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杨凌
挖掘杨凌文化,弘扬杨凌精神,做强杨凌产业。
以“弘扬传统农耕文化,讲述陕西面食故事”为主题的“邰城”杯杨凌蘸水面征文大赛自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作者朋友们的参赛稿件
经过专业作家评审,从数百篇参赛稿件中,最终评选出6篇最佳征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产生10篇优秀征文。
本次征文大赛由杨凌示范区文联主办,杨凌作家协会、杨凌小麦产业研究中心承办;杨凌品牌建设促进会、杨凌食文化研究会、《杨凌文苑》编辑部、今日杨凌等机构协办。
颁奖典礼另行通知,敬请关注。
获奖作品公示
一等奖(1名
奖金1000元
《杨凌蘸水面:舌尖上的岁月滋味》祝宝玉(安徽省)
二等奖(2名
奖金各600元
《好一盆杨凌蘸水面!》吕淑红(辽宁省)
《杨凌蘸水面》李小伟(陕西省)
三等奖(3名
奖金各300元)
《舌尖上的杨凌蘸水面》徐景春(
山东省)
《外婆的味道》王旭(
陕西省
《咸阳钟楼南边的杨凌蘸水面》曹祖兴(河北省)
优秀奖(10名各
奖励纪念品一件
1、《奶奶与杨凌蘸水面的约定》刘宇(
陕西省
2、《妻子的“杨凌蘸水面”》彭振林(湖北省)
3、《王洛宾与杨凌蘸水面情缘》陈俊舟(
乌鲁木齐市
4、《母亲的扯面》赵婕(陕西省)
5、《一碗蘸水面,一缕相思情》韩斌朝(陕西省)
6、《闲话蘸水面》赵文皓(陕西省)
7、《杨凌蘸水面》兰军平(陕西省)
8、《独爱蘸水面》龚远峰(浙江省)
9、《在杨凌吃蘸水面》程维平(江苏省)
10、《杨凌蘸水面拔节杨凌气象和关中口碑》孙凤山(
安徽省)
杨凌蘸水面:
舌尖上的岁月滋味
祝宝玉
岁月不老,滋味恒长。杨凌这个地方,对我这个匆匆的过客来说,最难忘的要数那油汪汪香辣辣的蘸水面了。
关中人爱吃面,杨凌人更是如此。自隋朝以来,面食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千年不绝,深入人心。沧桑世事更迭,杨凌人把面越吃越长,越吃越宽,吃得气壮山河,吃得汗流浃背。这面就是蘸水面。
我是皖北人,家乡也以面食为主,也吃面条,但不像杨凌人吃蘸水面那么豪气冲天,像打仗一样,非要干个你死我活。所以,起初吃蘸水面,我并不是太适应,小口小口地吃,当地文友老藤看不过去了,说要大口大口地吃,像这样。说着,他“表演”起来,狼吞虎咽,排山倒海,三下五除二,三根蘸水面就下了肚,额头上冒出一层薄薄的汗珠。关中人性格实在,做的面条也实在,吃面条就是吃面条,别搞虚情假意,也别推三却四,实实在在地吃,才能吃出杨凌蘸水面的味道来。
在杨凌,蘸水面还被叫做裤带面。为啥呢?因为它宽,一般都是按根算,一根面一两,扯开之后一米多长,形似裤带,故而有此名。我曾站在面馆老板的面案前仔细观察过,只见面条在他双手间熟练地飞越,好如一根裤带在面前缭乱飞舞。我在西安时,也遇到过蘸水面面馆,一打听,都是杨凌人开的,面馆多,风味也稍有区别,但基本大体相同。以我观察,面馆之间的区别就是调料口味的轻重和里面放的“料”的种类,这些你最好别打听,这是秘方,问了人家也不会说的。从外表看,有的面里面放了青菜,也有放芹菜的,添了新鲜感,很讨人喜欢。料汁必须要熬制得细腻,每家面馆都重视这一点,鸡蛋花絮、醋、辣子,蘑菇撕成丝,这些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的面馆在料汁里加入一些豆腐干切的丝,也可以加一些新鲜的西红柿,这样熬制而成的料汁,味觉上更提鲜。
杨凌人不“啬皮”,为人处世大气,有风度,连做面条的面馆老板也是这样,面条分量足,童叟无欺,吃他们的面,你放心,保准不骗人。当地有这么一句民谚“油泼辣子彪彪面,羊肉泡,肉加馍,除了神仙就是我”,从中可以看出杨凌人是容易满足的。在当下社会,知足常乐更为可贵,北上广一线大城市,人人都累得要命,那也是不满足造成的,要学就学杨凌人,吃一碗蘸水面,听一场秦腔,满足了。
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杨凌人吃面的样子,“杨凌人吃面,也包括西安人吃面,皆大盆使之,其状非鲁智生不可比,然人且瘦,杨凌是一座瘦城,看上去西安也是一座瘦城,比之肥城北京,已经是俊秀若江南了,也许是城小一些的原因。”你在杨凌走一圈,或许就会发现杨凌胖人不多,男人多精壮,女人多秀实,按讲饭量如此之大,为何不肥胖呢。我猜测啊,蘸水面是多吃不胖的,它还能减肥,当然不需要减食,它蛋白质含量高,但脂肪含量少,属于原生态美食。
别离杨凌有四五年了,但蘸水面的滋味却从未从的舌尖上抹去,每每忆及,舌上流涎,泛动情思。“一面之缘”,一生难忘,杨凌蘸水面。
好一盆杨凌蘸水面!
吕淑红
到杨凌,都要来一盆杨凌蘸水面。
远来的人吃的是杨凌,游子吃的也是杨凌。
杨凌蘸水面,细致豪放。细致的是要好面、好人、好功夫;豪放的是宽、长,一点也没有小家碧玉的羞答答。做杨凌蘸水面的面要好面,好面有筋骨,有面香;要好人,一般棒小伙子揉面都揉得直喊:“累”;要好功夫,一盆面下去,主厨在面上做了多少功夫,老吃客一张嘴就能回味出来——主厨是做了一年面的吃客知道,是做了十年面的吃客也知道。这样细致的面,一盆却只有一条,越吃越长、越吃越宽,泼泼辣辣,淋漓尽致。
在杨凌,蘸水面到处都是。炉子上坐着锅,主厨三下两下把蘸水调好,面弄好,锅里水开了,扔进去几条,面熟了,把面捞在盆里。白白的面带着水汽,像眨着眼的大蚕宝宝,又像刚睡醒的胖娃娃,有些人干脆把它比喻成“裤带”,吃的人把它在蘸水里“洗个澡”,放到嘴里,面味、蘸水味,又香又舒服。
杨凌人把“面味”看得很重。曾特意问过杨凌蘸水面为什么不是阳春面那样的面?杨凌人笑,“宽的长的多过瘾,又有嚼头又有面味,细面全吃的是菜和调料味了。”
面味是什么味呢?在杨凌呆了些日子,我想我明白什么是面味了:面味是太阳晒着麦子开花的味道,面味是麦子在磨盘下滚动的味道,面味是春天麦苗返青的味道,面味是母亲的味道。杨凌人回了杨凌,要吃一盆蘸水面才算真正地回了,肠胃用从小的记忆熨贴了头脑;外来的到了杨凌,要吃一盆蘸水面才算真正地来过,食物用自己的特色讲述了地域的故事。
到别的地方,不一定这样——杨凌吃了几千年的面,多少年世事沧桑,多少人精雕细琢,才发展出蘸水面这种吃法。都说美到极处便是简到极处。杨凌蘸水面就是这样,发展来发展去,到最后就是一条面!横吃竖吃都是它,要是窄了短了,被蘸水浸透了,就吃不到宽了长了蘸水面里含的纯正面味,吃不到麦子的生长,吃不到面里杨凌的四季,吃不到做蘸水面人的气质,这样的蘸水面杨凌人不答应,那怎么能叫“吃蘸水面”呢?
