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多用于阴虚而不甚、阳亢而不烈之高血证及滴虫性阴道炎、阴痒、带下等证,皆有一定疗效。近代多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外耳道疔肿、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高血压(属于肝经实火),以及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属于肝经湿热下注者)。
中药方剂
龙胆草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功能主治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作水剂煎服
禁忌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抗之证,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本方治证,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上扰则头巅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口苦;下注则循足厥阴肝经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等症。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
化裁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克相应而愈。
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一:不寐,中医病证名,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内经》有夜不瞑(见《灵枢·营卫生会》)、目不瞑(见《灵枢·大惑论》)等名称。又名不得卧、不得眠、不能眠、失眠等。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肝郁化火证候: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治则:清肝泻火,镇心安神。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木通、车前子利小便而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柔肝;甘草和中。可加朱茯神、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以疏肝解郁。
二: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10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
肝火痰热
证候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强痉拘挛,口中叫吼,口吐白沫,烦躁不安,气高息粗,痰鸣漉漉,口臭。平素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而干,便秘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素有痰浊内蕴,深伏于脑,肝火偏旺,复因将息失宜则气机逆乱,肝火夹痰热上蒙清窍,流窜经络而成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口中叫吼;肝火内盛,热盛风动,肝风内动则四肢强痉拘挛;痰火互结,上扰神明,则烦躁不安;热盛于内则气高息粗,口臭;痰浊内盛则口吐白沫,痰鸣漉漉;平素肝火旺则见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苦而干,便干便秘;痰浊素蕴则咯痰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一派肝火痰热互结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方药运用
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药用龙胆草、石菖蒲、黄芩、栀子、木通、橘红、清半夏、茯苓、胆南星、炙甘草。
肝气久郁则化火,痰浊长蕴则化热,肝火夹痰热上蒙清窍而成本证,故宜清热以泄火,化痰以开窍。方中龙胆草苦寒清泄肝胆实火,石菖蒲化痰开窍,共为君药;栀子、黄芩、木通助龙胆草清肝泻火之功,半夏、橘红、茯苓、胆南星助石菖蒲化浊涤痰之力,共为臣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三:胁痛: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到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养血清热益肝。可酌加郁金、半夏、青皮、川栋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若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存阴。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金钱草以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久延不愈者,可加三棱、莪术、丹参、当归尾等活血化瘀。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除邪务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
四:汗证邪热郁蒸证,中医病证名。是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的证候。
病因病机
肝火或湿热等邪热郁蒸,腠理不固,汗液外泄。
临床表现
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
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甘草。
五:吐血病因
