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养生  阳气渐敛,先防秋燥,防寒保暖 寒露节气养生  阳气渐敛,先防秋燥,防寒保暖寒露节气养生 阳气渐敛,先防秋燥,防寒保暖

寒露节气养生 阳气渐敛,先防秋燥,防寒保暖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10月8日寒露,秋意渐浓,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人体正从过度消耗开始向周期性休整阶段转变。

从中医角度上来说,这个时节,人易燥也易乏,秋燥易伤肺,秋乏需进补,那么,寒露前后要如何养生呢?

寒露养生,先防秋燥

传统养生学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秋季天气干燥,人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脱皮,口干咽燥,干咳少痰,头发脱落,睡意朦胧,便秘等情况,所以寒露时节,防秋燥是重点。

寒露到,不露腿,三保暖,顺天意

七点后,不进食,喝足水,防脑梗

寒露,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因此,寒露过后要避免受凉,少辛增酸,预防疾病。

颈腰脚,三保暖

寒露之后不宜再“秋冻”,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的保暖。

暖颈:

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发炎。

戴条围巾可有效保暖颈部。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

暖腰:

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冷的刺激容易加重。老年人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个马甲。

另外,广播体操里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有很好的温热作用。

暖脚:

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还可以利用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再用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温暖全身。

七点后不进食,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一年24个节气对应着24小时,而寒露对应的正是晚上19点,这个点之后,大家要做到三个字:不进食。

寒露养生重在收,对应到一天之中的寒露小时令就是吃饭。

寒露这一天过后,切记晚上7点之后不要再进食了。另外,高血压患者本来就是心脏病高危人群,夜间血压再不降的话,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会高得多。

喝足水,防脑梗

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有脑血栓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饮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栓塞。

另外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夜间不要因为起夜怕凉而憋尿,否则会使血压升高,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寒露时节饮食要牢记四原则

1、多吃山药、莲藕等“根”菜

寒露节气养生保健不妨多吃些山药、莲藕等“根”菜。

山药既是中药,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补珍品。

2、适量食蜂蜜预防秋躁

寒露时节要注意预防秋躁,在饮食调理上应常食蜂蜜少食辣。

秋躁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3、适量吃含水分多的水果

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适量吃雪梨、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4、少食辛辣刺激、香燥、熏烤

此外,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寒露时节中医养生

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也是针灸养生的重要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减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中医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因此,秋季时节可通过针灸养生,运动饮食等方式保养体内阳气。于氏中医期待您的到来!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