走出杨凌,无论如何也吃不到杨凌蘸水面。面不一样、水不一样了,空气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了,怎么努力也做不出杨凌蘸水面,人是那个人,面是那个面,形是那个形,味却总是差了一点。不说“橘生江南则为橘,橘生江北则为枳”,杨凌蘸水面,就是“
——蘸水面”。
在杨凌,吃蘸水面怎么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做蘸水面是辛苦的,可是想着吃面的人就幸福了,想着吃过蘸水面的日子就幸福了;吃蘸水面时,吃着母亲的味道是幸福的,吃着杨凌的山水物候是幸福的,吃着几千年的传承是幸福的。
在杨凌,吃蘸水面是一件简单的事,吃蘸水面也是一件隆重的事。吃蘸水面,不用碗,用盆。吃一次蘸水面,一定要吃得高兴,吃得开心,不要刚几口就没了,那还不够折腾的呢,哪有吃蘸水面的乐趣、吃蘸水面的意境!蘸水面本来就是群众面,是生活面,是老百姓用千百年创造出来为生活添彩的,尽管放开了,吃!
好一盆杨凌蘸水面!
杨凌蘸水面
李小伟
关中被誉为陕西的“白菜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因其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自古以来便是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种植的最佳地带。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以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智慧,以当地的物产食材为基础,制作并不断创新出了一系列具有浓郁陕西特色,展示关中饮食文化的小吃。关中小吃的形态、味道与特点可谓千姿百态,既具有秦腔高亢激烈的品格,又具有秦人朴实淳厚的性格。杨凌蘸水面可谓陕西小吃的代表与经典。
杨凌蘸水面是杨凌地区风味独特的传统小吃,历史十分悠久。首先它的面条就很有地方特色,一般三到五厘米宽,这就应了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腰带”的古怪现象,所以在杨凌,它也有“裤带面”的俗称。
杨凌蘸水面共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薄劲光”。“薄”指的是面条薄如纸,“劲”指的是面条劲道有咬劲,“光”指的是面条口感光滑爽口。要做到这些,做面时自然要费些功夫。面要和的软硬适中。接着就是揉面的过程。那么,面具体要揉到什么程度就好了呢?答案就是到面不粘手,盆不粘面即可。一旦面和好揉好了,就会达到劲和光两个特点。薄这一点,比较容易,只要把面擀匀擀薄就行了。说到这里了,咱谝两句闲传。陕西有句俗话说的是: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媳妇娶进门,不听话,胡列科,就要打,打得她对公婆公爹丈夫服服帖帖。在这里,咱要提醒大家伙,这打媳妇是封建社会的糟糠思想,不可取,如果你有那打媳妇的劲,揉面去啊!
杨凌蘸水面的第二个特点是“汤汪酸辣香”。“汤”指的是杨凌蘸水面所蘸的汤汁,“汪”指的是油要汪,“酸辣香”则是杨凌蘸水面的独特味道。杨凌蘸水面汤汁的做法如下:
1、将葱切段、姜切沫、西红柿切小块、木耳切成丝,蘑菇撕条。
2、锅加入油烧热,加葱段姜沫炒香,加西红柿块炒出水,蘑菇条(可用金针菇或香菇、鸡腿菇、平菇、杏鲍菇代替。),再加木耳丝,十三香或五香粉,加入骨头汤(没有骨头汤,可用开水代替。)烧开。
3、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加些醋,加入盐,让盐盖住酸味,将鸡蛋打散倒入锅里,成熟后像一片片在天空漂浮的云朵。
4、辣椒面加些五香粉或十三香调料用热油泼熟。大蒜剁成蒜泥也用热油泼的透透的香喷喷的。
杨凌蘸水面的第三个特点是汤面分盆装。把用西红柿、蘑菇、鸡蛋熬好的汤汁美美的舀一碗,根据个人口味,加入油泼辣椒和油泼蒜泥,也可加入香菜,这就是蘸面吃的汤汁。红的西红柿,白的鸡蛋花和蘑菇,油汪汪的辣椒和扑鼻的油泼香蒜在一起看着五彩缤纷,光看这汤汁你就食欲大增,欲罢不能了。
煮面条的时候,可与面条同煮一些绿色的时令蔬菜,如苜蓿,灰灰菜,豌豆苗,小芹菜,菠菜等。面条洁白如玉,蔬菜碧绿如翡翠。面对着这一盆色、香、味、器俱全的蘸水面,你忍心拒绝吗?
还有一点,我这里还要再提一提,杨凌蘸水面非常适合夏季炎热时食用,因为煮好的面条盛在凉开水里,所以面吃起来凉爽利口,非常适合夏季炎热时食用,这也是杨凌蘸水面比较独特的地方。
杨凌蘸水面因其“汤汁油而不腻、酸辣香味足,蒜味香浓,面条筋而不硬、光滑爽口,营养丰富”而久负盛名,成为陕西经典的面食品种,现在已走向全国,好评如潮,令无数美食家为之倾倒。
舌尖上的杨凌蘸水面
徐景春
我平生喜欢旅游,更喜欢在旅游中畅享美食,享受美食赋予味蕾的美妙感觉。然而,我却不是美食家,说不出美食对于世人的更多的意义。然而,一年前的古城西安之行,朋友招待我的“杨凌蘸水面”的的美好滋味,至今还让我回味无穷。毫无疑问,舌尖上的杨凌蘸水面,便是我心目中的颇具地域风味的陕西名吃了!
我一直对西安城怀有特殊的好感,我有不少朋友定居于此,走动往来也较为频繁。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和儿子从济宁来到了西安。朋友一家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进了一家饭馆,只见店面不大,却宾客爆满,生意兴隆。
在去饭馆的路上,我无意间向朋友透露了一个小烦恼:不知道是经历“苦夏”的煎熬,还是胃口出了问题,不仅仅是食量大减,而且是对很多食品也失去了食欲,一日三餐,也是胡乱地吃一点,而错过了饭点,时间不长又饿了,饿了又吃不多,如此反复,竟然让我养成了一个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明明知道,这样做对身体不好,然而却又有一时改变不过来,如此一来,真的把胃口惯坏了。“你这样吃饭,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吃饭时不好好吃,光喜欢吃零食,这样下去能对身体有好处吗?幸亏你还有文化呢?说什么都是头头是道的,而一旦做起来却是“南辕北辙”的,不好好吃饭,光吃零食!我们的孩儿也让你带坏了!”平素性格温和的妻子终于对我大发脾气了,看着她“怒气冲天”样子,我只好陪着笑脸说,今后一定会好好吃饭,再也不贪吃零食了,争取把胃养好了——而养胃又岂能是说一句话的事那么简单呢?
