时能减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传播的?

病毒学家详解8种途径

生产一个口罩仅需0.5秒,为何口罩还不够用?

闷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营养专家学7招打开“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条“专属提醒”,转给爸妈

比病毒更有“传染性”的,是这些在朋友圈热传的9个谣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组图看清显微镜下的真面目

推荐!一位84岁院士的纪录片:“敢医敢言“钟南山

漫画战疫|这场“战疫”,你从来都不孤独

这8个真实的故事,致敬战“疫”中的爱情

“拐点”究竟何时来?

一文梳理国内外专家的权威预测

两千多年历史告诉你:面对传染病,人类为什么选择「隔离」?

H5|听,野生动物的悲歌

【疫问医答】我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测体温没注意6个细节,别怪测出的结果不准……

【疫问医答】“假阴性”频现,核酸检测还可靠吗?

卫健委发布「心理调适指南」,帮10类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问医答】轻症患者为何病情会突然加重?

西汉至今抵御了300多次瘟疫的中医,为抗疫提供了什么思路?

著名呼吸科专家刘又宁:

一文解答你关心的10大“肺炎”疑问

“战时”蔬菜也讲“战术”,营养专家推荐一份「囤菜指南」

【疫问医答】疫情期“感冒”了怎么办?

家里“口罩荒”了,这3种省法帮你再坚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克星”为何这么难?

专家告诉你背后真相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说清了

《成语解“疫”》:

9组词帮你给肺炎防护划重点

免疫系统如何帮你抵抗病毒的?

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疫问医答】为什么病毒易对“心脑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画战疫|谢谢你,为我们拼了命

为什么要建「方舱医院」?一文读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张文宏教授讲传染病:一节18分钟的“硬核”公开课

“求求你,我不会传染病毒,请别抛弃我“

【疫问医答】中央空调会不会导致疫情扩散?

BBC纪录片揭秘:

对人类来说,最致命的病毒存在于哪里?

最小确诊病例仅1个月!

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给儿童最科学保护

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

立法禁食野生动物!

敬畏自然才是珍爱生命

【疫问医答】我家小区/附近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怎样保护自己?

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概率多大?

一张示意图带你看清

钟南山院士:

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

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

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洗热水澡能不能抗病毒?

感染科专家告诉你真相

营养专家10个「居家饮食处方」,教你科学“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

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

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疫问医答】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多家中医院实名推荐:

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疫问医答】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疫问医答】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疫问医答】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怕冷or怕热?

致敬!

疫情一线拍下的这12组图,每张都让人泪目

卫健委:

病毒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疫问医答】宅在家的我们,怎样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

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疫问医答】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疫问医答】“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

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

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疫问医答】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记者直击】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

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疫问医答】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

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

扩散周知!

多科权威专家:

春运如何严防新型冠状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

一篇文章全都说清楚了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

“在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