多因嗜食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动者。吐血分为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畜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详见各条。
血由胃和食道而来,经口吐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也称为呕血。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癌等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肝火型
【证见】吐血鲜红或带紫,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舌红绛,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牡丹皮9克,生地黄15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六:龙胆泻肝汤治腿缝肿痛:胡墉生,初起寒热交作,次日右胯腿缝肿胀,状如腰子,痛闷难忍,自疑痈毒,延外科治。疡医云外须用药烂开,内服解毒之剂。墉生母子惶惑,不敢用伊敷药,惟服其败毒之方,是夜彻痛非常。次早邀视,余晓以横痃之疾,乃酒醉入房,忍精不泄之因,以致精血凝结,挟有肝经郁火而成,决非毒也。授以龙胆泻肝汤,加山甲、桃仁、肉桂,连服数剂乃消。此症若淹缠日久,用药外敷,不为解散,内结必成鱼口便毒矣。
七:肝炎:龙胆泻肝汤治肝胆湿热型肝炎,加减法:胁痛甚加川栋子、元胡,腹胀加枳壳、陈皮、川朴、佛手,呕逆加法夏、陈皮、竹茹、藿香,腹泻加白术、茯苓、湿重于热者加寇仁、草果、藿香、茵陈、滑石、苡仁,有血瘀症者加丹参、红花、桃仁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1疗程。
八、龙胆泻肝汤;内服外敷;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初起皮肤发热灼痛,或伴有轻度发热、疲乏无力,不欲饮食。继则皮肤潮红,1天内即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簇集成群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疱液初起透明,常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肋部、胸部最多见。
本病属祖国医学“蛇丹”之范畴,俗称“缠腰龙”因其好发于胸部、腰部,故又名“缠腰火丹”。多由肝经郁火和脾经湿热内蕴,夏感风热时邪致肝火,湿热熏灼肌肉。
治疗方法与方药加减
内服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
加减:皮疹继发感染加蒲公英,野菊花;胸腹部疼痛较重加玄胡,川楝子,丹皮。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
九、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疹急性湿疹发病比较快,局部的皮肤出现红斑、潮红、肿胀,红斑上也会有很多的丘疹和水痘,患者会引起瘙痒的症状,严重的时候会造成大便秘结。这类型的患者主要是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
选择龙胆草、黄芋、丹皮、白茅根、生地、银花、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等,制作成龙胆泻肝汤,当浑身发热、口渴、心烦的症状出现之后,可以加入羚羊角粉,瘙痒症状比较严重,可以加入白藓皮地肤子,出现大便秘结,可以加入川军。
当患者病情比较缓慢的发展时,皮疹多以丘疹和水疱为主,现潮红,程度比较轻的患者,瘙痒症状比较严重,抓后会出现糜烂。此类型的患者应该选择健脾利湿,佐以清热的方法治疗,可以选择茯苓、白术、黄芬、栀子、龙胆草、生地和竹叶配伍。
十、龙胆泻肝汤治疗阴痒外阴瘙痒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给女人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急需有效的止痒方法。快速治外阴瘙痒,中医龙胆泻肝汤最有效。
阴部瘙痒,伴有阴股潮湿,苦不能眠,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的外阴瘙痒证,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处方:龙胆草、苦参、黄柏各20克,黄芩、山栀、生地、泽泻、柴胡、苍术、木通、当归各12克,甘草9克。2剂,1日1剂,水煎服。复诊:服药后阴部瘙痒大减,阴股潮湿有明显好转,入夜已能入睡,故效不更方,原方再服2剂,随访已痊愈。
本证为肝经经脉的湿热不得宣泄,而随经脉下注之外阴瘙痒、阴股潮湿之证,方用龙胆草、山栀、黄芩,苦寒清泻肝经湿热;泽泻、木通、生地、合二妙散清利下焦的湿热;苦参止外阴瘙痒。诸药相配药中病机,故收佳效。
十一、龙胆泻肝汤治疗鼻衄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上逆鼻窍,遂成本症。鼻衄量多,血色鲜红,胸胁闷满,心烦口苦,头痛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黄芩栀子茜草地榆。
十二、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满脸痤疮,尤其是两颧部更重,红疖带脓头,布满脸颊,此起彼伏,不间断,:舌红苔腻,脉弦滑有力,脂溢性脱发不严重,饮食正常,小便略黄,大便粘腻不爽,较臭。辩证:三焦湿热,瘀毒频发。治则:清热利湿,排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龙胆草15g车前子25g川木通12g黄芩30g栀子12g升麻30g柴胡15g当归15g生地15g泽泻15g生甘草30g白芷25g桔梗10g皂刺15花粉15g蒲公英30g连翘45g忍冬藤30g穿破石30g丹参50g山楂15g花粉25g白花蛇舌草30g干姜30g十四剂水煎服日三次。
十三、龙胆泻肝汤在眼科,肝开窍于目,眼科实热证候有时也可以用。所以作用在实火上炎的方面很多。湿热下注刚才提到了,涉及到妇科,泌尿科,也很多病种。所以龙胆泻肝汤是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的代表方、常用方。