然而,出乎我预料的是,这次西安之行,偶然邂逅的杨凌蘸水面,竟然一下子改变了我的胃口,让平时不喜欢吃面食的我也恋上了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了,健康不佳的胃也慢慢地好转起来。说起这一段传奇般的经历,真的令我庆幸了。朋友征询了我的口味,不多时,服务员便把一大面盆面条来放置在餐桌的中央,面条雪白如玉,伴着翡翠一般的嫩绿儿,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很是悦目,看似简单的面食,却能一下子提起人的食欲来。如此浩大的面食吃法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与此前酒店中用细瓷小碗盛着很少的面条是不同的。
放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碗碗精心制作的“汤菜”,当地俗称“哨子”,山东人常称之“浇头”的辅助材料也不少呢,不要小瞧这杨凌蘸水面,除了主原材是关中优质小麦面粉之外,“哨子”一般由西红柿、波菜、蛋花、红辣椒、口蘑、玉兰片、海参和干贝等制作成汤,当然店家为了突出自家的特色,增添几样,或减少几样菜也是有的,但作为辅助主要材料的姜、蒜、红辣椒等是少不了,不然的话就出不来杨凌蘸水面的独有滋味了。“哨子”在氤氲的热气中弥散着汤汁的鲜香,朋友为我用筷子捞起面条,放入盛有“哨子”的碗里,一道色、香、味、形等面食小吃便可以享受了。我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又加上是真饿了,我急急地品尝起来。面又白又薄,筋道耐嚼,汤靓悦目,口味鲜美,让人食欲大开。
原材料尽管都是些寻常之物,但通过数道工序,精心制作,主料和辅料的营养成和滋味得到了极大的互补与改善,让面条的筋道、柔韧,与“哨子”的清鲜、味美,在彼此融和中得到了提升,充分地将陕西优质小麦面粉的营养和特长发挥出来,蛋白质含量极高,富含面筋,是筋道之缘,又加上又鲜美、辣香的作料相伴,面条的筋道和经张力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在汤汁滋味的辅助下,真正是让人越嚼越香,看似平常的饭食,于一刹那间便嬗变为神仙美食了!这种风味独到,老少皆宜的美食。原本是民间的地方小吃,由于是品质佳,味道好,是传统的绿色美食,在不长的时间里,便风靡大都市了。
试想,杨凌蘸水面原本是民间小吃,也是百姓的饱腹之物,在陕西一带是寻常吃到的,是什么让‘杨凌蘸水面’叫得响名号呢?其实,愈是司空见惯的事儿,愈要做出名堂来愈是不容易的——我曾经听过一位做杨凌蘸水面的名厨讲,要做好这道面,没有几年的功夫还真上不了手呢!”喜欢聊天的朋友对我说。
在吃面的过程中,朋友妙语连珠,情动于中,讲起了有关杨凌蘸水面的来历传说,这种地方名吃发轫于民间,历史悠久,至于是谁最先发明的,众说纷纭,只知道发轫于杨凌之地,也许是热衷面食制作的杨凌人的集体智慧吧。记得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说过,陕西地面苦焦,青鲜的菜蔬也少,陕西人只好在面食的精工细作上下功夫,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创造出人间的美食奇迹来,陕西面食,花样繁多,做工精美,堪称一件件的艺术品,闻名全国,享誉世界了。
杨凌蘸水面,起于杨凌之隅,走出关中平原,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和世界了,在无数个城乡的饭店、杨凌蘸水面作为一道美食,总会受到众人青睐的!而这次吃过了杨凌蘸水面,才知道什么才是正宗的面食,不仅仅对面食的真味有了全面的感受,而且对餐饮行业一贯喜好标榜的“正宗”二字有了深切的体会,看来,这“正宗”二字还真不是随便说得出口的!
地方美食故事,诠释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世风民俗,为这种美食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杨凌蘸水面真好吃,我还要吃一碗……”饭量大的儿子竟然一连喝了两碗还意犹未尽呢。所有人吃得爽快极了,有滋有味、有说有笑的,满室中洋溢着难得一聚的温馨气氛。在倡导绿色健康食品的当下,享用物美价廉的大众美食——杨凌蘸水面,一清二白的清爽味道,扫除了口舌中的油腻味道,美好的滋味浸润五脏肺腑,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抚慰与安适,享受此种美食,足以让人自然坠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真正与美食融为一体了,尽情地享受到美食的乐趣了——这难道说不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与惬意吗?
我们在西安逗留了一周,我似乎是天天吃一顿杨凌蘸水面,却一点儿也没有厌倦,吃进口里,暖在心田,熨贴着肠胃,滋润着肺腑,有了美好汤水的滋润,胃口大变,吃东西也更觉香甜了,一直不佳的胃口也慢慢地好转起来了。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所谓的“食补”和“食疗”之类的经验,吃了杨凌蘸水面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是何等的高妙莫测啊!
世间又有哪种美食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杨凌蘸水面,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真正是经受了时光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美食精粹——它,诚然是陕西美食中的代表之一,更是杨凌地方名吃中的骄傲,更是我心目中推崇备至的美食名片。目前,杨凌蘸水面声名鹊起,正引领着一种原生态的饮食风尚,在惠泽人们享受美味和文化的同时,更让人们享受到健康和幸福!
外婆的味道
我的父亲是个建筑工人,为了我们家去内蒙打工的时候,从工地上摔了下来,救护车开一半就没命了,我的母亲是个南方人,父亲一没了她就把我送到外婆家,头也不回的走了,从此以后我就是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了,我的外婆是个朴实的杨凌老太太,外公得肺气肿走的早,是外婆又当爹又当妈的抚养我长大。
我毕竟是个南方孩子吃不惯北方的食物,外婆想了很多办法,我都依然吃不下饭,外婆费了很多脑子,在外婆精疲力竭的时候,偶然做了杨凌蘸水面,我竟然觉得特别可口,从此外婆像找到了制胜法宝,而我每餐必吃杨凌蘸水面,这个习惯一直伴随到如今,不管我走到哪吃多少苦受多少罪,只要我吃到杨凌蘸水面我就想起我的外婆,想起杨凌的花草树木。
我是个没有爹的孩子,我就是我自己的爹,母亲心如秤砣,从来没有看过我一眼,从小吃着外婆做的杨凌蘸水面如有神助,受尽了外人的冷眼,尝遍了世间的薄凉,幸好我没有放弃自己我一直名列前茅,最后被保送出国在麻省理工读研究生,学校提供奖学金,外婆在我临走的那一天一句话没说,只是把一碗杨凌蘸水面端到我胸前,就留下了眼泪。
后来我不管吃什么都觉得没外婆做的杨凌蘸水面好吃,慢慢的我学会了做杨凌蘸水面,我的外国同学都连连称奇,认为这是我学习好的"秘方"很快我做的杨凌蘸水面就在我的同学中引起了轰动。甚至引起了校方的注意,后来麻省理工的食堂里就开始出售杨凌蘸水面,我的外国朋友们称它为"外婆魔法面"。
因为爱吃杨凌蘸水面所以我和外婆学会了杨凌蘸水面的做法,但是永远学不会外婆做杨凌蘸水面的味道。
如今外婆不在了,可杨凌蘸水面还在,每次吃的时候,我就想起我的外婆。
咸阳钟楼南边的杨凌蘸水面
曹祖兴
清楚记得多年以前,咸阳市钟楼南边有一处小小的饭店,它的名字叫“杨凌蘸水面”,这是一家具有地域特色的陕西饭店,作为学生的我们囊中羞涩的缘故,饭店的其他饭菜没有吃过,而好吃不贵又能填饱肚子的杨凌蘸水面,自然就成了我的最爱。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我只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只是旁边民办学校读书的学生娃。我们上的是民办院校,没有自己的校址,学校在这里租了一层楼,东头是大教室,其余的就是我们的宿舍。食堂的饭菜都吃腻了,于是我们就成群结伙地去不远处的杨凌蘸水面馆,在这里吃小碗一元和大碗一点五元的蘸水面,就是为了添饱肚子,就是为了和学校食堂饭菜,千篇一律的口味换换,也顺便自由呼吸外面的空气。
一个乡下的苦孩子,深知父母赚钱的艰难,深知能够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在封闭的村子生活了
年,那还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倒汽车来到这个离西安不远我心目中的大城市----因为这里有机场,所以也自认为是咸阳大城市,在这里终于找到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早就忘记了那些过往,却依然没有忘记的,唯有我的位于咸阳市钟楼南边的我们学校和这个饭店。
然而时间转眼过去了
年,不知道钟楼南边是不是还有那个叫做“杨凌蘸水面”的饭店?是不是还有那个腼腆的陕西师傅和他亲手做的正宗的杨凌蘸水面?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时节,那里是那么的规规矩矩:在这个国营饭店,顾客在收银台交了钱,换来一张圆珠笔编着号码的小纸条子,拿到煮面师傅那儿,换来一碗香喷喷的杨凌蘸水面。
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到处都是各地美食,“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那是上个世纪的豪言壮语,唯在内心深处,珍藏着那个陪我度过学业生涯的饭店,名字就叫“杨凌蘸水面”,就是在那里成就了我的蘸水面情结
诚信义气敦厚实在的陕西人,对待我们这些学生娃真的很贴心,在那里,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思乡学子体会到家的温暖。
上学那两年,我们班的同学们把去钟楼南边的“杨凌蘸水面”饭店吃一碗正宗杨凌蘸水面当成是最奢侈的消费,久而久之,我也爱上了这种带有浓郁地方风味的吃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我们正是二十郎当岁,饭量很大,在学校食堂很难吃饱,而吃上一块五毛钱一碗的杨凌蘸水面,就算是改善生活了。那宽宽的面条,像极了母亲在老家常做的抻面。每当看到和吃到杨凌蘸水面,就情不自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那个时候的杨凌蘸水面啊,简直就是一种神奇的存在!那种醇厚绵长的滋味一直伴随着我的学生生涯。毕业回家后,曾经满市区寻找杨凌蘸水面的踪影,发现一家必定尝尝,然而每次带给我的都是摇头失望。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再也吃不出那年那月那碗蘸水面的味道了!两年的相依相伴,早已习惯了那个蘸水面师傅用心烹制的独特口感。
岁月如梭,星光流转,时过境迁,1996年至今离开咸阳市已经20多年,曾经熟悉的那些人和景早已物是人非,然而陕西人的忠厚善良之根和纯朴热情之花早就让我们深深铭记在心。
奶奶与杨凌蘸水面的约定
我的奶奶很爱吃杨凌蘸水面也很会做。虽然他现在年纪大了,前几年突然脑梗送医及时捡回一条命,但是她的右腿从此失去知觉,每次都拖着一条腿走路,很是不便。不过万幸的是逃下了性命。不管身体多不舒服,他总是不忘记给我们做杨凌蘸水面,并且总是在桌子上放一碗杨凌蘸水面谁都不让吃,每当这个时候奶奶就不由的掉下眼泪,执着的望向远方。
小时候我是个耿直的孩子,看到了心里诧异但是一直没问,可我慢慢长大了,就问奶奶为什么这么总是在桌子上放一碗杨凌蘸水面谁也不让吃,为什么看到杨凌蘸水面就要哭?
