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大暑小暑 首防中暑 冬病夏治正当时...... 【节气养生】大暑小暑 首防中暑 冬病夏治正当时......【节气养生】大暑小暑 首防中暑 冬病夏治正当时......

【节气养生】大暑小暑 首防中暑 冬病夏治正当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这些民谣,生动地体现了大小暑带给人们的“火热度”。

古人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一个“极”字,概括了这一节气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热!

明日,我们将迎来24节气中最热的“大暑”。随之而来的气温高,湿度大,让人们容易感觉心烦气躁、情绪波动、胸闷,精神困乏、头晕、食欲不振、失眠等。

另外,高温高湿的天气,使得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增多,跟湿热有关的皮肤病也是高发期。这个时候更要调整好自己的起居饮食,防范疾病于未然。

那么大暑要怎么养生?甘肃省中医院脑病二科副主任、中医内科博士巩婷,带你解密大暑养生之道。

最养生的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辅之适当的食疗来改善大热天所带来的不适感。

精神调养防“情绪中暑”

大暑节气,天气酷热,人们易出现心烦意乱,急躁焦虑,无精打采,精神不集中等改变,部分学者称之为"精神中暑",因此,

要做好精神调养,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保持心境清净,避免不良刺激,凡事以平常心对待,切莫大喜大怒。

要养成良好的起居规律,首先作息要定时有度,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不要过度熬夜加班,这样会扰乱人体生物钟的结构,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发展。大家要适当地减缓生活节奏,平静地、有计划地进行工作,有利于减少焦虑的情绪。要预防"精神中暑"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心理暗示,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高山流水,使人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起居调养防湿热交蒸

从运气学上讲,大暑是四之气的第一个节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太阴君火,湿热交蒸。人们易因高温高湿使汗液不易蒸发,或是高温造成汗液渗出过多使人体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而发生中暑。因此,

大暑时节,起居调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防暑工作。

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出门时可适当避开烈日,同时在高温下作业者,要适当补充水分,适当饮用防暑降温的食品如西瓜汁、冬瓜茶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凉棚等隔热,通过自然和机械通风使环境降温,达到预防中暑的目的。

运动调养宜微微出汗

在炎热的大暑时节,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在烈日照射下进行体育运动,可选择有树荫或通风凉爽处进行。

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如太极拳、跳绳、慢跑、羽毛球、乒乓球等,最好能在运动结束时身体出汗后感到舒服的畅快感,避免过于疲劳、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同时在运动后要适当饮用温开水补充体液。

饮食调养宜清淡多样

大暑时节在气候上对应六十四卦的"遁卦",属二阴之卦,阴气浸长,肾脏气微,脾脏独旺,饮食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孙真人认为此时"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热水最好"。

大暑时饮食应清淡、多样化,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多食营养丰富的果蔬和蛋白质

,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可多食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赤小豆、薏米、南瓜等食物,同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大暑喝粥需以补气清暑,健脾养胃为主。以下就介绍几种典型的度暑粥。

绿豆粳米粥:

绿豆60克,粳米100克。将绿豆放入温水中浸泡2个小时,再和粳米一起加1000毫升清水煮粥。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有祛热毒、止烦渴、消水肿的作用,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苦瓜菊花粥:

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适量。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粳米和菊花洗净,二者同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水开后,将苦瓜块、冰糖加入锅中,改用小火煮至米烂粥稠即可。此粥可清暑热、止痢解毒,适用于中暑烦渴、下痢等症的辅助食疗。忌同时食用湿燥、麻辣、厚腻的食物。

西瓜皮粥:

西瓜皮100克,大米50克。将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中,加入适量水和西瓜皮用旺火煮沸

,再转用小火煮成粥,调入白糖,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作用,常食可防中暑。

薏米小豆粥:

薏米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

暑期养生宜保护阳气

大暑养生,应遵循“夏养阳”的原则,平时切忌贪凉,过度待在空调房里也并非好事,可适当出汗,有利于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以及体内排毒。

但要注意出汗的量,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和水分来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夏季易出现口干舌燥烦热的现象,大多数人因贪图一时的清爽,往往一口气灌下很多冰凉的饮料,虽然满足一时之爽,却非常容易伤到胃。尤其是在饭后吃冷饮时,易导致胃壁黏膜血管收缩,使得胃的活动减弱,引发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活动出汗后口渴,最好喝一些微温或常温的开水,既能解渴又不伤脾胃。

大暑冬病夏治正当时

农历“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特色疗法中最常用的手段。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子午流注”和“冬病夏治”的理论,在农历“三伏天”时节,天上阳气与地下火邪相互交济,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发,气血循环旺盛、毛孔张开,为药物吸收、恢复人体阳气之最佳时机。

此时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通过将药物敷贴在俞穴,使药物沿俞穴→经络→脏腑途径渗透并放大药效,从而激活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抵力,对预防和治疗反复发作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专家简介

甘肃省中医院

巩婷,中医内科博士,中医脑病专业,副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脑病二科副主任(科教)。长期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临床善于治疗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眩晕、高血压病、面瘫、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多项课题。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方法专业组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小儿脑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针灸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科室简介

甘肃省中医院脑病科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专业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甘肃省脑病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甘肃省中医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甘肃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神经内科专业组资质单位、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脑病研究所及甘肃中医学院脑病临床研究室依托单位,建有全国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

脑病科在我省率先建立了卒中单元,在临床中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中医特色突出的集早期抢救、综合治疗、功能康复、预防复发为一体的脑病诊疗模式。同时,科室以中风、眩晕、痴呆为优势病种,以甘肃省道地药材岷当归为研究主线,在“佛手散”基础上研发系列院内制剂,如中风膏、补脑膏等中成药及佛手定痛汤、佛手养心汤、定眩合剂、佛手瓜蒌胶囊、祛风颗粒等院内协定方。科室拥有低中频脉冲电治疗、红外光治疗、熏洗设备、泡洗设备、热敷装置、拔罐设备、针具等相关中医诊疗设备及视频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神经中央监护系统、动态心电图仪、动态血压仪、磁刺激仪、电子冰帽、恒温蜡疗仪、眩晕诊疗系统及康复设备等西医诊疗设备。科室下设病区脑病一科、脑病二科及脑病介入科,分别在发挥中医药特长,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及中医急救特效方面优势突出。

近年脑病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多次获奖。科研项目立项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科研奖励15项,其中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3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2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目前脑病科已成为我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学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每年接收各级进修医师20人次以上,为全省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临床人才。

脑病科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的科学管理模式,诊疗设备齐全先进、中医特色鲜明、优势病种(中风、眩晕、痴呆)疗效显著,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已成为我省中医特色突出,融医、教、研于一体的重点临床医学诊疗中心。

|脑病二科巩婷

宣传处安莹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