龙胆泻肝汤的加减变化:头痛头晕: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出血: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血证宜从肝治);目赤肿痛:加菊花、蝉蜕、木贼;湿盛热轻: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苡仁;生疮,阴囊肿痛: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种,相对的辨病也要加一些药,或者病机有所变化要有加减、加味。
十四、龙胆泻肝汤治疗高血压适用于肝气不舒型高血压患者。常见于更年期妇女或者工作压力较大的上班族,症见精神紧张,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舌苔滑腻,脉沉弦紧。病机在于气机郁滞,肝主疏泄功能失常。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主要与肝主疏泄有关。肝主疏泄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晕胀痛等。
治疗当以舒肝理气为法,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物组成:牡丹皮10克,焦栀子10克,柴胡15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茯苓12克,夜交藤30克,白术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生姜9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
十五、龙胆泻肝汤治疗耳鸣肝火上扰型:
症见耳如雷鸣,生气加重,耳胀耳痛,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夜寐不安,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泄热,解郁通窍。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生大黄各6克,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子、泽泻、石菖蒲各10克。
十六、龙胆泻肝汤治疗头痛中医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头痛
“肝体阴而用阳”,肝体不足,肝用有余,风阳循经上扰清空,故头胀痛而眩;“气有余便是火”,肝气久郁化火,火性上炎,造成头部阴阳气血逆乱,则发生头痛筋掣,烦躁易怒。实际上,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临床上只是轻重的差别,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论治方药可以相通,故一并讨论之。
辨治方药
临床表现:头痛而眩,或掣痛欲裂,以两侧或一侧为主,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或干渴,血压往往偏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息风潜阳。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药:柴胡、黄芩、栀子、龙胆草、天麻、泽泻、钩藤、夏枯草、生地、紫贝齿(打碎,先煎)。
方解:方中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夏枯草清肝泻火为主,辅以天麻、钩藤,息风定眩止头痛,生地、泽泻滋阴利水,紫贝齿潜阳息风。
临床加减:头痛剧烈者,选加川芎、白僵蚕、苦丁茶、羌活、全蝎1~3味;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草决明;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珍珠母;嗳气、呃逆,甚或呕逆者,加代赭石、青皮;目赤胀痛明显者,加菊花、青葙子。
十七、龙胆泻肝汤治疗口臭肝胆实火型,肝属木为刚脏,脾胃属土,木土相克,若情志过极,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浊气上泛发为口臭。其主证可见口臭或伴有嗳气吞酸,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肋胀满,纳呆,脉弦等。治宜疏肝理气,降逆下气,常用旋覆代赭汤加减。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口臭疗效满意。
十八、龙胆泻肝汤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似与中医学上的“血淋”证合并“肾风”相符合。原因不外肾经明虚,外感邪气,湿热郁滞,留连肾脏,形成本病。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对本病立滋阴、清热、利湿、解毒的治疗法则,以小蓟饮子合龙胆泻肝汤化裁,用治本病,收到良好效果。其方药组成为:生地、玄参、银花、连翘、梔子、怀牛膝、滑石各三钱,生甘草、黄柏、黄芩、龙胆草各二钱,柴胡根、紫地丁各四钱,公英五钱。水煎服。忌食鱼腥辛辣发物。
十九、龙胆泻肝汤治疗结膜炎双侧眼结膜红赤、灼热胀痛,流泪畏光,眼粪,口苦,舌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处方:龙胆草、车前子各20克,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泽泻、当归、木通各12克,木贼、夏枯草各15克,黄连、蝉退、川牛膝各10克,甘草6克。2剂,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畏光流泪消失,充血灼热疼胀大减,但仍感两目干涩不适。继上方再服1剂,随访痊愈。
本证属肝胆湿热,循肝经经脉上炎于目所致的红眼病,故用龙胆泻肝汤清热泻火,酌加木贼草、夏枯草、黄连、蝉退,疏风清热解毒,引热下行。临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急性眼结膜炎,收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二十、龙胆泻肝汤治非淋菌性尿道炎;不洁性交史;泻肝;肝经;临床资料;拭子;观察组;滴虫感染;念珠菌感染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