奶奶摸着我的头跟我说,当年她和爷爷结婚后,爷爷知道她爱吃杨凌蘸水面就经常做杨凌蘸水面给她吃。有一次杨凌蘸水面刚做好,抗美援朝的战斗就打响了,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爷爷是军人,接到上级命令,随着志愿军一起奔赴前线,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走的时候奶奶抱着爷爷哭了很久,爷爷说等打胜了美帝国主义,最迟不超过明年芍药花开的时候就回来了。奶奶和爷爷拉了勾后,爷爷就走了。
后来奶奶就每天做杨凌蘸水面等爷爷回来吃,可是杨凌蘸水面凉了热热了凉,和爷爷一起去朝鲜的战友都回来了,爷爷就是不回来。再后来爷爷是回来了,却睡在一个小盒子里。
从此奶奶没有改嫁,这杨凌蘸水面就成了姥姥的命,每天奶奶做杨凌蘸水面,就觉得是爷爷会回来吃,这杨凌蘸水面是奶奶的念想。
妻子的
杨凌蘸水面
彭振林
她的陕西老家,一路旅途劳顿,到家时早已是饥肠咕噜。还没有放下旅行袋,妻就忙冲笑吟吟迎出来的岳母喊道:“妈,快给俺俩一人来一碗你老家的蘸水面吧,饿得没一点劲了。”
很快,岳母便从厨房端出两碗热腾腾的蘸水面。
伴随着飘香的蘸水面,我俩一阵狼吞虎咽。
其实,蘸水面是岳母老家杨凌的一种地方特色面食。
做蘸水面并不复杂,但做工要讲究技巧。
首先根据吃饭人数舀出适量小麦面粉,把面粉倒进瓷盆里,加入适量淡盐水,用手搅成雪花状。
接着开始使劲揉,揉成光滑的面团,放在盆里醒一下,约15分钟后面团变软了,变光滑了.再揉一次,以增加面的韧性作用。
面醒好后,在案板上撒些面粉和植物油,把和好的面团放在上面,用长长的擀面杖均匀地擀起来,擀成长方形的片。
一番忙碌,面团被擀成薄薄的一张面片后,把面片折叠整齐,从一头下刀,一口气切下去,然后用手一提,面条就成了。
在做面条的同时,便一边做好面汤的材料,然后把面条放入锅内和面汤的材料一起煮熟,就成了蘸水面。
和妻成家后,我养成了吃蘸水面的习惯。
妻从小就从她母亲那学会了做蘸水面的厨技,和我结婚后,这蘸水面也就自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而且得到了创新。
妻子擀的面条有韧性,耐咀嚼。
妻子告诉我说,蘸水面顶饱、有营养,能补充体力。
这也许是他们老家人爱吃的原因吧。
但蘸水面对于我来说,应该说还包含有更深层次的因素,那就是一种割舍不了的情结,妻子的乡土情和我俩的夫妻情。
妻子还说,要想让蘸水面好吃,必须得有对口的面汤材料和蒜泥。
做面汤材料是先将猪肉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和陈醋炒透即成。
把豆腐、黄花菜、木耳等炒好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泥(或蒜苗、香葱)做漂菜。
吃时可以先将面条煮熟捞入碗内,打入底菜,再放面汤材料和漂菜。
妻子小时候家境不太好,没有钱买肉,吃的蘸水面的面汤材料就是放上一些蔬菜和蒜泥,一碗简单美味的蘸水面就做好了。
如今,我和妻子在吃蘸水面的时候,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配上各种花样的面汤材料,比如辣椒肉丝、猪肝豆腐、番茄鸡蛋等等,口味或重或淡,全由自己定夺,吃起来才真叫绝。
如果再放上一小勺我们湖北本地生产的麻油,那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保管你吃得肚子实在装不了了却还想吃。
每次吃妻子做的蘸水面时,妻子都嘱咐我不要忘记喝面汤。
她说小时候吃蘸水面父母都告诫一定要喝完面汤,这其中原因之一当然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会节约,但更重要的一点是蘸水面不容易消化,喝面汤有利于肠胃蠕动,可以帮助消化。
蘸水面的技艺被妻子从陕西老家带到了湖北,带到了我们的家庭生活。
妻子做的“杨凌蘸水面”,不仅成为我生活中的至爱,更让我感到妻子那一份遥远的乡情!
王洛宾与杨凌蘸水面情缘
陈俊舟
我创作出版的《我与王洛宾
的故事》(附照片)一书中,在“初拜忘年交”文章的后面有一段描写:
中午饭是王老亲自独创——一盘面、一盘汤,直
品到夜幕上挂起了弯弯的月亮……。
有读者会问,一盘面是啥面?
一盘汤是啥汤?
我自豪地借着此次征文的契机,揭秘给读者,这盘面就是杨凌蘸水面,这盘汤就是杨凌蘸水面的面汁汤,把面放在面汤汁里吃,很有味。
王洛宾先生也会做陕西邰城的杨凌蘸水面的故事咱们从头说起。
1937年10月,王洛宾先生在山西洪洞万安镇参加了由丁玲领导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这个团主要是积极创作和演出抗战剧目,激发全国人民参与抗战的热情。在这个团里,有几位战友是从陕西邰城过来的,他们介绍了陕西邰城人们积极抗战的案例,让王洛宾先生深有感触。他向丁玲请示后,带着邰城的战友到邰城去体验采访,准备创作一首抗战歌曲。到了邰城战友家里,战友的母亲为他们的到来做了一顿正宗的杨凌蘸水面。
大家都知道,王洛宾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大都在西北度过的,陕西是王洛宾先生非常熟悉的地区。尤其战友母亲给做的杨凌蘸水面,让王洛宾先生大饱口福。在王洛宾先生和战友四处奔跑,采访抗战一线的将士们后,王洛宾先生就虚心向战友母亲讨教如何做好杨凌蘸水面。战友母亲说:“说起杨凌蘸水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唐贞观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杨陵一农妇李王氏夫妇拌嘴,生气之余,和面造饭。面硬加水,水多而面软,又加面,结果又硬。如此反复,揉了九九八十一遍。面和的既白又筋,无力擀开,只好连揉带扯,结果又宽又长,形似‘裤带’下锅久煮,熟而筋道。农妇又调烧了一碗汤汁,让其夫吃,其夫无法在碗内搅拌,无奈将面蘸入汤汁中,不料吃后连说好。后传入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微服品尝,赞不绝口,赐书‘蘸水裤带面’。久而久之,‘裤带面’叫起来不雅观,因为传说发生在杨凌,所以以后相传就叫杨凌蘸水面了。”
王洛宾先生在战友家,战友母亲手把手教会了王洛宾先生做杨凌蘸水面。在我写的书中“初拜忘年交”那天,王洛宾先生亲自下厨房,给我演示了他精湛的做杨凌蘸水面的过程:先和面,清水中放些盐,这样和的面过水后筋道。面和的稍微硬一些,这样口感好。和好面,用纯棉布打湿拧干沿着盆沿盖好,上面放一个圆板盖住,醒面时间在三十分钟即好。面汁做法:蒜切成蒜末,加一点盐砸成蒜蓉,用热油泼熟,听见呲呲的声音。鸡蛋里加一点水一点盐打成蛋液,锅里倒油把鸡蛋炒熟备用。锅里倒一点油,把葱段炒熟备用。锅里到一点油,放入姜片炒香,再倒入西红柿块翻炒,放入虾皮,盐,鸡精,酱油。翻炒一会加入高汤煮开后,加入炒好的鸡蛋,葱段再煮一会,蘸水面的汤汁就好了。
扯面和芹菜苗一起下锅煮,捞起来后放热水里,这样不会粘。吃的时候分两个碗,一个碗盛面,一个碗盛汤汁,汤汁的碗里加上泼过热油的蒜蓉(说明:王洛宾先生的家里深底的盘子多,碗少,只有用盘子来盛饭了),根据自己喜好加上油泼辣子。吃的时候把面一根根挑到汤汁里蘸着吃。吃面的时候,王洛宾先生给我讲了一个他在新疆和田给库尔班·吐鲁木老人做杨凌蘸水面的故事。那是1958年春天,王洛宾先生要创作一台音乐剧为祖国诞辰十周年献礼。真巧,前不久,《人民日报》报道了库尔班·吐鲁木老人骑着毛驴,驮着丰收的礼品去到北京看望毛主席的感人事迹吸引着王洛宾先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素材。
王洛宾先生到了和田,就直奔库尔班·吐鲁木老人的家中,在对话中,王洛宾先生感触到老人热爱毛主席,热爱祖国,热爱和田的一腔深情。经过几次采访,两人彼此熟悉了,交成了好朋友。有一天,王洛宾先生又到库尔班·吐鲁木老人家去,发现家里没人,邻居说可能出去了,等会儿就会回来的。王洛宾先生吃过库尔班·吐鲁木老人亲自做的过油肉拉条子,王洛宾先生看看表快到中午了,他干脆挽起袖子下厨房,等库尔班·吐鲁木老人回来,王洛宾先生已经做好了拿手的杨凌蘸水面。库尔班·吐鲁木老人边吃边说:“你做的‘杨凌蘸水面’味道亚克西!亚克西!(维语:好!)”王洛宾先生根据库尔班·吐鲁木老人的事迹写出了音乐剧的开篇,题目是《步步紧跟毛主席》,在1959年的国庆节前夕,在北京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文艺汇演中,《步步紧跟毛主席》音乐剧获得了极好评价,演出后又到了中南海小礼堂里,专门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进行了演出,毛主席亲自站起来鼓掌。
母亲的扯面
扯面是我爱吃的面食之一,尤其喜欢的是母亲做的扯面。不论身处何方,那一碗香喷喷的扯面总是令我怀牵梦萦。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陇海沿线,以成产小麦而著名,尤其是陇海铁路线北部,属于慢坡地带,算是旱地,由于土质好,日照强,所以产出的小燕麦最为优质。小燕麦磨出来的面粉细腻雪白劲道,吃起来口感非常好。
周末,母亲得知在外工作的孩子们中午要回来,一大早便从面翁里挖出三大碗雪白的面粉,放在面盆里,用温水化好适量的盐,一手缓缓地倒着盐水,一手来回搅拌,当面粉成絮状的时候,母亲双手揉搓,适时再加点水,然后揉成面团,在面团上盖上半干的蒸布,再在面盆上盖上盖子开始醒面。
在醒面的档口,母亲便提着篮子,在家门口的菜地里,挖一把长的茂盛的小葱,割一把嫩绿的小芹菜,摘一把菜架上长长的豇豆,卸三五个熟透了的西红柿。母亲把篮子里的菜摘洗干净之后,又考虑到孩子们最爱吃土豆,于是又切了一盘土豆丝泡在水里。随后剥了半碗蒜瓣,加点食盐捣成蒜泥,并准备好辣椒面,鸡蛋。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
当孩子们回到家,母亲难掩满心的喜悦,嘘寒问暖之后,就开始忙碌午饭了。面盆里的面早已醒好,母亲试了试软硬,再次细细地搓揉着面团,直至面团光滑洁白。
母亲开始添水烧火并炒菜。先熟一大勺菜油,泼辣子、泼蒜,随着滋啦啦的响声,院子里便飘满了辣子、蒜的辛香味儿。然后有条不紊地炒鸡蛋,炒葱花,炒土豆丝,炒西红柿并熬制西红柿鸡蛋汤。
当一切准备就绪,锅上的水已经开始冒泡了,母亲先罩熟豇豆,捞出装盘,然后楸一团面,先用擀面杖熟练而麻利地均匀擀开,在一擀一推一拥一转之间,面团慢慢变薄,最后变成了一个直径有半米的园饼,然后用擀杖做档,用菜刀切出宽度均匀的面条,两手分别拿起一根面条的两端在案板上biangbiang用力摔几下,再趁着劲儿拉伸抖动,随手摔入翻滚的锅中,用筷子攉动几下,撒入一把切好的小芹菜,盖上锅盖。待锅开两开之后,便把面条捞在放有少量凉开水的盆里加点面汤,就可以上桌了。
吃的时候,面盆在饭桌中央,周围摆上油泼辣子,油泼蒜,盐、醋等调味品及炒好的土豆丝,炒好的葱花,罩熟的豇豆及熬制好的西红柿鸡蛋汤。各人根据需要,从盛面的盆里沿着盆边把面条拉入碗中,一条面有一米多长,刚好满满一大碗,浇上西红柿鸡蛋汤,放入油泼辣子、油泼蒜、以及炒熟的葱花、土豆丝,豇豆。而我总是等不急用筷子搅拌均匀,就大口大口地咥起来了。
光滑、柔软、劲道的面条含着麦香在舌尖跳跃,层次分明的调味菜丰富着口感,葱蒜的辛香味尤其突出,于是唇齿间溢满了食物的美味,一种久违的满足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喜欢母亲的做的扯面,更爱生我养我的家乡,一碗扯面盛满了我长长的乡愁。
一碗蘸水面,一缕相思情
韩斌朝
想屹正宗的蘸水面,还属我们杨凌武功一带的面食最好,最纯正。因为那里是农耕之都的发祥地,后稷祖师故里,更是中国唯一一座农科城所在地,天地独厚的农业生产基地,优良的小麦品种在这里孕育出来,小燕六号稳产出高筋润柔的面粉,吃出了面食界特有的味道。
在外面呆久了。常在街面上的饭店吃饭,不是刀削面,就是拉面扯面,还有歧山的哨子面,千家万家都是一个样,吃不出特别的风味来,偶尔碰到有卖蘸水面的,小碗的水水,开始吃还有味道,吃到最后就清汤寡水,没味了,还不如平时的干拌面,始终一个味的好吃。这是商家将一个正宗的蘸水面食商业化了。
在外吃腻了这些面食,我常常就想儿时妈妈做的蘸水面来,想起那蘸水面,我似乎都能闻到那股面香的味道来。那时纯绿色天然的面食,能吃出麦香的味道,当然感到稀罕,因为那不象如今想吃就能吃的。那只有待客或过事才能吃上的。每逢过节有客要来时,妈妈早早把面採好,握上几个时辰,到中午时分.洗菜,窄蒜,油泼辣子,油泼蒜,炒莱。等忙完了这些,再擀面,面擀的厚厚的,用擀杖挡住,刀顺着擀杖一道道地划开,双手捏住两端,将面慢慢拉长,薄厚均匀,一条条下到已沸的锅里,再放些绿菜在里面,等面菜煮熟后,捞出放在凉开水的盆里,待客时,客桌上放上盐醋辣子蒜泥及炒好的菜,端上一盆的蘸水面,碗里放好汤料汁菜盛上面,蘸水面就上席待客了,客人吃完再从盆里捞,味可边吃边调,味始终如初,吃着那有蒜泥及辣子炒菜的蘸水面,那润滑高筋耐嚼香气扑鼻的蘸水面。我真是怎么吃也吃不够呀!
我还得感谢妈妈的蘸水面,给我的生命带来一饯生机,那年刚上高一的第一学期期未考试,因冷水洗脸而感冒,晕晕沉沉考完试,感冒越来越严重,那时连路都走不动,正是过年时,父亲带我到贺家一个老中医朋友那里看了一下,抓了几副中药回来煎哺,妈妈为了给我开胃,连做了好几顿蘸水面,我也是吃着妈妈不辞辛劳为我一人做的蘸水面慢慢病情好起来。这一幕,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带有妈妈的爱的蘸水面。
妈妈如今已年迈,和我们不同住,但是她依然一个人还能擀面给自己,从不愿麻烦我们,每次回家看望她时,看到她瘦弱的身影,我内心感到很内疚。
一碗蘸水面,一缕相思情。
那充满妈妈的爱意,带回我无限的思念与牵挂。
闲话蘸水面
赵文皓
蘸水面是陕西杨凌地区特有的一种面食,因其简单易做且百吃不厌而深受大众的喜爱。
蘸水面不受季节限制,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吃。
不但杨凌本地人爱吃,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对蘸水面情有独钟。
当地人用四句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面白薄筋光,油旺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
的确,只要吃一回杨凌蘸水面,妥妥的,从此想不吃它都难。
好的吃食,从来都不缺回头客。
杨凌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早在四千多年前,后稷就曾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要论农耕历史不可谓不久远,而作为杨凌美食名片的蘸水面,史料并无记载。
不过在民间,关于它的起源却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
相传,唐贞观年间,杨陵一农妇跟其夫拌嘴之后,心生怨愤,和面做饭时便将一肚子的气撒在面上。
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将那面团儿揉了九九八十一遍。
下面时因那面韧性太大,无法擀开,便连揉带扯,弄出裤带一样长的面条儿来,汤汁就随手烹制一点儿了事。
农妇就这样做了一顿从来没做过的饭,却歪打正着得到丈夫的夸赞。
于是这么一传,就传开了,蘸水面的做法经过改进,很快就传到了京城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品尝之后,对蘸水面赞不绝口,赐书“蘸水裤带面”。
得到官方的认可,蘸水面的做法也就名正言顺地传承了下来。
“蘸”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结合蘸水面的食用讲究,也很贴切、准确。
别小看这个蘸字,就因为它笔画多、不常用,经常闹出笑话。
曾经有个外地人把蘸水面说成了焦水面,面店老板以为是口音差异听成了浆水面,便说没有,那人急了,以为老板故意不卖给他,指着旁边桌上的蘸水面反问老板:
这不是么?
老板这才明白,那外地人自然也是尴尬不已。
面食名称中使用笔画多的不常用字也并非个例,如合阳的踅面常被外地人读成折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不常用字的使用绝不是为了标榜所谓的文化,其成因较为复杂,有历史原因,也有地域原因,对于今人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人印象深刻。
蘸水面之“水”字很多人理解为我们喝的水,我觉得不对,应该是汤汁的意思。
杨凌人把汤汁习惯称之为“水水儿”,故而此“水”非彼“水”。
“面”自然是指面条了。
如此,“蘸水面”这个名字的含义也就成了:
蘸着汤汁吃的面条。
蘸水面功夫全在面上,面唱主角,面要好吃准备工作一定得做好。
普通面粉虽然也可以做蘸水面,但是筋度却大打折扣,所以,做蘸水面的面粉最好是选用高筋面粉。
和面的时候给水里放少量的盐,能提升面的口感,也能增加筋度。
加水要一点一点的加,而且一边加一边搅拌,这样才能控制面的软硬。
待面呈均匀絮状,且盆底无多余面粉时就表明水已加够,接下来便把吃奶的劲儿使上,用力地揉。
揉面是个慢功夫,急不得,面团太大可以分开揉,但务必要将每一个细小的疙瘩都揉开,这个过程有点像是给面做按摩,把面由内到外都揉舒坦了,面才特有面子,揉好的面团就像小娘子的肚皮又白又光。
面揉好盖上干净湿布,需醒半个小时。
面团醒好切分为均匀的条状,涂上菜油,敷保鲜膜备用。
等到水开时,将那一根根面擀开,连甩带拉成三、五公分宽,一米多长的面条投入沸水,再抓几把洗净备好的苜蓿、芹菜或是青菜丢入锅中,不多时,便见锅内银鱼翻滚,碧波荡漾。
面熟出锅,以盆盛装,盆内汤宽面稀,青白分明。
此时,再准备一碗汤汁,便可“开咥”了。
对蘸水面来说,汤汁的味道影响着面的味道,汤汁烹制就成了蘸水面成败的关键。
一般做法中,多用葱、姜及蒜苗爆香提味,西红柿出汁,蛋花塑形,有时也添加黄花、木耳等,丰富汤汁的内容。
汤汁在烹制过程中要加适量水进去,所以不会显得粘稠。
做好的汤汁,在夏天一般放凉食用,可防暑降温;
冬天的时候需加热食用,可以驱寒保暖。
油泼蒜泥和油泼辣子都是陕西人的最爱,也是蘸水面不可缺少的调味法宝,类似于DIY项,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给汤汁碗中自行添加。
在吃法上,蘸水面跟过桥米线类似,但味道截然不同。
蘸水面汤汁的味道以香、辣、酸见长,且要稍重一些,面味才恰到好处。
有经验的厨师烹制出来的汤汁在客人吃第一根面时不觉得味重,吃最后一根面时也不觉得味淡。
蘸水面外形简单,回味无穷,透着杨凌人身上的那种素朴与憨厚。
也正因为如此,蘸水面才成为杨凌当地亲友聚会、商务洽谈的首选用餐。
说到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哩。
有一次,同一宿舍几个新入学的西农女生,相约到校外去吃蘸水面。
平时饭量很小的她们,那次每人竟吃了三四根面(约六到八两),有一个女生看着大家都这么能吃,便不厚道地笑了:
真没看出来,你们都是大肚量,平时藏得可真够深的!
那几个女生听后也是笑得前俯后仰。
蘸水面鲜香入味,让人胃口大开,不知不觉就超常发挥了。
岁月更迭,真味不变。
长期以来,蘸水面制作技艺都是沿着两条线发展传承的:
农家有农家的家常做法,商家有商家的不传之秘。
农家的做法较为随意,各种取材比较灵活;
商家为了追求始终如一的口味,在选材和制作流程方面较为严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蘸水面这项古老的技艺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9年3月,“杨凌蘸水面制作技艺”列入杨陵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8年4月,“杨凌蘸水面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蘸水面正迈着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在不远的将来,蘸水面必将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给他们带去非同一般的味觉享受。
杨凌蘸水面
兰军平
我的家乡宝鸡市凤翔县,与杨凌同属八百里平川。家乡人常吃的是蒜蘸面。它与杨凌蘸水面有何区别呢?未吃杨凌蘸水面以前,以为它们二者相差不大,可能就是叫法不一样而已吧?
早年在家时,母亲常给我做蒜蘸面。它的做法很简单,主要是由蒜汤和面条组成,吃法更简单面条蘸着蒜汤吃。先把大蒜剥好放在瓷碗里,再放上食盐砸成蒜泥,以后放上辣椒面,再用烧熟的菜籽油(油放在锅里或勺里用火烧到没有泡沫即好)一炝,此后再适量倒些香醋和食盐搅拌后蒜汤即成。而面条则是用小麦精粉擀成一案面,用菜刀或杀西瓜刀切成大致三角形面片下到锅里再下些绿菜叶煮熟即可。思想起来现在来城里(宝鸡市)八九年快十年了,来前正是青壮年,用父亲的话说正是吃不饱干不乏的时节,饭量特别大吃起来特别香甜,尤其爱吃母亲做的蒜蘸面,吃得多时要吃不太小的洗盆一盆面(里面面条放在清水里),母亲常惊得直吐舌头,说喂牛哩,惹得我也哈哈大笑,我知道母亲高兴得很,因为用她的话说就是能吃就能干。
二零一二年进城之后,一次到饭馆吃饭,看到饭牌上面写着杨凌蘸水面,自觉稀奇,心想与蒜蘸面差别在哪,于是便要了一碗。汤汁端上来以后,一看是油泼蒜泥里加了炒鸡蛋和西红柿,而不太大的钵钵里盛着十几条两三公分宽二三十公分长的扯面条,上面漂着些长豆芽和绿菜叶。吃了一碗,还真香,自那次吃了以后,常去那儿光顾。时间长了一了解,原来店主是我乡党。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四处漂泊闯荡,干过建筑小工,进工厂打过工,摆过地摊卖过小吃,后来学厨子开起了饭馆。一生二熟,乡党的媳妇常叫乡党多下些面条给我,我推却不过,所以我成了饭馆里吃杨凌蘸水面的常客。而我因爱好文学,常常把习作发表或未发表的拿给他看。事有凑巧,乡党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据他说他阅读过的名著就有四百本之多,用他的话说就是偶尔也习文弄墨。在我的引导下他的兴趣爱好越发浓厚了,于是我便推荐他的作品给报刊,还记得头一部作品是他开完女儿家长会深受启发写的散文,因有生活来源加之他的文字功底也比较可以,有幸被报刊登载了。以后,他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文章,后来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因此,他媳妇常说杨凌蘸水面让我俩遇上了知音。而在谈到杨凌蘸水面的做法时,乡党道出了实底:杨凌蘸水面要好首先要真麦实曲,像面粉他用的是虢镇祥和精品面粉;油用陕西杨凌公司生产的棉籽油;醋用岐山凝香醋经大料熬制,用时放置两三个小时;辣椒则用咱凤翔自家产的秦椒;另外,酱油要经过三四个月酿成,自然味道醇香,此外还要用多种材料和调料。其次,要巧手制作:像和面要纯手工,春夏秋冬用凉水和面,可以使面筋道又不发硬;再者揣面要用拳头顶,炒鸡蛋和西红柿要注意掌握火候,不要老硬也不要软嫩——
听完了一席话,我深切的感受到乡党知道者!确实如他所言:不但做杨凌蘸水面,而且做人,一要真实,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二要有才,做一个出色的人,才情横溢的人。这样,一个人的人生便完美完满了。非常感谢杨凌蘸水面,它不但让我遇到了知音,更主要的是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爱吃母亲做的蒜蘸面,也爱吃乡党做的杨凌蘸水面。母亲做的蒜蘸面,真香;乡党做的杨凌蘸水面,真棒。它俩一个表达着母爱,一个抒发着乡情。杨凌蘸水面,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独爱蘸水面
龚远峰
从小到大,养成了早饭吃汤面的习惯。
记得在上海,外婆特别喜欢,一大早就带我去陕西的面食摊。
那时候还不流行吃浇头面,外婆外公只买给我吃,自己说不喜欢吃排骨。
我长到十来岁的时候,还常常对人说,我外公不爱吃排骨。
现在长成人了,还是喜欢那碗蘸水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两百多天早上是吃面的。
蘸水面又叫片片面、水水面,它的灵魂应该是汤汁,红亮酸辣,这红色来自于西红柿熬制,以及秦椒制成的油泼辣子,这酸带有西红柿天然的酸香,不爆不裂持久绵长,兼具武功粮食醋的醇香味厚,再配上熬制良久的葱段、生姜、八角桂皮花椒茴香等调料的增香提味,成就了简单却绝不寡淡的汤汁,而特制的蒜香和鸡蛋的香也是离不开的。面则是店家运用优质麦子,碱和盐和面,扯成宽3-5厘米、长度近一米的,一根根面,形似裤带,又称“裤带面”。蘸水裤带面位居陕西八大怪之首,所谓“面条像裤带”。
而在上海,很多人家喜欢在蘸水面之外加上浇头,有的面店加点榨菜丝咸菜之类,红红绿绿,煞是好看,口味不一而足。那时候那面汤都是大锅煮的,不管什么食客,什么浇头,捞面师总是用大勺舀一勺汤,再捞进面,盖上浇头,所以那面的味道总是千篇一律,就算是在面条、浇头上做上百种文章,那点汤底子还是没变的。我外婆则有她的独家秘诀,她喜欢现炸排骨,放醋里头一淬火,那味道就把汤汁味给盖上了;鳝糊是炒的,一炒那鳝糊汤就归你了,汤有了鳝糊的鲜了,可不是味精能比得上的;汤上面油花花一层,吃了管保你一上午不饿。
吃惯了外婆特制的蘸水面,到了外地吃早饭就成了个大麻烦,没有面怎么行呢?到处寻寻觅觅,结果找下来那面店有是有,但吃是不能吃的。比如锅盖面、皮脸面之流,实在是不能下咽,多数是扒拉了两口就扔那儿跑了,再到处找点充饥的。
再后来就发现了一个更好的面馆,店面很小,窝在街边的一个小门面里边,七张小桌子,乍一看还真不起眼,店招牌是陕西面店,每次只要进去,淡然一笑,“你来咧!”不用再多说一句话,你想要的就会拿到你面前:一碗蘸水面,一瓶冰镇果啤,几瓣大蒜,面条上也有他们特意加赠给我的一勺韭菜、红萝卜豆腐丁素臊子。
据说老板娘以前是经济区食堂的,老食堂里边的一碗面绝对要得,后来改制,老板娘便跳了出来自己干了。那儿面多汤紧浇头好,最重要的是便宜,一碗蘸水在那儿吃只要六块,而在别处是吃不到了。一进门,说吃什么,老板娘便大声吆喝,厨房里头师傅大声应着,只消半分钟,一碗面就放到你面前,下筷一尝,这味道呀还真不是吹的。
我认识有位美食家朋友,叫王统,独独喜好陕西面食。于是我从他那里总能获得美食秘籍,杨凌蘸水面也是他极为推崇的美食。汤色通红,汤底以番茄酱主打,加之诸色菜肴,引人入胜。王统说,面条弹力十足,入到嘴里,仿佛欢快的在跳舞,更是过瘾。特别是要加一份干拌臊子。那臊子一定是红萝卜与豆腐干焖烧熟烂的味道。咀嚼之间,各种蔬菜味道在浓厚的番茄里舞蹈,其中最为活跃的莫非韭菜,那种辛香的美味,是久久难以忘怀的。
如今我每每回到上海,必去找我的美食家朋友王统,与朋友们一起把酒言欢,体味童年时的快乐。
在杨凌吃蘸水面
程维平
杨凌蘸水面是陕西的一种地方小吃,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道美食,不仅是因为它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越嚼口越香,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与杨凌蘸水面还有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每次去杨凌办事,我都不会忘记尝尝钟爱的杨凌蘸水面,由于喜爱,所以对杨凌蘸水面有所关注,杨凌蘸水面讲究个一青二白,青则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总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摇的青绿于水,面是拉出来的,宽3-5厘米,长1.5-3米,厚2-3毫米,白白的盘绕于青绿之中。杨凌蘸水面深得陕西人民的喜爱,当然,由于杨凌蘸水面的口味好、名声大,因而也得到许多外地人的追随,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那次又去杨凌,我迫不及待地在车站附近找了一家小面馆,要了一大碗杨凌蘸水面,还有一点时令小菜。面馆老板四十多岁的样子,很健谈,他告诉我,他们店里杨凌蘸水面正宗、口感也好,面馆老板还饶有兴致地跟我聊起关于杨凌蘸水面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其实,这些我都懂......
谈话之间,我要的蘸水面和小菜已经上桌了,顿时一股香辣、鲜美的味道扑鼻而来,那是蘸水面特有的味道,小白菜、苜蓿、西红柿、大葱、鸡蛋与面条相互映衬着,色香味俱全,这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啊,我都不忍心拨动筷子去破坏它,但还是经不住四处萦绕的香气的诱惑,顾不上太多了,把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果然有劲道,辣中有香,但辣而不过,多么极致的享受哟!
突然,我的肚子疼痛起来,绞心的那种,我一下子意识到老毛病又犯了,但我还是强忍着再吃一块我所钟爱的蘸水面,我试图想用面的美味镇压疼痛,可惜我错了,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汗珠一个劲地往下滴,我捂着肚子趴在桌子上,我的举动邻桌的食客们有所察觉,他们好像孔明在世一样,胸有成竹地说:“肯定是食物中毒,老板......”然后纷纷放下碗筷。
闻声而至的面馆老板也慌了,他怎么相信他家的食物会有毒呢?他打包票地说:“我家的饭菜绝对是安全的......”老板充满期待地看着我,他想让我说句公道话,我咬着牙、忍着痛,一字一句地说:“我的老毛病犯了,与面馆、与蘸水面没有任何关系,老毛病犯了......”面馆老板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丝微笑,好像也轻松了许多。被我如此一说,其他食客便重新拿起碗筷,继续狼吞虎咽起来。
蘸水面多么美味哟,那种讨喜的香辣再次诱惑着我的味蕾,可是,我的肚子还是疼,而且愈加剧烈,才吃一点蘸水面啊,我顿感惋惜,错失如此美味。这时,面馆老板悄悄地来到我身边,关切地问:“小兄弟,要不要去医院看看?”我摆摆手说:“没事的,休息一下就好了。”
不一会儿工夫,面馆老板又来了:“不行,看你的情形一定要去医院,既然是在我的店里发生的,既然你是我的客人,于情于理我都要关心一下。”我想阻拦,但是力不从心,面馆老板已经在门口叫了一辆出租车,硬是将我拖到了车里,在离开面馆的那一刻,我闻到了心仪的蘸水面的味道,心里暖暖的......
面馆老板是安排一个服务生送我去医院的,医生检查完之后,说是没什么大碍,挂点水就好了,果然如我所料。既然没什么事,面馆服务生要与我道别,他说面馆有点忙。一下子我想起了面和菜钱还没给,那服务生好像早有准备似的说:“我们老板说了,这钱就免了,您是我们杨凌的客人,以后欢迎您再来杨凌,还来我们面馆吃蘸水面。”服务生离开之后,我感慨万千,在心里默默地说:杨凌蘸水面、还有这位面馆老板果然名不虚传,好!!
杨凌蘸水面拔节杨凌气象和关中口碑
孙凤山
天赋杨凌示范区生态,地养杨凌示范区美味。以杨凌蘸水面为代表的陕西地方小吃,香飘四方,令人垂涎。
品味美食,只需从打开胃口说起。回味美食,并由此弘扬民间美食文化,则要从杨凌蘸水面说起。杨凌蘸水面是关中平原许给人间的美食、是杨凌示范区奉献给世人的美味,以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蓬勃一腔热忱的胃口。
杨凌蘸水面是陕西著名的地方小吃。其讲究“一青二白”。青,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宛若水草一般招摇青绿于水。面,是拉出来的,宽3-5厘米,长1.5-3米,厚2-3毫米,白白的盘绕于青绿之中。杨凌蘸水面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一碗美味,沉着、优雅地打理居家岁月;
一桌美味,诠释一桌团圆的欢喜。
杨凌蘸水面,最先在舌尖调剂人间味蕾,碗碗绽放杨凌气象、锅锅盛满陕中特色、桌桌盛开关中味道。一碗杨凌蘸水面不止是一碗杨凌叙事与乡愁;一碗美食浓缩的是一碗民间匠心艺术特质。杨凌示范区地方风情、地道美食量身定制的杨凌蘸水面,盛装传统的奇、包容当代美食的新、浓缩新潮美食的特……
如今,杨凌蘸水面是杨凌示范区舌尖味蕾所有故事的母亲。碗碗、盆盆打开小康生活的味蕾,桌桌、顿顿都能绽放新时代不动声色的主题。在陕中特产、美食文化内涵里,在线装的杨凌示范区,崛起一座镌刻关于关中平原味道的不朽丰碑!此刻,我在津津有味中品尝杨凌蘸水面的柔声倾诉,细嚼慢咽
“人才杨凌、科技杨凌、富裕杨凌、园林杨凌”总体要求的诗意远方,从心底“油汪蒜辣香”的品味里,践诺“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战略落地生根的惬意。
此刻,站在杨凌面馆喊一声亲切的名吃,手捧一碗口碑,
辽阔诗意中大快朵颐的慢生活,一个区域祥瑞安泰的秘笈或神话脱颖而出。任由味蕾刷屏,毕竟深邃和辽远是洗去铅华的最好胃口。杨凌蘸水面飘香的,远不止是生活的惬意和新时代传统美食颂词!
特产文化、美食文化和全域旅游文化相结合,让美好杨凌示范区昂起头来。
如今,
当人们的胃口越来越挑剔,当把目光定格在杨凌蘸水面的时候,日子盛装的就不仅仅是温饱,围坐一圈的就不仅是美食标准。反正,共同品尝的不是有机特色,就是惬意开胃;举杯致意的不是友好协作,就是共享共赢!在杨凌示范区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杨凌蘸水面就是一面金字招牌。
杨凌蘸水面。在关中平原蓬勃一个美食天下。美,以千军万马姿势铺展杨凌示范区22年传奇,放飞杨凌示范区立体构想。美食是杨凌示范区动能转换的辞章。定格仙境与文明,哺育不老的杨凌示范精神,让美好杨凌示范区昂起头来,发出亮丽的呼唤。
杨凌蘸水面美味演绎的辽阔是蓄满安详的大词,是派发给新时代的慢生活。杨凌美味上天入地的身躯,虽是一个谜,但让杨凌示范区高度一下高了千百年,刚好容下135平方公里盛装的希望和魂魄……
在杨凌示范区,一碗面一碗汤,主人就能端出一桌江山,万千期待;几双筷几把椅,八方客就能围坐一方风云,万千欢喜。就这么追逐杨凌蘸水面食文化走向,在汤面里品味和谐的高度。和煦的清风,吹拂着杨凌蘸水面,面缘弥漫。谁不续面缘?把内心一遍遍磨净,十指捂紧。幸福就随美味丝丝涌出,天堂就是这一碗杨凌蘸水面了。
此刻,远离喧嚣。从杨凌蘸水面里嚼出杨凌农业科技创新的快慰和诗意,确认杨凌品牌。谁又能推开这豢养慢生活的美丽?拒绝这积淀慢生活的活色生香?
在杨凌示范区,即使撕下春天或秋天的一角,也覆盖不尽杨凌蘸水面立体传奇。
唯有把春风全部装进拔节的日子,把日子装进传统而创新的杨凌蘸水面!杨凌蘸水面,把美好杨凌示范区装进中国梦里。如今,高质量发展转型重塑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雄风,让杨凌示范区长出关中平原美食高度,开启诗歌盛宴。
杨凌蘸水面品牌拔地而起,寻觅、传承、创新,以实体的形式拔节杨凌示范区味蕾,为甜蜜的日子煲出一锅锅赞词,以杨凌示范区美食高度解构幸福,释放温饱主题。今生,我立杨凌蘸水面为尊,在解构幸福中修行。
在杨凌示范区,杨凌蘸水面能凝固关中平原惊雷,即使特产、美食也能够在夹缝生春,境之极、土之极、麦之极、水之极、材之极、品之极、艺之极,把杨凌蘸水面真迹线装起来,终成经典。蓬勃开胃的杨凌蘸水面,把风雨卤化味阳光。
岁月相迎,牵出杨凌示范区美食美味主题,书写关中平原风味。既然美食文化已经明朗,那就在舌尖上,品味关中平原美食高度,不妨就从杨凌蘸水面开始书写一路辉煌……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